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楚-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汉初三杰韩信之背楚亡汉
    韩信是妇孺皆知的人物,楚汉时期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将之才,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项羽的痛失江山。项羽失韩信,亦成项羽不识人才,不会用人的典范。而笔者深入研究历史发现以韩信的事例来说明项羽不会用人亦不符合当时情况,完全是〃成者王侯败者寇〃传统观念作崇。
    韩信早先在秦二世二年初投靠项梁(4),但是在项梁那里以及到项梁死(秦二世二年末)近一年的时间都是普通士兵(另有一说是为食客)(5)。韩信是在项梁死后,项羽接手项梁兵权归属于项羽。项羽把韩信提拔为郎中(6),关于这一点后世受张晏集解的影响(7),以致认为韩信做的是个小官,不过看大门放哨级别的。韩信也自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
    这里有必要对当时的官职简要的叙述一下,韩信的官郎中与位执戟是并列的,不是一会事。郎中是官职,执戟是爵位。郎中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先秦郎中的职任大致有三项:
    “1,近侍左右,参与谋议。2,执兵宿卫。3,捧命出使。
    由于郎中常在君主左右,处亲要之位,不仅可以参与制定政策,影响君主所作出的各项重要政治决定,有时甚至可以形成一种重要的政治势力。另外,如秦国的公孙衍,李斯,缪毒均由此进身封侯拜相,成为当时政治上举足轻重的人物”(8)。
    另外在楚汉时期郎中亦是很重要的位置,比如刘邦的亲信樊哙,灌婴都曾经为郎中(9),后为独当一面的大将。而执戟是楚国的爵位,比如还有执帛(曹参自五大夫封执帛,号建成君);执珪(夏侯婴赐执珪)。史记曾记载韩信“数以策干项羽”(10),韩信由一个普通的士兵到了可以参与决策的核心层当中,由此可知说项羽没有重用韩信是不合理的。后世在这里都有个奇怪的逻辑,认为非要一下子让韩信做独当一面的大将军才算重用!或则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的传奇让后人无限景仰,梦想有一天得明主赏识一步登天。可现实毕竟是现实,历代将军不论是名将还是一般将领都是从基层做起,纸上谈兵的教训也足以让后世引以为戒。
    韩信在投奔刘邦那里时,并未受到重视,曾为连敖(一般的客卿),后来犯法要被斩的时候,恰好主刑者是刘邦亲信夏侯婴,夏侯婴放了他,并推荐给刘邦,但是刘邦对韩信并未重视,仅仅给了管粮食的闲差(治粟都尉)。韩信得不到重用,又打算逃跑。这个时候韩信的机遇来了,汉朝宰相萧何曾经和韩信交谈,知道其才,追回韩信,并亲自推荐给汉王刘邦,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做大将军颇有传奇色彩,但是对比在项羽处的遭遇,项羽不会用人,刘邦善于用人的结论并不能成立。首先,项羽把韩信从一个小兵提拔到重臣;亲信,可见其识才眼光,而韩信逃跑只能说明韩信的心太高,而不能说项羽不懂用人。有人或以为韩信是因为项羽不用其策而逃亡,这里就有个问题,君主并非所有臣子的计策都要采纳,项羽如果真的一点都不用韩信,为何破例提拔韩信为亲信?比较项梁,刘邦,被后世一致称为知人善用的项梁,刘邦,对韩信却都是忽略不用。刘邦最后封韩信为大将军也是给萧何面子而不是发现韩信有什么才能,而且萧何推荐韩信做大将军亦有疑点:虽然大将军位高,但是却是个空职。韩信在刘邦阵营中没有任何势力,基础,可以说上有刘邦,下有将军各有自己的军队,指挥全军有刘邦,各个军团的指挥则有曹参,樊哙等将军,韩信实际上连一个人都指挥不动。刘邦开始建议给韩信封将军,虽然位置低于大将军,但是可以指挥军队,慢慢积累战功往上提升。所以萧何的建议实际给韩信的职务不过是和项羽郎中实权相当的参谋(当然名义上高了很多)!考证韩信后来事迹,发现韩信在后来很长时间都没有任何作为,直到汉二年四月刘邦彭城之败才得以收散兵抵挡楚军立下战功,终于得以指挥军队,成为一代名将。
    2;汉初鬼才陈平之背楚亡汉
    陈平的名气要远小于汉初三杰,但亦是汉朝举足轻重的人物,刘邦视之心腹,常留在身边,几次出谋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和谋圣张良并列为汉初两大谋略家。陈平早先仕项羽,而后逃归于刘邦,我们下面探讨一下陈平背楚亡汉的缘故。
