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要用什么方法帮助众生?这方法叫正法。佛家有两句话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就是正法。先满足你的欲望,这个满足是少许的满足,不是给你充分的满足,那就做错了。给你少许的满足,帮助你觉悟,这叫后令入佛智,这个样子契机契理。你去接引众生,你不用这个手段,他不会入佛门来。所以可以用它做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让他觉悟,让他接受大乘佛法。於是佛教化众生就用「四摄法」,摄是摄受,我们今天讲的引诱。四摄法里,第一个是「布施」。
我这一次在洛杉矶讲演的时候,同学们逐渐也意识到多元文化的重要,要跟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多多的接触,多多的了解,化解误会,化解纷争,这样才能够真正得到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唯有安定与和平,我们才能够有发展。二次大战之后,我们看到许多开发的国家,工商业的兴起,高科技的发展,诸位要晓得,都是得助於安定的社会;如果社会不安定,人心惶惶,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所以安定、和平,是一切发展、幸福的第一个基础,我们要知道。怎么样与不同的宗教、族群往来?很多人来问我,我说了两句很简单的话,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我说,多请客,多送礼,就行了,礼尚往来!这是我们在许多宗教典籍里面看到,馈赠礼物,接受礼物,宗教经典里面都有记载。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礼物,你以很恭敬虔诚的心赠送给别人,别人都有感激,受的人都会有感恩之心,他知道你没有忘记他,你还常常照顾他,人与人之间感情从这个地方建立了。所以要发出真诚的心、清净心,真诚是决定没有虚假,清净是决定没有染污,决不求回报。
我们今天帮助人,有人目的在哪里?目的是要希求许多新闻记者知道,给我在报纸上表扬,那你的心被污染了。你为什么做这个好事?为名利,你被名利污染了。没有条件的,无私无条件的帮助别人,清净心;平等心,没有高下。我们对待别人一定要非常尊重,尊重的心布施就是佛家讲的供养,布施是对平辈、对晚辈的,供养是对长辈。我们要把所有一切的对象都看作尊长,这就是广修供养,比布施的功德还要殊胜。所以供养里面,决定具足清净、平等、真诚,具足这三种心布施就是供养,普贤菩萨心。佛教给我们跟一切众生往来,第一个你就要修布施供养。
第二个「爱语」。爱语不是说些好听的话,那个不是爱语。爱语是真诚爱护他,甚至於责备他,仍是真诚爱护。爱语,关心他,照顾他,爱护他。第三「利行」;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表现的行为对他是有利益的,这叫利行。这里面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北师大所提倡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两句话就是利行。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表现的,工作里面所表现的,处事待人接物,都足以为社会大众的榜样,为社会大众的模范,这叫利行。换句话说,我们的思想言行必定对社会有利益,对一切众生有利益,你才能够摄受一切众生。中国古人所谓感化一切众生,你自己不能做个好样子,如何能感化众生?第四个方法是「同事」,同事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同甘苦、共患难。佛是用这四个原则,接触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原则佛教导我们,我们要能够体会佛教导的义趣,要认真努力的修学,学佛、学菩萨。
佛菩萨住世是为什么?前面我们讲过,六道凡夫到这个世间来,我们一般讲投胎来作人是为什么?佛给我们说明,「人生酬业」;六道众生所受的果报,都是酬偿他过去生中造的业因。《法华经》上说,「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我们是受报来的。诸佛菩萨不造业了,不但不造恶业,善业也不造,他到六道轮回来干什么?他不是业力来的,他没有造轮回业;他们来,我们称他作乘愿再来,他不是业力而来的,他是愿力来的。什么愿力?诸佛菩萨在因地里头都发过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是来还愿的;换句话说,他是来度众生的,他不是来受报的。受报而来,我们不自在;换句话说,我们在一生当中,不但一生,生生世世,过去、未来,都受业力的支配,一丝毫的自在都没有。我们心里想一个事情能成就吗?绝不可能心想事成;愿力才能够心想事成,业力不能够。古人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为什么?受业力的拘束,决定不能自在。
