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乾隆时期,在圆明园后面,万寿山后山沿河及南墙外长河畔上修建了“买卖街”,香蜡铺、槟榔铺、粮食铺、颜料铺、剃头铺、南酒铺、烟铺、干果铺等等,一应俱全。当时,朝廷特降“圣旨”:“将各铺面拍子牌楼,按座逐细查对,分别等次,拟定雕工则例。”
《圆明园拟定铺面房装修拍子以及招牌幌子则例》,就是遵照皇帝旨意制定的。像纸马铺的门神幌子,油盐铺的酱醋牌,柜上摆设的招财童子、狮子麒麟、和合二圣等各样物件招幌,长宽高,尺寸分,都一一算清,具体而又细致。制作这些招幌的本意是为了皇帝“欲周知民间风景之意也”,孰料,它也为今人推开了一扇观察古代招幌的窗口,于此可知招幌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俗现象了。
布铺幌子绸缎布庄幌子
商标、招幌是一个趋向于成熟的商业社会所必备的标志,另一鲜明的标志就是商业的推销艺术,如像唱歌一样的唱卖“估衣”。它最早在《太平广记》中有其迹象,宋代称为“喝故衣”。喝,即唱也。对商贩来说,唱是一个被反复证明了极能煽情的表现形式,只有通过高声的唱,才能在商品贩卖之洋露出水面,引人观顾,以至“喝故衣”成为了一专门的伎艺。《武林旧事》就记载了这方面著名的“故衣毛三”的名字,想是毛三“喝故衣”的伎巧相当的高,否则不会列入“诸色伎艺人”的排名榜上。宋代“喝故衣”对后代影响是巨大的,它开启了伎艺与商贩结合的闸门,引来了无尽的叫卖伎艺化的春水。试看明代陈铎《坐隐先生精订滑稽余韵》就有一阕《故衣》散曲:
不分旧剪与新裁,一律都收在。绿绿红红自搭派,诉明白。宽窄长短随心爱,源流好歹。吉凶货卖,减价买将来。
其中“诉明白”、“源流好歹”,正是卖故衣通过喝唱,将故衣向顾客作生动绵长的介绍实录。
估衣图
在清代,佚名《燕市百怪歌》,已把“唱故衣”推为北京的一怪:
远闻叫声卖,宛转颇可听。
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
即使以儒雅自重的名士才人,也拿起笔写了一首又一首
“卖估衣”的诗句。栎翁《燕台新咏·唱估衣》这样写道:
衣无长短量凭尺,腔接高低巧转喉。
真眼好磨看入骨,长安人海口如油。
蒋士铨《京师乐府词》中亦有《唱估衣》:“数人高立声虚呵,唱衣价值如唱歌。”
“卖估衣”之所以倍受青睐,无非是“卖估衣”那通俗而又顺畅的词句,加上旁边有一帮衬的小徒弟,俩人一唱一和,特别吸引人。传统相声《卖估衣》将清代这种“京估衣”生动地再现出来——
甲谁买这一件皮袄啊,原来当儿的啊。
乙不错。
甲黢的油儿的黑呀,福绫缎的面呀。
乙不错。
甲瞧完了面儿,翻过来再瞧里儿看这毛。
乙是呀!
甲九道弯亚赛罗丝转儿呀。
乙不错。
甲上有白,下有黄,又有黑,起了一个名儿呀三羊开泰的呀。
乙不错。
甲到了“三九”天,滴水成冰点水成凌,别管它多冷,穿了我这件皮袄,在冰地里睡觉,雪地里去冲盹儿吧,怎么会就不知道冷啦。
乙皮袄暖和——
第三部分 货殖撷趣第2节 商标·招幌·推销(4)
通俗而又顺畅的词句,像歌唱一样的声调,撩拨着人的心弦,使人陶醉。然而,优美的叫卖声,绝不止“卖估衣”者。明代史玄《旧京遗事》记北京的五月——
佳蔬名果,也是随声唱卖的,人们听唱一声就能分辨出是何物品,是什么样商贩担卖的。有卖麸的,只有四句,竟叫成诗。其他卖物,其词不止一句,这是慢声为招,以此感耳。而且,明代北京的叫卖还分季节,三月桃花初出,满街唱卖,其声艳羡。数日花谢将阑,叫卖声则慢慢长叫,这是为了表达桃花不堪经久的情绪……
清代的叫卖杂物,也很有独特之处。如提包卖胡梳零件者,叫卖声调极高,店门一唤,能使顾客皆惊,叫卖的词句,有腔有板,而且此词语最末二句,正是口中的叫卖语。倘非长期揣摩市声和娴熟俗曲,无论如何也不会叫卖到不亚于曲艺表演的地步。难怪兰陵忧患生《京华百二竹枝词》感叹“可谓奇绝,可谓特别”,用“叫卖出奇声彻霄”给以赞誉。
又有闲园鞠农《燕市货声》所说的卖小盆小罐者,他们把自己所卖的小盆小罐编成歌谣似的吆喝:卖小盆呕,卖小罐呕,喂猫的浅呕,舀水的罐呕,澄浆的盆啊嚆。
收拾锡器手艺人
有的卖盆罐的商贩则在叫卖中兼学老鹳打架,先叫早后争窝,末像一群乌鸦对谈,嬉笑怒骂,中间有解和之意,听者无不开心大笑……这样的商贩不愧为货物艺术家,他们将自己贩卖的物品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表达出来。而且察买者之言,观买者之色,随机应变,投其所好,使你不得不买。明代玉霜生万历戏剧钞本《钵中莲》,就刻画了一位在南方卖水果的商贩,当买者要买甘蔗,他就说:
