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寡妇丫鬟-第2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薛氏脸色微变,不过很快就调整过表情,望着外边的戏台和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桌下的双手却紧紧握起,露出泛白的指关节。“我有我的难处,兴祖不能离开我身边。”
  事关她的家事。蓝怡不便多问,想起村里的闲言闲语。无非就是跟她的丫鬟出身、争夺家产两件事有关,薛氏年纪轻轻就与丈夫分居两地,带着孩子住在乡下,定有必须如此的理由。听说,周兴祖还有一个大他二十多岁的哥哥,已能撑门立户,这或许是其中的关键吧。
  锣鼓声渐小,戏开始了,蓝怡笑道:“婶子。在村里也好,咱们村的秦夫子和雷夫子都是才高八斗的尚德之士,孩子能跟着他们读书,也是极好的。你看,戏开始了。”
  与蓝怡想的不同,戏台上的演员们并没有画脸谱,衣服也是寻常可见的,伴奏的管弦丝竹听起来也没有现代的京剧等那样吵,演员们或念白或唱曲。都极为讲究。故事叙叙展开,乃是一处姓胡的家族,遭遇大旱,族长极为仁慈负责。宁可自己饿着也要给快饿死的孩子们留一口吃的。他的行为终于感动天神下凡,天神手一挥,甘霖从天而降。大地瞬间恢复生机,这些族人便安居在天神降落之处。开荒种粮,村子被命名为天神村。自此得神之眷顾,风调雨顺。戏并不是一直伴着哀伤的气氛,时不时的有几个扮演丑角的演员上台跳上一段极具民族风味的舞蹈,加上快节奏的说唱,惹得台下村民大笑不已。
  周兴祖和宇儿三个自戏开始,就嫌高台上不够热闹,听得也不够真切,跑到了台下的晒麦场前排凑热闹,女眷的高台上,只剩下蓝怡和薛氏并一个丫鬟静静的听戏。
  此时天已黑透,晒麦场和戏台上下挂起多盏大红灯笼和火把,今夜风小,漫天繁星下火光摇曳,别有一番风味。演员们说唱的谱子,他们发音用韵极有特色,但与登州本地的口头发音又有许多不同,但却不让人觉得别扭,也能听得懂,这引起了蓝怡的兴趣,她恨不得手里有只录音笔或录像机,可以把戏台上的表演录下来,回去仔细研究研究。
  她这边注意着戏台,薛氏那边却将注意力集中在戏台下的儿子身上,看着他与宇儿几个孩子玩在一处,露出满意的笑容。这些孩子,隐隐以宇儿为首,将他围坐在中间,听他指挥,宇儿的来历薛氏自然是清楚的,她有些诧异地看着这一幕,再看看自己身旁身子微微前倾,认真听戏的蓝怡,更升起一股子由衷的钦佩。
  看着戏即将收尾,薛氏笑着对蓝怡说道:“还说你不喜听戏,听说过几日庙会边搭台唱大戏,既然爱听,不如早些带孩子过去瞧瞧。”
  蓝怡笑着回应,“是呢,婶子一起去吧。”
  这本是一句客气的话,没想到薛氏竟认真点头,“也好,兴祖这孩子总吵着嫌我不出门呢。好容易与你聊得投机,一块去转转也好有人作伴。”
  蓝怡眨眨眼,自己与她聊得很投机么?薛氏见她这样子,呵呵笑了起来。
  “婶子今天请你过来,是有事打算与你商量。”
  “婶子请讲。”
  “还是村里的女娃子们入学的事情,”薛氏向蓝怡凑了凑,认真说到,“我也不只是为了兴祖,男女毕竟有别,若女娃子们入学,除了识字,还能学刺绣和打络子等手艺,村里人定不会反对的。”
  蓝怡认真想了想,“婶子,你说的是不错。不过村里人送孩子上学,本就需要买不少纸笔,如果学刺绣和打络子,还得多买绸布和丝线这些东西,怕是大伙手中拮据,拿不出来的。再说了,若是男女分开上课,村里的夫子们怕是更忙不过来,现在里正叔就发愁着不知去哪里请夫子,还有,学习刺绣得需要专门的女夫子,咱们村刺绣手艺好的可不多。”
  这些薛氏显然是早就想到了,“买绣架、绣布和丝线的钱婶子这里可以出,我也可以每隔一两日抽出半天功夫去义学里教孩子们手艺。”
  蓝怡建议道,“婶子,这是好事啊,你应该跟里正叔他们提,村里的义学都是里正叔和几个族长管着的,我赞成也没什么用处不是?”
  薛氏抿抿嘴,敛起笑意,“村里和族里的人。多少对我都有几分顾忌,老爷也不赞成我去义学教孩子。所以我想这若能有你们提出来,再让赵里正上门来跟老爷讲。他定不好驳了里正的面子。我晓得,你平日虽不出门,但是在村里的妇人中说话还是有一定的份量的,才找你来商量,我不要工钱,只是想为孩子们做些事,万一她们将来遇人不淑,也能有个糊口的营生,女子生存本就要难上许多。”
  蓝怡点头。“我可以跟里正叔提一提,但是,婶子,有句话我不知当讲不当讲。”
  “咱们之间,还有什么需要顾忌的,你但说无妨。”
  蓝怡认真说道:“婶子的想法是好的,就该主动去做,我晓得这两年你为村里做了好几件实事,村里的大伙都你都是怀着感激的。不要太看低自己。你不走出去,只在这里猜测是没用的,只会让自己难受而已。”
  闻名不如见面,蓝怡在未见到薛氏前。也认为她是一个小家子气,只懂得享受钻营的小丫鬟罢了,现在捡了她。只觉得她举手抬足间满是成熟的魅力和大气,丝毫看不出小丫鬟的气息。再加上今日她的一番话。更不是没见识的小丫鬟能说出来的。她心里不禁好奇,这样的人。怎么会是丫鬟,又怎么会嫁给周财主做了填房?
