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辩驳诡辩的方法与技巧 张晓芒-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邮拢课遗獗咀汉取チ矫昧矫愀豢榱≡偃ニ拿愀豢槎≡谌チ矫纱嘁豢榍≌獠灰豢榍∪ノ迕梦迕惆啄萌グ桑 痹诳谏嘀熘校蠊汉锐男》贰拔帐醵咨怼薄獾靡桓啥涣恕!�
  “赔钱赚吆喝”的卖布头小贩虽然傻得可爱,但他并无恶意,只为吆喝得畅快、过瘾。并且就算是赔了个精光,他也心无挂碍,因为他赔的本都是从他自己腰包中掏出来的。因此,卖布头的小贩只是在吆喝的过程中忘了吆喝的本来目的,把“吆喝是为卖布”与“为吆喝而吆喝”颠倒了。 
  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赔钱赚吆喝”就不是这样了。如“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要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如今的那许多冠冕堂皇的“交学费”、无法收拾的“政绩工程”等等,就不是带有艺术痴情的“赔钱赚吆喝”,而是别有用心的“赔人民的钱赚自己的吆喝”了。如报载豫西某镇领导人,几年前大肆举债筹建“政绩工程”,欠下“政绩债”1亿多元。若按该镇目前的还债能力,要想还清这笔“政绩债”,共需耗时100年。如此“信誓旦旦”的一届“政绩”,变成了几届、十几届政府的包袱。难怪人民对这种“赔人民的钱赚自己的吆喝”的虚假“政绩”、泡沫“政绩”,心寒齿冷,像两千多年前孔子无奈感慨“苛政猛于虎”一样,要愤慨这种变味的“政绩”猛于虎了。 
  显然,这两种不同目的、不同结果的“赔钱赚吆喝”不是一回事。艺术痴情的“赔钱赚吆喝”充其量只是谬误,而毫不务实的,甚至是营造自己官场晋升阶梯的“赔钱赚吆喝”则就是诡辩了。 
  实际上,谬误和诡辩都是指与真理相对或与客观事实不相一致的认识。但谬误是不自觉地违反思维规律或思维规则而产生的各种逻辑错误,而诡辩则是故意违反思维规律或思维规则而产生的各种逻辑错误。
● 怎么去救火——误解和曲解的区别
“救火!救火!”电话里传来了焦急的呼救声。 
  “在哪里?”消防队的接线员问。 
  “在我家!” 
  “我是问着火的地点在哪里?” 
  “在厨房!” 
  “我是问我们怎么样去你家呢?” 
  “你们不是有救火车吗?” 
  “我是问我们怎么开到你家?”接线员显然有些生气。 
  “难道你们没有司机?”报警的人火气更大。 
  现实生活中,这种“你说城门楼,他说小草头”的沟通屡见不鲜。这种不得要领的沟通,涉及到沟通交际中的语言环境问题。 
  人际之间的沟通交际,都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交际双方共同具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语言来完成的。在这种言语行为中,就有一个说话者如何表达与听话者如何理解的问题,也有一个交际成功的等级问题。说话者在“说什么”的时候,他的目的在于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听话者身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出现一定的效果。如何理解“说什么”,是衡量听话者理解能力的尺度。 
  但是,语言的表达有时会产生一定的歧义,从而造成误解,这就需要通过语境来限制歧义,以消除误解了。具体的语境总是独一无二的,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将一些含混的语言,变为意义确定的语言。在“如何救火”中,问者之“疑”如果没有一定的语境,则会产生歧义,但答者却偏偏忘记了此时的呼救语境,在时间最为急迫的时候,纠缠于问者之“疑”的歧义上,使应答不得要领。而问者也没有在答者如此“不开窍”的情况下,及时调整“问句”,从而也助长了这种“不得要领”。因此,从沟通交际成功具有等级性问题上看,由语言的表达歧义所造成的误解,是最糟糕的理解。 
  有则古代笑话:某地方官拜见巡抚大人: 
  巡抚:“你那里的百姓如何?” 
  地方官: “白杏有两棵,红杏倒不少。” 
  巡抚:“不是问杏树,是问黎庶。” 
  地方官:“梨树很多,只是结的果不大。” 
  巡抚:“什么梨树杏树,我是问你的小民。” 
  地方官:“下官小名叫狗子。” 
  地方官如此傻呼呼地“听话听声”,巡抚如此文绉绉地不知调整“问句”,使得这场沟通交际的成功等级为零。 
  有时误解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不解”,其成功交际的等级也为零。 
  一位幼儿园的年轻老师在上算术课。她问一个同学:“佳佳,你现在手上有一个苹果,你姐姐又给了你一个苹果。现在你手上一共有几个苹果?” 
