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种田之天命福女-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们现场利用农家临时整装,活动也是有关农活的比赛。他们用这种方式庆丰收。赵玲玲不是第一次看了,可每次看着农家地头那一张张欢实的笑脸,内心的满足是什么也替代不了的。
“今年中秋啊,咱得好好过过。”回到家焦氏感慨道。
“是啊!”赵父接口。
现在家里吃穿不愁,好好过当然便宜的是赵玲玲他们三人了。准备东西不用他们亲自出马,丁一的媳妇早早备好了。
院子中央,要在月亮升起前把供桌摆好,供桌上各色月饼、点心、瓜子、水果摆了满满一桌——俗称望月。
赵玲玲问过焦氏为什么,她也说不出来,只知道是老人传下来的。
这时,天色逐渐暗下来了,大地笼罩着一片朦胧的夜色。月亮姑娘悄悄地露出了那圆圆的笑脸,俯视着辽阔的大地。古人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今年八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而且今天的月亮亮的格外耀眼。
这时赵家的团圆夜也开始了。焦母和丁一家的在厨房忙活着做菜,糖醋鲤鱼、红烧肉……大大小小的盘碗摆了整整的一张桌子,赵玲玲还亲自下厨,做了一道拔丝地瓜。
大家说说笑笑的,赵父的兴致很高一边吃,一边陪着千机老人喝着小酒。地瓜块被炸的焦黄,上面浇了糖稀,夹起来就带出丝丝缕缕的丝,要在旁边的水碗里沾一下,那丝还能断开。吃进嘴里,外焦里嫩、香香甜甜。成了陌陌的最爱。
“还是我闺女手巧。”焦氏也夹了一块拔丝地瓜放进了嘴里,那甜甜的味道好像能到了心里。
“是啊,我们生了几个好儿女。”赵父已经有些醉了。
一顿饭,吃了有大半个时辰,等会儿还要赵父这个一家之主祭月呢!焦氏扶着他先去里屋醒醒酒。
赵父和焦母都不在,就剩下千机老人和她们三姐弟。
“大姐,你说嫦娥一个人在月亮上多寂寞呀!她怎么就非要偷灵药呢?”陌陌问赵瑶瑶。
“嗯,我也不知道,要是我,我是不会吃的。”赵瑶瑶给不了答案,只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了。
“不是有月兔陪着了么,再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她得到了长生所以就要寂寞陪伴。”赵玲玲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也是。”从什么时候起,玲玲说话这么有哲理了。陌陌想到。
“也不知道大哥在府城过多怎么样,又和谁一起过?”陌陌说。
“是啊,我知道其实爹娘也想大哥的。”赵玲玲接口说道。
“你们在说什么呢?”这是赵父酒醒的差不多了,就出来了。
“没什么,我们在商量怎么吃这些月饼。”赵瑶瑶笑着说道。
“我们的小家伙们馋月饼了,那爹爹现在就开始。一会就有的吃了。”赵父对他们的要求很高兴。
兵兵叭叭,鞭炮声响起,烧香磕头。一系列的仪式完毕。
赵玲玲拿着准备好的刀,将每一样馅料的月饼都挑出来一块,切成小小的一牙一牙的,摆在大盘子里,给大家分尝。这样,大家伙就可以尽可能地多吃几样月饼。
切完了月饼,桌子上的苹果、石榴……,每一样水果赵玲玲都把它们分成一瓣儿一瓣儿的。山上的果树都是新种的,还没有结果。这些都是玄冥他们到镇上买来的。
“他爹,现在地里的东西基本收拾完了。是不是该种麦子了。”焦母说道。
“可玉米还在地里长着呢,也耽误不得。”赵父有点发愁,以前没地的时候发愁,现在地多了怎么也发愁了?赵父有点不知好歹的想。
“爹,一起弄吧,不就是多请点人吗,现在大家也收的差不多了,请人的应该不难。”赵玲玲出主意。
“行,那就这么办。”赵父眼睛一亮。
早上露水刚落下去,赵玲玲一家就到专门种玉米的庄子,早已等候收玉米的队伍就已经到了地头。
玉米咋收,他们并不懂,一切都听赵玲玲的吩咐。
焦母和瑶瑶今天并没有过来,赵父也没打算再让家里人受累,买的这个庄子时候就知道人手是足足的。因此今天就赵父和玲玲两个人来了。
所有的人分作四组,第一组的人负责掰玉米。这些人每个人手里拿一个麻袋,顺着垄沟走,一个人负责两条垄,将每棵玉米上的玉米棒子掰下来,装进袋子里。
等袋子里的玉米装的拿不动了,他们再将里面的玉米都集中倒在一处,交给下一组人处理。
第二组人不用随着垄走,他们负责处理第一组人劈下来的玉米棒子。也就是将玉米外皮都扒掉,只留下光玉米棒子。然后,将这些光玉米棒子简单的分类,也就是将品相好的玉米棒子,和那些品相不好,比如说玉米粒没有长满,或者玉米棒子偏小的分开,然后装袋,交给第三组人。
第三组人就负责赶着大车,将装好袋的光玉米棒子,运到庄子上的打谷场上去。
还有第四组人,他们负责检查并收割劈光了玉米棒子的玉米秸秆。
因为劳力多,分工协作又十分合理,所以玉米收割的速度非常快。
赵玲玲等到了打谷场上,玉米皮扯下来时,并不拽掉,让几片留在玉米的屁股上,便把那些玉米用屁股后面的皮,辫辫子一样辫在一起,一层层的搭在铁丝上串起来,然后找人把铁丝挂在院子里的大树上。那些搭好的玉米,就像几座金黄色的宝塔一样,矗立在大树下面。这样干的很快。
这点儿活庄里的小孩就能干,就当时玩了。
赵父看小女儿的样子也来了灵感,让人找了两条粗麻绳来,用麻绳将一根根玉米秸秆编起来。就像用高粱秸秆编制防雨的帘子一样,只是最后,要将两头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筒形,立起来,就是一个玉米栅子。
然后将玉米棒子倒进栅子里,注意堆放均匀,免得栅子歪倒。这样晾晒的玉米棒子,和空气接触的面积更大,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晾干。
品相好的玉米和品相差一些的玉米,也被分开来晾晒。
赵玲玲知道她家这些玉米,轩辕浩肯定是不会放过的,从地瓜的事就能看出来。因此赵玲玲只能早作准备,尽量为自己多争取福利。品相好的,可以作玉米种,品相差一些的,打算留着自家吃。分开以后就算是轩辕浩脸皮再厚也得多给他们家留点不是?