  薛氏动容,认真点头,此事戏将散场,村里人三三两两地拎着凳子往会走,蓝怡也站起身,“婶子,我就先回去了。”
  薛氏点头,站起身低声说道,“我瞧着人群里有两个人总盯着你瞧,你可认得?”
  伸着薛氏的眼神,蓝怡低头,看到火把处站着的,乃是村里的郑寡妇几个,她看到蓝怡瞧过来,不屑地扭头与旁边的几个妇人大声说笑着,还夸张地扭动身子,引来不少人注意,她透过来的眼神,含着怨毒和不干。
  自从蓝怡和周卫极定亲的消息传出去后,郑寡妇没少在村里说蓝怡的话坏,好在能团结在她周围的人不过是周阳媳妇和周四发家的胡氏几个,成不了大气候,蓝怡也不惧她。
  正月初七人日之后,村里人开始串门子做活计,不少人家带着孩子进城看花灯、烧香拜佛。大周信佛崇道,衙门也对僧道有很多优惠政策,比如僧人和道士是不用交租的,加之香火旺盛的寺庙有不少香客捐钱,许多出家人的日子过的很富足,很多人混不下去了想剃头做和尚还得讲究慧根、托关系走门路,否则寺庙是不收的。更有些人自家生的孩子多了养不活,也会偷偷送到寺庙或尼姑庵门口,庙里的和尚和尼姑不会见死不救的,是以庵庙里小和尚小尼姑不少。
  薛氏虽说要与蓝怡一起去听戏,但是因为周财主一直未离开家,她也没抽出空来,正月十四这日,周卫极套上马车接蓝怡四人去城里进城花灯。
  贾氏本不打算去,可蓝怡说她一个人照顾不了两个孩子,她也就跟着了。
  马车后晌出发,先去逛了庙会。庙会很热闹,卖东西的,搭台唱戏的,耍猴的,表演杂技的,套鱼套圈的,掷骰子赢糖块的,让人目不暇接。周卫极抱着文轩四处看,文轩坐在周卫极肩头,一直大呼小叫兴奋着,宇儿拉着蓝怡的手也很羡慕,不过他也知道周卫极的胳膊还没好利索,没法抱两个,便乖乖地跟在娘亲身边,蓝怡和贾氏带着她四处瞧着,并不催促他,只要他想看的、想要的就看、就买。贾氏在后边帮着两个孩子拎东西,也是感兴趣的四处瞧着。
  几人停在套圈的摊子前,套圈,就是摊主拉开一条绳子隔开人群,绳子一边散乱放着各种小瓷器和好玩的小玩具,他再拿着比胳膊粗一点的皮圈吆喝生意,一文钱套一个,只要能套中的都归客人所有。宇儿和文轩很感兴趣,每人套了五个都没有中,就拉着周卫极套,周卫极自然晓得其中的技巧,几乎是孩子们指哪个他就套哪个,摊主见此脸上的笑容都挂不住了。蓝怡见好就收,抱着赢回来的玩具拉着他们走开,一下午,他们几乎把能看能玩的都转了个遍。
  等到华灯初上,几人把东西放进车厢里,在路边吃热汤面,蓝怡心疼周卫极,他带着两个孩子虽说不累,但也是满头大汗的,蓝怡几次问他胳膊疼不疼,周卫极只摇头笑着。
  因为有去年逛花灯被挤踏的经历,蓝怡今年看花灯都不敢去人多的地方,只挑冷清的去处走着。蓝怡和贾氏领着孩子,周卫极在后边保护着,周卫极对城里的街道十分熟悉,知道哪里安全,哪里花灯好看,带着四人转了过去。今年的花灯比去年还要多,宇儿选了莲花灯,文轩选了梨形灯,拿在手里便开始猜灯谜看热闹。
  只要两个孩子找到的灯迷,便拉着蓝怡读给他们听,蓝怡解释罢,两个小家伙挠头想了半天才猜对三个动物灯谜,赢了小花灯后,两个孩子也心满意足地吃着糖葫芦慢慢瞧。
  贾氏见他们不闹了,便一手牵着一个走在前边,蓝怡和周卫极并排跟在他们身后。因为有周卫极这样的超级保镖陪着,蓝怡精神放松,拉着他四处猜灯谜,离合、增损、猜物、对句等谜面大多难不住她。蓝怡每看到一个,就会点脚凑近周卫极耳边告诉他谜底,随后得意洋洋的望着他,笑的像只狡猾的小狐狸。周卫极见她如此开心,自己也高兴,二人并不贪图奖品,只为猜谜。因为对大周的风土人情还有不熟悉的地方,周卫极猜物谜比蓝怡还厉害,每每她猜不出,周卫极能猜对时,他低头看她,也是一脸得意。
  月上柳梢,花灯如龙,人生马嘶不断,蓝怡见此情景,便读了辛弃疾的《青玉案》给他听: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每日隔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