甘蔗圆又长,发火又兴阳。
香甜真可口,节节有商量。
这水果商贩还向买者建议吃橄榄,买者认为味涩不要,他就又说:
橄榄两头尖,一见便流涎。
入口带酸涩,越嚼越香甜。
他还建议买者将橄榄和甘蔗一齐吃,“甘蔗是长个,橄榄是尖个,阴阳相配起来”,“叫作和合双美丸,大有补益”,“其味美不可言”,并要当买者面试试。
清代唐英《古柏堂戏曲集》承《钵中莲》余韵,刻画了另一位在北方卖水果的商贩,他卖西瓜的吆喝是“蜜蜂错搭窝,两钱”。买者问他为什么这样唱,他回答:“这不过说这个西瓜甜的这么个意思嗄。”
的确,蜜蜂搭窝是酿蜜,它把窝错搭在西瓜上了,这不等于说西瓜和蜜一样甜吗?据研究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专家认为,这种吆喝富有音乐性:
卖水果的商贩还向买者推荐藕,买者问他有什么好处,他就以诗句歌唱:
白花藕,圆又长。
能通气,有清香。
粉嫩真可口,是节节有商量。
这引来了买者的夸奖,卖水果的商贩还向买者推荐莲蓬,买者认为莲蓬不好吃,卖水果商贩又说道:
莲蓬两头尖,又不涩又不酸。剥了皮儿吃艮(更)好,好歹别整咽。况医家说得好,莲蓬藕一块儿吃,叫做蓬莲和合丸。
这真是左右逢源,说得买者不由得不信,不由得不买,这就是商贩研究买者心理,深谙推销货物艺术的结果。
古代推销货物的艺术,还体现在印刷术应用以来的广告之中。由于这种广告是印在纸上的,所以它比商贩的口头歌唱显得典雅。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在广州居住的一位美国人亨特,在他的著作《旧中国杂记》里,就曾收录了当时广州这样五种不同的广告。一则是一位个体匠人制作的墨块,用一张印好的广告纸包着,盛放在绢面盒里。亨特将广告纸上的文字比喻为“一种唱戏的调子”,例如:
地质坚实,选料上乘。
墨质细腻,无与伦比。
色泽纯黑,举世无匹。
墨质优良,不惜成本。
别家仿效,纯属徒劳。
万甲难逢,本铺良墨。
别家为得利,本号为美名。
一则是“万寿堂极品午时茶”。作这一广告者,为了调起饮此茶的胃口,先将此茶特点娓娓道来:
气味纯正芳香,性质温和,不寒不热,健脾开胃,止渴生津,祛寒去湿。总之内疾外感,本茶一概适用,岂不神奇?
为了滴水不漏,让饮茶人放心,广告者又说:
茶系按本堂主人历代家传之秘方配制而成。所用各药,均经精心挑选,品质超群,不惜工本,饮者无不称便。欢迎各界公众多多采用,即使对疾病一时未见显效,亦属延年益寿的绝妙佳品。
最后广告还有的放矢,强调“午时茶”便于携带:
士绅商旅,出门远行,朝夕宜用此茶。可驱除四时瘴气.抵御恶劣气候。小小一杯茶,效力何神奇!每小包两块,每盒二十包。惠顾君子,请认明招牌。
“同源茂”防假广告
还有两则是专门对付假冒商标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共同之处就是首先亮明自身的“货真价实”,久有声誉。如“益美合记”与“德隆旺记”的熔金铺兼珠宝行的广告是:
本铺自雍正八年开业以来,声誉素著,出售真品,诚实无欺;向以正直为经营之道,务求取信于人,因此驰誉各省,代代相传,遐迩闻名。
“同记和合”绉纱铺的广告是这样写的:
窃以为,绉纱当如义理节操,不容有丝毫瑕疵,具有无可争议之美质。为求制作之尽善尽美,织机、用料、工匠,皆须精心选择。唯有此数项俱佳,方得驰誉各省,历久不衰。
接着对假冒者深恶痛绝,申明自己的特征,以正视听,如“同记和合”所撰词句,尤为严谨:
本号产品,能集此数美于一身,故自开业之始,以迄于今道光□年,历经二十九载而保有可羡之品质。唯今为防他人冒充本号产品,特采用二字新名,见于所有包装,自此使用,不再更改。故若见有所售绉纱纹理疏松,表面粗糙不平者,即此已可断定其为冒牌之劣货,断非本号之织品。数载以来,有人于工艺未能得其要领,而觉模仿我印章为易,以此欺骗顾客。故此本号取名“同记”,以彩色字体印于所有包装,并加“和合”二字。各位贵客,幸予垂顾,认准本号新名。本号买卖公平,绝无欺骗。同记和合[原继昌仁记]
广告者,举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