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空飧龃缺兔挥辛恕4蟠却蟊堑饶钪谏降鹊墓鼗骋磺兄谏ひ磺兄谏镏磺兄谏饩褪潜樽〉囊馑肌U飧龅览硪欢ㄒ闱宄龆ú荒懿蠡帷S纱丝芍说卣飧鼍渥痈督鸶站飞稀赣ξ匏 梗坏挥谐逋唬梢曰ハ嗖鳌⒒ハ嘟馐汀J裁唇斜樽∫磺校课拮∩木褪潜樽∫磺小J裁唇形拮∩模勘樽∫磺芯褪俏拮∩摹J且桓鲆馑迹龆挥忻埽龆挥谐逋唬馐俏颐怯Φ币暗摹�
有人写信来问我,说我讲经曾经说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修清净心重要。他举个例子说,现在大陆上这么大的灾难,水患,我们就看著不动,不要理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这种人听经可就很麻烦,我们对於大陆上这些灾难,积极在筹款、在救济,哪有能说是坐著不动的道理?於是他的疑问来了,我们这个叫不叫攀缘?我们常常讲随缘而不攀缘,这是不是攀缘?不是,还是随缘。他连随缘、攀缘两个名词意思没搞清楚,所以就错解了意思。我说的意思他都错解,佛说的意思焉能不误解?所以讲解一定要讲得清楚,听一定要听得周圆,不可以断章取义,断章取义就会产生很大的误会。
佛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是对自己,自行。佛法讲作用,从体起用,用有两方面: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菩提心不是说得很明显吗?《观经》里面讲的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这是菩提心的体,本体。从体起用就说了两个;深心是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这个不可以颠倒。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直心,他说的直心就是经上讲的至诚心;深心,经、论相同;第三个他受用,大悲心。由此可知,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慈悲心。经、论合起来看,就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对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对大众那可不行,大众要面面替他顾到。如果今天李木源居士学了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我们还要搞这个讲堂干什么?还要搞什么弥陀村?不要搞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是为众生,为众生要尽心尽力,不攀缘,随缘。今天我们这个道场建立,念佛堂、讲堂、弥陀村它缘成熟了。缘成熟是看看可能成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障碍,要全心全力去做。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没有冲突?没有,自己没事,忙著别人的事,忙著大家的事,与我自己不相干。弥陀村建好了,大家的福报,众生的福报,这一个时代大众的福报,我们遇到这个缘把它促成而已;自己不可以居功,我们只尽心尽力去做。为什么要尽心尽力去做?你过去发过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度众生,帮助众生、成就众生,所以尽心尽力去做。这里面自受用跟他受用要能辨别清楚,然后就知道没有矛盾。
一切诸佛与这些大菩萨们,他们都是无念。古大德给我们解释,无念不是什么念都没有,什么念都没有就变成无想定,那是外道、邪道,不是正法。无念是无自私的念头,无一切为我自己的念头,没有这个。为我自己、为私,那叫邪念,所以无念是无邪念,不是没有正念;正念都没有了,这就不是佛法。诸佛菩萨有正念无邪念,这个要搞清楚。正念是什么?遍住一切,念念都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苦难众生,这些人没有得度。所以佛菩萨的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常常怀这种悲愿,度众生的意念,他的心是清净、是平等。为什么有这个念头,心还是清净平等?这就讲随缘跟攀缘了。佛发愿度一切众生,并不是积极要度一切众生,那度不来的;缘成熟了就赶紧去帮助他,缘不成熟在旁边等,慢慢的等,不著急,所以他心清净。不像我们凡夫心里很著急,要赶紧去度他,结果连自己也没度得了。所以佛菩萨的心永远清净,又不违誓愿,这才是真实智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念念为佛法久住世间,这是我们上报四重恩,建道场、树法幢、演经教、劝念佛,这都是报佛恩,正法久住。另一方面,念念不舍一切众生,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平等的护念。你明白这个道理,哪一个众生不得诸佛如来护念?平等的得到。