轩辕浩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至今为止他们家没有因为种植新作物的麻烦,可事情总有公布的一天,赵玲玲现在也不确定到时候会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种子不多,当初也就种了二十亩地的玉米,只用了一天,就都收割完了。
看着打谷场上排列的整整齐齐的玉米栅子、玉米秸秆赵玲玲不由得感叹,真是人多力量大也知道为什么古人那么热衷于生孩子了。
那边皇宫得到消息的崇德帝。
“哈哈”!崇德帝拿着轩辕浩的密报当场放声大笑。
这是怎么了,是什么消息能让我们这位喜怒不行于色的皇帝高兴成这样?黄公公站在那战战兢兢的想到。
“传贤王进宫。”笑完,崇德帝说道。
“皇兄,这么晚了,招我何事?”贤王匆匆而来。
“好消息呀,你儿子立大功了。”崇德帝笑眯眯的说道。“那小子传来消息说,那户人家有种出一种高产作物。”
“真的?”贤王还以为耳朵幻听了。
“好,好。那户人家一定要保护好。”贤王的政治觉悟是很高的。
“你拿着这个让人悄悄给浩儿送去。”崇德帝拿出一快玉牌递了过去。
“皇兄,这合适吗?”贤王看看却没接。
“合适,你也知道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崇德帝说。
“那好,皇兄我这就去办。”说完就退下了。
五天之后,玉米应该晾干到可以打的程度了,那时候算产量,也正合适。
秋季,气候干燥。尤其是晌午的太阳,照在人的身上,比夏天还要烤人,凑巧收完秋后接连几天。都是大晴天,正适合谷物的晾晒。
这天傍晚,玄冥从庄子上回来了,来的时候还带来从玉米栅子里的一根玉米棒子。玉米已经有些干了,可以很容易地就将玉米粒尅下来。
五天后,一大早,赵玲玲一家又到了种玉米的庄子上。打谷场上赵父带着人将打谷场又仔细清扫了一遍。庄头媳妇儿带着庄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就将簸箕、大笸箩、小板凳、草垫子等在打谷场上摆开。
在前世,有专门打玉米的机器,但是在这,没有机器,要打玉米粒。完全靠手。这还是小时候祖爷爷在家里什么都干不动的时候可又不想闲着,见过他老是家有玉米棒子将玉米粒往下尅过。那时赵玲玲也就六七岁的模样还因为好奇自己动手,那好像是很久远的事儿了。
知道今天干活的人多,赵玲玲一共是准备了十个大笸箩。就将所有的人手分派下来,四到五个人围着一个笸箩坐下。凳子和垫子不够,还现用干透的玉米皮编了许多草敦子。
然后分派出人手来,用簸箕将玉米棒子从玉米栅子里搬送到笸箩里,大家伙就开始尅玉米。
第一根玉米,是全靠手尅好的,第二根,就有了简便的法子。用尅掉玉米粒的玉米芯子做助力,可以更容易地将玉米粒搓下来。时间长了剩下玉米芯变得光秃秃的,就得换个新的继续搓。
等尅好了一定量的玉米粒,就有人用簸箕,收一簸箕的玉米粒,侧对着风的方向用力地颠,将玉米粒颠起来。这相当于扬场,就是借助风的力量,将里面的杂质,主要是玉米芯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和玉米胡子,都清除掉。
这样,剩下干净的玉米,才装进了麻袋里。装满了玉米的麻袋,都被摆放在了一处。
赵玲玲有预感,这些玉米也会想地瓜一样,很快就要离她而去。而她还的高高兴兴,不能拦着。
匆匆的吃过了晌午饭,大家伙又回到打谷场上接着尅玉米。今天轩辕浩和丸子也来了,可人家稳稳当当做那儿看着,没有一点自己动手试试的想法。
本来赵玲玲还想看他的笑话儿来着,很是失望。轩辕浩在这儿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见证产量的,这个赵玲玲当然知道,于是也不废话让人运了一台大称过来,开始称量玉米。
轩辕浩知道赵玲玲古灵精怪,别人不敢种的东西她赶种而且种的挺好,好像她生来就对这些有些兴趣,有时候他不由的在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