    早年,陈胜起义后,陈平投奔魏王咎,为太仆,或则因为陈平长相太美,少时又品行不端,所以不少人向魏王进言谗之,陈平离开了魏王咎(11),投奔他处。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带兵救赵,这时陈平随了项羽,项羽赐陈平平爵卿。后派陈平带领原来魏王咎留在楚国的士兵去讨伐背叛项羽的殷王,陈平说服殷王投降而还。项羽因此派将军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溢。谁知刘邦这个时候打了过来,殷王又反过来投靠了刘邦。项王怒,欲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怕被杀,托使者带其金子与印还与项羽改投奔刘邦去了。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陈平背楚亡汉非不受重用,在鸿门宴的时候,项羽派陈平请刘邦(12),这个时候陈平就已经为都尉(注解1),并且居于项羽左右,可见被项羽视为心腹。后来又被派去独当一面,亦可见很受项羽重视。都尉在楚汉时期是主管军事的重要职务(注解2),后来陈平投奔刘邦处,刘邦对陈平很重视,给陈平复以原职务,遭到诸多将领的妒忌(13)。由此可见都尉官职的重要程度。而张传玺说“陈平在楚营,只任都尉。他们投向刘邦,都得到重用”(14)亦仅仅是为了证明项羽不会用人,刘邦会用人不顾实际情况而言之。
    二,陈平背楚亡汉的原因。不少人认为项羽为小事而迁怒于陈平。实则不然,联系当时的背景;陈平定殷地正是刘邦已定三秦欲东之时,而项羽此时正要北上齐地平定田荣。项羽派陈平为将带领原来魏王咎的士卒进攻殷王,表面上是因为殷王背叛项羽,实则是为防刘邦,否则当时赵齐以及刘邦都叛乱,偏偏去平定无足轻重的殷王?详细研究当时战略以及殷都地理范围,发现项羽派陈平定殷地,则是为抵制刘邦东进建立一个致命的据点。殷地控制范围在今天山西,河南以及河北交界处,处于魏王豹,河南王,常山王以及项羽西楚东郡之交界,对于刘邦的东进道路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位置。如果成功在此打下一片楚国势力,不论是眼前阻拦刘邦东进还是长远楚汉争霸都是对刘邦势力重大的制衡。项羽派陈平去完成这个任务亦是因为陈平原本是魏王旧臣,正好统率魏王的旧势力;殷地本来属于魏国,派魏人亦可起到利用当地势力以及熟悉地形便于作战的好处。项羽的谋划显然不仅于此:由陈平统率的旧魏势力虽然有各种优势可用,但是太势力单薄,所以又派项悍带领一只军队做策应,可以防止魏人对自己不忠心。项羽此时正在齐国平定田荣,显然项悍是早安排好的。陈平定殷地显然没有领略项羽的战略意图或是耍小聪明争功劳,并未对殷地进行武力平定,仅说服殷王投降赶在项悍来之前就报其功而还。项羽在齐地对这边情况并不了解,以为陈平独立就把殷地平定,改命项悍拜陈平为都尉,赐金二十溢作为奖赏。好景不长,殷王本来就是随风倒,此时刘邦东进,立刻又跟随了刘邦。项羽听到殷地投靠刘邦,知道是下属虚报功劳以致于破坏了自己全盘战略大计,追究责任是必然的。陈平怕被追究过失受诛杀而背楚亡汉。
    后人在此总是把陈平投奔刘邦解释自己背楚的言辞:“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15)当成项羽用人唯亲,以致失陈平的缘故。显然这个说辞不过是陈平为掩盖自己不忠的辩词并不体现真实情况。至少项羽并没有亏待陈平,亦没有不信任。反而陈平早先随魏王咎,遭人进言谗之;后来在刘邦处,亦遭人进谗言,以致连刘邦都不禁怀疑陈平,经过魏无知以及陈平辩解才打消疑虑。陈平未功而身居高位本来就容易遭人妒忌,且作风不良,身受谗言也是属于正常。在项羽帐下,有没有遭人进谗言呢?史料没有给我们答案。但是有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是:项羽从没有怀疑过陈平,并且大胆任用。至于背楚则是因为陈平自己的失误造成的。
    3;英布;张耳;张良之背楚亡汉
    英布,张耳,张良均是汉朝开国大功臣(注解3),为灭楚兴汉起到关键作用。其中英布本来是项羽属下;张耳是项羽盟友;张良曾经与项氏有亲密关系。这三人背楚归汉亦是老生常谈之项羽不懂团结人才的证据。
    英布是项羽手下第一大将,为项羽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分封天下后,封其为九江王,镇守西楚之南方重地。英布可以说是项羽手下唯一得到封王者。本来英布为项羽攻城略地,项羽亦厚予英布,两人关系本来应该相濡以沫,但是人心不足,自持功绩的英布“欲厚自讬”(随何语16),项羽北上平定田荣,请英布出兵,英布称病不往,派数千人应付了事;刘邦东进伐楚,英布坐山关虎斗,不思解救。这种明显自厚的态度连敌方都看的清清楚楚(17),刘邦趁机派使者游说英布背楚以使项羽后院起火。在随何游说下,英布终于起兵反楚,战败后逃归刘邦。
    很多人都认为项羽对英布处理不当才致使英布背楚,这个论点有欠不公。英布对项羽有不臣之心时,项羽并没有因此责之,反而因其才干欲亲用之(18)。英布在随何的分析下:觉得与汉联盟更划算,遂暗中与汉联盟密谋反楚,后事情败露,只好杀项羽使者起兵反楚。可以说英布的反楚从头到尾都是英布个人权欲膨胀的结果,而英布后来又反汉亦为明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