为什么有些时候有一类众生,好像佛特别爱护他,特别加持他?有一些地区那些众生,佛好像就没有加持他、没有护念他,他还在受灾受难。在我们这个道场,同修们感触很明显,我们这个讲堂、这个念佛堂,好像诸佛菩萨特别关怀,大家到这个地方来感触磁场不一样。其实佛对於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真的是平等的,可是我们这个地区的大众,能感受到佛的关怀,能感受到佛的加持,是我们肯接受,佛把这些关怀的心意送过来了,我们肯接受,所以就很明显。有些地方佛送过去,他拒绝不接受,他去关怀,他就好像感应就没有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我们肯念佛,我们肯研究教理,肯依教奉行,能信、能解、能行,得到的加持就非常显著。如果我们对佛法排斥,不信,也不愿意去研究,更不可能去奉行,佛虽然同样关怀,你是一丝毫感触都没有,道理在此地。由此可知,问题出在我们这边,不在佛那边。我们做佛弟子要想学佛,我们的心要清净、要平等,要普遍关注一切众生,上至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佛法里面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要常常念在心里头。
再看第二尊,『普现光明主方神』。「主方」,记住,主导一方,主导一个时代,这样的人物都称之为主方神。「普现光明」,这是智慧,如果没有高度的智慧,你就不能够主导一方,这是一定的道理。在学术里面,无论是哪一种科系,文学也好、哲学也好、科学也好、医学也好,任何学术你如果有特殊的成就,现代社会往往对於这些有成就的人,国际上颁发诺贝尔奖金,这个奖金是代表一种成就,诸如此类都显示出高度的智慧。在社会我们生活层次里面,无论过的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或者你从事某一个行业,你有真实智慧,你在这个工作里面、在这个行业里面,我们常讲是这个生活当中的典范,是这个行业里面的模范,足以为大众做表率,令大众向你学习,你就是主导这一个行业,主导某一种方式,无不是展现出真实的智慧,高度的智慧,这是普现光明,你的智慧用在你日常生活当中。前面跟诸位举的例子,穿衣吃饭,这是日常生活当中不能够避免的,天天都在做的,这个生活怎样展现「普现光明」?前面所说的,诸位要细细去想想。我们喝一杯水,每一滴水里面都具足圆满的六波罗蜜。抬头、举手、眨一眨眼睛,这里头也具足普贤十大愿王,你能够体会得到吗?
这些高智慧,诺贝尔奖金没发现。在大乘佛法里头,诺贝尔奖金没有颁发给你不要紧,诸佛菩萨颁发给你的关怀,颁发给你的护念,成就你无上菩提,使我们超凡入圣。我们原本是个凡夫,道道地地的凡夫,现在这么一个大的转变,从凡夫的生活转变成佛菩萨的生活,这叫得大自在。佛法里面常讲得大善利,世出世间的善没有比这个更善,利益也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利益,这在佛法当中才能得到,普遍示现真实智慧。在《无量寿经》里面,给我们讲了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利」、「住真实慧」,就是普现光明的意思。我们也想能入这个境界,可是想入总是入不进去。我们常说,我们希求的愿达不到,必有障碍,你要把这个障碍找出来,把这个障碍消除掉,那不就没有障碍了吗?没有障碍,所求一定就有应,有求必应,你的愿会圆满的。障碍出在哪里?追究到根源,障碍出现在妄想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你心不清净、你心不平,心不平等、心不清净这就是大障碍。所以佛菩萨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消除障碍,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就能够现前。此地虽然没有说德能,包含在光明之中,有智慧哪有没有德能之理?下面这一句,德能就显示出来了。
请看底下这一尊:『光行庄严主方神』。这一尊德号里面关键的字眼在「行」,行是要去做,不是空口说,是要做到。不但要身做到、口做到,心要入境界,这最重要的;心入境界,身口自然就入了。清凉大师在《四十华严》经题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他讲「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解释「入」字,入有能入、有所入;所入就是一真法界,能入又分为身入、心入,然后特别强调心入,心入,身当然就入,心要不入,身怎样也入不进去,所以最重要是心。三业里头意业要紧,意业才是关键,由此可知,行最重要是心理上的行为,心理的行为是起心动念。「光行」,光是智慧,说明这是自性般若智慧的起行,而所行的形相就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在虚空法界随类化身、随机演教;演是做出榜样来给人看,表演,教是苦口婆心的劝导大家,那是光行之相。无论是体、是相、是理、是事,都庄严到极处。「庄严」这两个字,要是用现代话来说,美好,一丝毫欠缺都没有,美好到了极处。
这个说法大家听了未必能落实,我们还要说得清楚一点,说得更明显一点,怎样落实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之中?这四个字「光行庄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就包括我们全部的行为,身语意三业,三业都能够与般若智慧相应,你的三业就是光行,表现出来的这些形相自然就是庄严。身语意三业如何与自性般若相应?前面我们在主空神这一章讲得很多,主空神这一段我们讲了四个小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明了如何与自性空寂之体相应。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种修行方法,对於我们的生活、修持有很大的帮助,不仅仅是能够提升我们的境界,而且是有效、快速的帮助我们提升。像这些理事,这个经往后还要不断多次的重复,古时候的印度人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