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家风 作者:肖伟俐-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不对,什么观点不对,我父亲在上头画的横的、竖的,后来我就说,陈元还是挺努力学习的,观点挺鲜明的,我父亲说,他还早着呢,说他能够正确地提出问题还差得距离很大。他说就是要敲打敲打他,让他磨炼磨炼,看他能不能够正确地提出问题。”
  一天晚饭后,陈云把陈伟华叫到身边说:“你还要多了解世界大事。爸爸送你一本《世界知识年鉴》,这几天你把它通读下来,我要提出问题让你回答。”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陈伟华考入了著名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后又从国家机关主动到中学当了一名历史教师。
  三女儿陈伟兰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后下放到西藏工作了3年,现任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一门多学子,学风铸家风。古人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党内,陈云及家人行事低调,不事浮华的作风,一直受人称道,这与陈云严肃的学风,严谨的家风密不可分。
  三
  于若木说:“我们家的家风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普通劳动者自居,以普通的机关干部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
  在这方面,陈云堪称楷模。
  北京西城区北长街71号,是一处老房子,院内有一栋二层小楼,陈云从1949年进北京,直到1979年一直住在这里。由于房屋年久失修,经常漏雨。当时机关行政部门提出房子要大修,陈云不同意,说:“房子大修要花许多钱,只要不漏雨就行了。”
  后来,后勤部门考虑到房内墙皮脱落很多,有的走道和楼梯上铺得很窄的地毯已磨得很光,走在上面都感到有点滑,因此又提出要大修房子。陈云仍不同意,说:“不影响我办公,不要修。”结果又未修成。
  1976年7月,唐山发生大地震,他的办公室南墙被震裂有一米多长、2厘米宽的裂缝。后勤部门请北京市房管部门的技术人员对整个楼房进行了检查,发现经过这次地震,楼房的结构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问题。后勤部门提出把楼拆掉,在原址上建新楼。陈云还是不同意,说:“这虽然是老房子,也比老百姓住的房子好,这样好的房子都拆掉,建新房,老百姓会骂的,那样我们会脱离群众,影响不好。”因此老楼没有拆,当然也没有建新楼。
  在陈云的坚持下,连续三次修房未果,然而,房子毕竟太旧了,已不适合居住了,经过再三动员,陈云于1979年搬到中南海居住。北长街71号大修后,改作他用。
  刚搬进中南海的房子,陈云就明确地要求,房子不要再花钱重新装修,就按原样住。后来工作人员发现客厅的窗帘太破旧了,就趁他出差的时候换了条新的,谁知陈云回来看到后,立即要求把窗帘换回来。此后,直到他去世,房子旧貌如昨。
  陈云平时都是穿布衣、布鞋。他有两套毛料中山制服。一套深蓝色是1952年到前苏联商谈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按出国规定,由公家做的。另一套深灰色是1954年他出国到越南时,也是按出国规定由公家做的。这两套中山服是他的礼服,只是在每年的“五一”、“八一”、“十一”、“元旦”、“春节”或接见外宾时才穿,过后就脱下,仍穿上他的布衣、布鞋。后来,这两套毛料中山服穿旧了,胳膊下面及膝盖等部位磨得很薄。夫人于若木同志和工作人员商量,想给他重新做一套新的毛料中山服,陈云不同意,他说:“补一补还可以穿,不要做新的。”
  最后,还是利用他到上海出差的机会,把毛料中山服和毛衣带给上海的洗染店和工厂的老师傅织补。当工人们得知这是陈云的衣服后,连声感叹:“真没想到,陈云同志在生活上是这样艰苦朴素!”
  每次吃完饭,他的碗内不留一粒米,盘底的剩汤也要喝掉。出差到外地时,当地要请客或要给他做些好菜吃,他都婉言谢绝。所以,专给他做饭的厨师说:“首长一年到头就吃那几样家常菜,我也提高不了技术!”
