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时间的修学,起心动念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念念与十大愿王相应。这十愿,一愿里面就含摄一切愿,不是每一愿独立的,愿愿是连锁,愿愿是交融,融摄。任何一愿里面都圆满具足一切愿,任何一行里面也圆满具足一切行门,我们要这样修行就对了,这个修行方法是所有菩萨行里面最殊胜的,真正的成佛之道。这是第二种说法。
  第三个说法,「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这讲法是专指等觉普贤,我们又称当位普贤。在《华严经》里面,帮助毗卢遮那佛教化这些菩萨,这位普贤菩萨是等觉的普贤菩萨。德周法界,「德」简单的讲就是十愿,愿里面有行,有十行,十行是十波罗蜜;十愿跟十行是交叉,也是圆融含摄。每一愿里面具足一切愿、一切行,每一行里面也具足一切行、一切愿,所以才德周法界。至顺调善,至是到极处,到顶头;顺是随顺法性,与法性没有丝毫的违背。在我们这个经里面,经题上讲「大方广」,大是性体,方是性之相,广是性之作用,所有一切的行愿都与大方广体相用相应而不相违,这叫至顺。诸位同修必须要晓得,我们起心动念就不顺,何以故?佛在经上常讲「真心离念」,你还有个念头,不相应。你从今天之后什么念头都没有,把所有念头断掉,相不相应?不相应。为什么不相应?无想定,你搞到四禅无想天去,完全搞错。这怎么办?起念头,不对;不起念头,又不对,怎么办?
  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对。给你说个老实话,有念跟无念是一,就对了,这个事情可难,好不好懂?真不好懂。念即无念,无念即念,这就对了,这个念叫正念。落在一边都叫邪念,有念是邪念,无念也是邪念;有念落在妄想,无念落在无明。我们凡夫是很可怜,起心动念不是落在妄想,就是落在无明,总没有办法像菩萨们一样。菩萨有定有慧,他保持得很稳,他行中道,所以一帆风顺,永远没有障碍。这是佛比喻从前行船一样,从前帆船,两岸就是二边,有无二边;有边错了,无那边也错了。河流不是一个直的,弯弯曲曲,你总是撞上滩岸,你就行不通。如何能永远保持在两岸当中,那就要定要慧;保持在两岸当中这叫中道,那就是菩萨所行。所以要懂得什么叫念而无念,我们粗说,细说没法子说,真的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能够粗说,诸位慢慢去体会,好在我们现在在初学。
  念念利益众生,这是有念;决定没有一念念自己,这是无念。利益众生,也利益自己,那就错了;利益自己,我附带也利益众生,这都不是中道。我们可以从这个地方开始学,离念意思很深很深,其深无底,初学就从这里下手。我们有念,念佛法、念众生;无念,没有念自己,不念自己的一切享受,不念自己一切的生死,这样才行。一切受用、生死都舍掉,这个念就清净,这叫无念。念佛法、念众生,就与法性有一点相应,一切众生、一切世界是法性变现出来,不是别的。《般若经》里面所谓「三轮体空」,与这个有一些相应。说老实话,不能讲完全相应,可以说多分相应,对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修布施、修供养、修十大愿王、修十波罗蜜,不著相。譬如布施,不著我相,不要想我布施、我做了多少好事,也不能想到对方那些人接受我的布施,他得到我多少好处,你就是有我相、有人相,还不忘我布施多少钱财、多少物品,你统统都著相。佛叫我们修清净布施,不著我相、也不著接受的人相,也把布施这些物品忘得干干净净,不要执著。自己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平等,清净平等心就生智慧、就生正觉,这样就相应,这才是真正二边不住,与诸佛菩萨同一中道。这是普贤菩萨名号第三个解释。
  名字里面还有一个「调」,还有一个「善」,至顺调善,说明他的善达到究竟圆满,极小的善行都遍虚空法界,德周法界。纯善无恶,身语意三业没有丝毫的造作,自自然然与性德相应,至顺。中国古时候孔老夫子说,他说他自己修养的功夫,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有一点像至顺调善的味道。夫子是示现人道,在人道里面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样样都能够称心如意而又合乎规矩,我们今天讲合情、合理、合法。随心所欲,自然能够合情、合理、合法,这个很了不起,这是真学问、真智慧,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得到。人道里面我们说至顺调善,可以了。普贤菩萨是在等觉位,圆教等觉位比夫子这个境界不知道要高多少倍,那不能比。我们从比喻体会这个意思,这是当位的普贤。
  第四个解释,「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这是讲果后普贤,果是成佛,菩萨成了佛之后。有同修问:为什么要成佛?成了佛以后干什么?成了佛之后,尽虚空遍法界行菩萨道,这叫倒驾慈航,真正乘愿再来。乘愿再来这四个字的意思也是无尽的深广。成了佛之后,再回头以菩萨身,菩萨身就是种种身,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无论他现什么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无论现什么身都是菩萨身。观音菩萨示现童男、童女,那也是观音菩萨;示现比丘、比丘尼,他也是观音菩萨;示现居士、长者,还是观音菩萨;无论示现什么样的身统统是菩萨。於是我们晓得,诸佛菩萨也遍满虚空法界,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