  “可是我现在手上没有苹果呀?”佳佳很奇怪地问道。 
  “我只是打比方。假如你现在手上有一个苹果——” 
  “可是我手上真的没有苹果呀!”佳佳很委屈地说。 
  “你听好了,我现在只是在打比方。”老师有些生气。她又继续说道:“你现在手上有一个苹果,你姐姐又给了你一个苹果……” 
  “她根本不会给我苹果。她还想问我要苹果呢。”佳佳的语气很肯定地抢着回答。 
 “好吧。”无可奈何的老师又换了个说法:“你现在手上有一个苹果,你姐姐手上也有一个苹果。现在你俩手上一共有几个苹果?” 
  “一个。” 
  “那另一个苹果去哪了?” 
  “我姐姐给吃掉了。她从来都是这样,上次她刚有一块蛋糕……” 
  这位年轻的老师没等听完,早已气得说不出话来了。 
  在这个故事中,由于听话者的理解无意背离了原意,只能说是糊涂的“胡搅蛮缠”。但是,这种误解只是谬误,还不是诡辩。如果听话者的理解故意背离了原意,就变成了恶意曲解,就是诡辩了: 
  “工作的时候不准吸烟。” 
  “所以我吸烟的时候不工作。” 
  这个回答,将“工作的时候不准吸烟”曲解为“吸烟的时候可以不工作”,这就是在诡辩了。 
  由于曲解是一种明显的故意,所以,听话者的曲解往往能招来说话者的讨厌和仇视。如“杨志卖刀”中泼皮牛二对“杀人不见血”这一“夸张”恶意曲解,非要杨志杀个人给他验证一下,其胡搅蛮缠,十足的无赖嘴脸,以至于杨志最后不得不杀了他,以验证自己的话“说得不错”。
● 我把你背出来——真诚与强辩的区别
  有个人为抄近道,从麦田里穿行。结果被麦田的主人发现。在被吆喝指责之后,这个人赶快往出走。但麦田主人越发生气了:“你还没踩够?站着别动!等我过去把你背出来。” '13' 
  有时候,一些特定的沟通交际行为所表达的是特定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其他人看来似乎很荒谬,但由于它所表达的价值判断不一样,因此,它不是诡辩,反而有许多可爱之处。如上述笑话中,麦田主人以“直耿”的表达方式,真诚地反映了自己的价值判断。他是在真诚地“说理”。 
  但许多诡辩却是在非常“有理性”地强辩了。 
  报载某位匈牙利商人与我国一家制鞋企业签定了订购8万双鞋的合同。等到货到开箱,这位匈牙利商人傻眼了:8万双鞋都是左脚。紧急追问,鞋厂老板解释说:“汉语的‘双’就是两个。”无奈的匈牙利商人只得再订购了8万双右脚鞋。诚然,“双”的确有“两个”的含义,但这个“双”是指与“单”相对的对称的“双”。作为量词,它则用于成对的东西。鞋厂老板只用“双”的“两个”含义,抹杀了“双”的“成对”含义,自以为得计地一下子又增加了8万双鞋的出口。 
  报载某君一家报名参加了某旅行社的“华东五市游”。按行前签定的合同,所住宾馆为三星级饭店。等到实际住下时,才发现这个三星级饭店远离市区,一到晚上,一家老小只能闷头呆在这个“三星级饭店”里,计划中的夜逛闹市泡汤了。追问之下,旅行社的人员振振有辞地问道:“难道我们住错了吗?” 
  还有的旅行社搞的“ⅹ日双飞游”,实际上是乘第一天的晚班夜航机去,乘最后一天的凌晨早班机回。实际上是将“ⅹ日双飞游”搞成了“ⅹ日减二双飞游”。若要对其讨个说法,旅行社的计算也并没有什么错误。 
  这些“说理”似乎很“理性”,但明显是对理性判断的谬用,是在“有理性”地强辩着。这种强辩就是诡辩。 
  这些诡辩的蔓延,无疑会使人际沟通变得困难,有时还会造成社会的诚信危机。如上述那位鞋厂老板自以为得计,但殊不知如此移花接木的“解释”之下,诚信尽丧,以后的生意将再也没得做了,而其所损害的国家信用,更是无法弥补。至于如今那些故意模糊语言,设置陷阱的广告、合同,其表面上所损害的是人们的消费心理,但其所造成的危害则是经济信用危机乃至社会信用危机。而上述那些“赔人民的钱赚自己的吆喝”的“政绩工程”,其所导致的就是政府信用过度透支,这更是一笔不小的“政绩债”。 
  从人类思维发展史以及人类的沟通交际的实际看,只要存在有思维交际,就一定会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关于论证,像别的东西一样,有真正的论证,也有像赝品那样的东西。”'14'在这种赝品中就包含有诡辩。它表面上振振有辞,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上却是以故意违反思维规律或思维规则而挖的一个思维的陷阱。认清这一点,对于我们在人际沟通中如何采取正确的策略应对各种诡辩,有着重要的意义。
● 到底能不能——清楚的头脑
 我们小时候可能都曾有过类似如下的打嘴仗: 
  长大了,我要周游整个世界。 
  你有那么多钱吗? 
  有! 
  没有! 
  就有! 
  就没有!…… 
  …… 
  没有我也能挣出那么多钱来。 
  不能! 
  能! 
  就不能! 
  就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