  父母永远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中国人治家的至上境界。陈云对子女的教育有两个原则:一是读好书;二是做好人。
  34年后的1983年2月13日,癸亥新年,每逢佳节倍思亲,78岁的陈云惦记着革命烈士的后人,他专门把几位革命烈士子女叫到中南海自己家中,一起欢度春节,期间他讲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今天是春节。中国有句老话:‘每逢佳节倍思亲。’你们的父亲(注指瞿秋白、蔡和森、罗亦农、赵世炎、张太雷、郭亮和刘伯坚等革命烈士。)就是我们党的亲人,是我们民族的亲人。所以,今天把你们请来,共度春节。
  你们的父亲都是建党初期的党员,参加革命比我早,是我的老前辈,其中有的还直接领导过我。他们有的是被敌人逮捕杀害的,有的是在作战时牺牲的,死的时候都很年轻。我们的新中国,是他们和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的每一个胜利,都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没有忘记他们,也不会忘记他们。我相信,我们的后人,以及后人的后人,也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你们是革命的后代,是党的儿女。你们应该像自己的父辈那样,处处从党的利益出发,为了维护党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你们中间有的是科学技术人员,有的是新闻工作者,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干部,都在不同的岗位为党和人民工作着。我看到你们的健康成长,非常高兴。现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形势都很好,你们要和周围的同志一道,爱护这个好的形势,发展这个好的形势,为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2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重温这些肺腑之言,依然会湿润双眼,依然会唏嘘感叹,这是一个革命者对后代的叮嘱,也凝聚着一位长者对后生晚辈的殷殷希望。
  四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陈云是一个沉静如水、不苟言笑的人。也许是大音希声,而真正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陈云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他爱摄影、爱游泳、爱听评弹、爱写书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他最爱写的一幅字,也是他最喜欢送给别人的,倪志福、洪学志、王丙乾等同志都曾得到过这幅墨宝。
  对妻子、对孩子、对朋友,更是一往情深,关爱有加。
  1938年3月,34岁的陈云和20岁的于若木在延安结为伉俪,办婚事只花了一块钱,陈云的爱情誓词朴实得像陕北的黄土地一样,陈云对于若木说:“我是个老实人,做事情从来老老实实。你也是一个老实人。老实人跟老实人在一起,能够合得来。”
  而于若木回馈陈云的情物,是写信要大哥送给陈云一枝钢笔,因为陈云没有。
  在陈家孩子们的眼里,父亲是慈爱平和、品性高洁、充满魅力的人,他们自觉地按着父亲的要求做人、做事,从没有利用父亲的关系和影响牟取私利,他们爱自己的父亲,尊敬他的人格,他的清白,他的信念,虽然,父亲已和那“一声声婉转轻舒的琵琶声”一道远去了,但在他们心中,随时都能感受到他那沉静的目光,不论他是在,还是不在。
  陈云是重情之人,凡是来看他的老部下,他常讲:“如果生活有困难,孩子上学有困难,我会帮忙。如果孩子出了事找我,你找上门来,我不但不帮,还会批评你”。
  58年的共同生活,于若木对陈云知之甚深,她在评价丈夫的时候,借用了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中的两句话,她说陈云:“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五
  1984年,陈云迎来了自己80寿辰,为此,他特意手书了“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利益重如山”的条幅,以此自勉。
  要求别人做的,陈云总是自己首先做到,在党风、党性建设方面,陈云始终在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和家人。
  前不久,我在和万里同志的长子万伯翱交谈时,谈到陈云,万伯翱感慨地说:“陈云不收礼不仅在党内人人皆知,而且连许多海外人士和香港同胞也都知道。”
  “不收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送礼者多是老同志、老部下,不收是很伤感情的。可是,陈云在这个问题上却毫不通融,毫不妥协。而且,对送礼办事的人,批评起来,是一点情面都不讲的。
  身为营养学家的于若木,很喜欢喝陕西省紫阳县出产的紫阳富硒茶,因为微量元素硒,有防癌、抗癌的功效,每年紫阳县的同志都要给她寄些茶叶,每次她都如数将茶钱寄过去,十几年来一直如此,从来没有漏过。
  陈云对那些败坏党风者,深恶痛绝。他说过,“四人帮”一伙生活奢侈,“都是败家子”。他对评弹演员说,今后你们编书时,一定要写中国共产党的老干部不是这样的。他认为,党风不正、党纪不严会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和社会安定,会影响到整个党的事业。
  20年过去了,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这振聋发聩的声音,个性关乎党性;家风影响党风。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历来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历览前朝兴与亡,成由勤俭败由奢”,新桃旧符,言衷一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李先念履历 
  李先念,1909年生,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黄麻起义,先后任中共黄安县区委书记,黄安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 
1931年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团政委、师政委、军政委,为创建中国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1935年参加长征。1936年率部参加西路军。1937年率西路军余部转战到新疆,同年底到达延安。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鄂豫边区委军事部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第五师师长兼政委,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书记,创建了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1945年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