  果是讲果报,果报达到极处,这叫普。不舍因门,因是菩萨,从初发心到修行证果,换句话说,普贤菩萨成佛之后,他教化众生的对象圆满了,不但十法界的众生他统统要度,连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位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法云地的菩萨,果后的普贤菩萨也要度他们,也要帮助他们。成佛之后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有情众生有感,佛菩萨就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诸位听到这些话不要害怕,成佛之后事情这么多,算了,还是不要成佛。一天到晚不是太忙了吗?忙得不亦乐乎,那不累死了吗?我们凡夫听到这个真的害怕,你不晓得佛菩萨的境界,在这个时候与十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不会累;你也不会觉得很忙,也不会觉得很累,为什么?自然的感应。众生有心感,佛菩萨无心应。因为无心,所以他才无所不应,有心就做不到。有心顶多你能应付一个人、二个人,你不能应付尽虚空遍法界;无心感应。无心为什么能感应?这是性德,自性本能如是。所以具足无量的智慧,同时能变化无量的身形,自自然然变化,不需要通过思考,没有思考。尽虚空遍法界应化、度化众生,绝对没有疲倦,绝对不会有辛苦。如果你觉得还有疲倦、还有辛苦,那是什么?「我工作很多,我到处要去奔波,去教化众生」,那是凡夫心,那不是佛心。为什么?凡夫有妄想分别执著,菩萨永断妄想分别执著,他怎么会起心动念?无心而应,我们知道这个才叫得大自在。
  就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来说,我们觉得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辛苦,每天不是讲两个小时,每天讲两个小时,四十九年所讲的东西有限;在我们想像当中,释迦牟尼佛每天讲经说法不会少过八个小时。我们想:这个很累,要说这么多话,应付这么多人,来的人都是奇奇怪怪的人,奇奇怪怪的思想、奇奇怪怪的问题,释迦牟尼佛一个一个为他解答,一个一个帮助他断疑生信,那不是非常辛苦?真的,我们吃不消,一天讲八个钟点,谁能吃得消?可是佛在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没说一句话,没说一个字,谁要说佛讲经说法叫谤佛。这个话我们又听不懂。佛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法跟无说是一不是二,无说就不累,就没事,他能到这个境界。他为什么能到这个境界?因为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为什么讲几分钟就觉得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我讲这么多,我应该累了,就累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话佛在经论上讲多少遍,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从念头生的。所以你没有念头,一法不生。永嘉大师讲「觉后空空无大千」,觉是觉心离念,觉心没有念头,所以没有一法;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也没有。「梦里明明有六趣」,梦是迷,迷的时候变现出六道轮回、变现出十法界;觉了,十法界、六道轮回都没有了。
  佛菩萨虽现身,如未现身,虽说法,若无说法,他才得真自在。成佛之后度化众生,当然自在。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自己的烦恼习气没有断干净,那个时候度众生确确实实是度自己。如果你发心只度自己,不度众生,你决定度不了自己。为什么?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非常坚固,没有舍掉,你还有自他的分别,还有自他的执著,你怎么能成功?你这亏就吃大。自己辛辛苦苦修行,修到最后不能成就,不知道毛病发生在哪里?都在这个自私自利,念念为自己,糟了。今天,特别是《华严经》,特别是普贤法门,第一步就是舍己为人,念念成就别人,把自己给忘掉,忘得干干净净,只有别人,没有自己。这么做法就相应、就如法,这么做法逐渐你就自在,你就有定、就有慧。
  学菩萨行,利他真正是利自己,为什么?成就无上菩提。定慧都要在事相上修,离开事,盘腿面壁修定,那个定里头一点功德都没有。《华严经》上这些菩萨们修定,不是盘腿面壁,他到哪里修定?这个世间什么样工作他都做,哪个地方人多,他到哪里去做,他在工作里面修定。定是什么?定是不著相。不离开人群、不离开大众,现在讲做义工,工作做义工,帮助大家做事情,修福,同时在这里面修定。修定怎么修?很认真、很努力,精进在工作,不著工作的相,工作里面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修定,定在这里面修。这个定里头有功德,不但有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