诸佛菩萨来示现,就像《普门品》里头所说的,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他是这么来的,他是应化而来的。众生之感,如果不是佛给我们说明,我们没法子了解。众生感有显感、有冥感,显感是显著的,我们自己知道,我心里想求佛,想求佛菩萨帮助;冥感,有这个感应,但是自己连个念头都没有生起来,佛菩萨知道了。怎么念头没有生起来,佛菩萨知道?其实念头是有,念头非常微细,我们自己还没发现,佛菩萨发现了,发现他也来了。譬如我们在经典上读到,释迦牟尼佛应化到我们这个世间来,那个时候众生是冥感,佛是显应。众生确实有求解脱的愿望,因为在当时印度许许多多的宗教他们修定,有甚深的禅定,在定中突破了时空的维次,他们见到六道,甚至於有不少人生四禅天、生非想非非想处天,就是没有办法突破六道轮回。希望突破六道轮回,但是没有方法,这一念就是冥感,诸佛菩萨看到了,你有这个意思,他就来帮助大家。
可是佛陀示现成道,没有人启请,在这种状况之下,释迦牟尼佛就要示现入般涅盘。到这儿来怎么样?来了没人请;虽示现,依旧达不到示现的目的。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诸佛菩萨无尽的慈悲,真正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我们在这个地方体会到了。世间人,许许多多修行人,不认识释迦牟尼佛,不知道他有智慧,他有解脱的方法,没人向他请教,於是感动净居天人,净居天就是佛经里面讲的四禅五不还天,这个天里面是圣人,不是凡人,都是修行人,他们看到了,世尊成佛,没有人启请,佛马上要入般涅盘,赶紧下来请法,「请转法轮」,於是佛就留在这个世间,就不走了。所以他不是业力身,他是愿力身,愿力身生死自在,来去自如。这里面一些错综复杂的情形,我们要很冷静的去观察、去体会,然后在这里面才学到东西。佛在鹿野苑展开教学,最初度五比丘,传记里面诸位都曾经读过,这就是所谓同事,示现同样的身、同样的生活方式、同样的生活习惯,跟你完全打成一片。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楞严经》上说的。所以诸佛菩萨慈悲到极处,随类现身,随机说法,这样才能够广度众生。众生喜乐不一样,嗜好不相同,一定要懂得随顺。
我在这边几天,Greame会长,每一餐吃饭我们两个坐在一起,我看到他餐盘里面拿一点点,我看了很难过,他的饮食生活习惯跟我们不相同。我们有时候应酬当中,遇到别的不同的族群,他们摆的这些饭菜,我们也只拿一点点。所以我就想到他,偶尔一次没有关系,天天这个吃法可不得了!我就想一定要想到,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的喜爱,所以这两天他们买了些PIZZA,我看他吃得很多,那一片很厚,他吃两、三片。这些地方不能疏忽,我们爱护人家、尊重人家,一定要尊重人家的饮食生活习惯,让他生欢喜心,也感觉到我们是真心接待他。
在这种情形之下,有些同学就又问,有些人喜欢吃肉的怎么办?我们招待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他们的饮食都不一样,我们千禧年大会当中,如果诸位到我们会场去看,我们每个桌上的菜不一样,确实有肉。他喜欢吃什么,我们照样供养他什么,不能说我们吃素,请他们来统统都吃素,下次再也不来了。伊斯兰回教徒吃的东西还非常讲究,他们吃牛羊肉,牛羊如果没有经过阿訇做法的,这个牛羊肉他们不敢吃,一定有他们的阿訇去祝福祭祀,这个牛羊肉他们才可以吃。我们招待他,一定要请清真的馆子,他们回教的馆子,如他们宗教的方法宰杀的这些牛羊,我们请他们来做,他吃得就安心了。
我们的素食,人家觉得也很奇怪,我们是养成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所以要随顺众生的习性,随顺他们的生活习惯,千万不要说吃肉是有罪过,你开头讲这些,他下次再不来了。换句话说,学佛的机缘断掉了,要知道这个事情重大!佛家讲慧命比生命还重要,第一要紧的事情,不可以断绝众生的法身慧命。这一句话现在人听不懂,换一句话大家就听懂了,决定不要把众生学佛的机缘断掉了,学佛的机缘就是法身慧命。只要能保住学佛的机缘,吃肉杀生也不要紧,为什么?那是一时的,到他深入经藏的时候,逐渐逐渐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他自动会放弃,不要劝,不要勉强。
中国早年,素食相传是梁武帝提倡的。佛在经典里面虽然说是不食一切众生肉,培养大慈悲心,可是佛陀在世每天日中一食是出去托钵,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这叫慈悲。托钵一定要托素食,那叫人家天天还要替你准备素食,来供养法师,你不叫找麻烦吗?找人家麻烦,慈悲何在?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永远是恒顺众生,托钵的时候,你们家里吃什么就供养什么,完全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佛法。
佛菩萨、修行人为什么要托钵?要接受你这一餐的供养?意义很深,为众生培福。这个意义太深了,一般人不知道。你在一生当中修福,什么是真正的福田?三宝是真正福田,三宝当中是真正修行人。现在我们在经教里面懂得,塑造佛像是种福,为什么?这一尊佛像,许许多多人见到了,生起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