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北京市火车站贴的“欢迎您到北京来!”(××公司),从形式、内容看,
均属标语;从落款和制订人的意图看,又是广告(间接广告)。对于这一类
又像标语口号又像广告的文字,分辨较难一些。相重和相同之处可以不谈,
它们的区别则需要分别清楚。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标语口号与广告语既有重合,并有许多不易分清之处,但又有区别。比
如北京市火车站贴的“欢迎您到北京来!”(××公司),从形式、内容看,
均属标语;从落款和制订人的意图看,又是广告(间接广告)。对于这一类
又像标语口号又像广告的文字,分辨较难一些。相重和相同之处可以不谈,
它们的区别则需要分别清楚。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二)从制作者来看,标语和口号的制订多是政府机关,主管部门;广
告的制作者多是生产和商业单位。
(三)从形式来看,标语口号一般不署名,但也有署名的,写“×××
宣”;而广告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出现(包括标语、口号形式),都要署名,
但决不写明“宣”字。
(四)从字数来看,标语、口号和广告都可以很短,但有的广告可以长
到几百上千字,成为一篇文章;而标语口号决不能多至数百字,也决不形成
“篇章”。
(五)从内容来看,标语口号往往讲主要精神,只讲一个奋斗目标、要
求等,决不讲做法、过程等实质的东西;而广告则要讲很多实质内容,如招
生广告就要讲清学制规划、招生对象、报名时间、开设课程、授课师资、收
费标准、毕业待遇等,这些在标语口号中是绝对见不到的。
(六)从借助辅助手段来看,标语口号一般不借助体态语和其他语言辅
助手段,多直接采用写出和喊出的表达形式;而大多数广告则要配合画、配
图表、配摄影、配声音等,手段具有多样性,综合性。
(七)从语言表达来看,标语口号以朴素见长;而广告则很讲究修辞,
许多修辞格都可以被广告所利用,增强广告语言的艺术。讲究回环美、建筑
美、音乐美,具体、生动、形象等,都是广告语言所追求的。
第四节楹联的语言艺术
第四节楹联的语言艺术
关于楹联的语言艺术,我们讲以下三个问题。
一、楹联与对联的关系和区别
(一)楹联与对联的关系
楹(y íng),堂屋前面的柱子,楹联即张贴或悬挂在柱子上、门上、壁
上的对联。楹联是对联的一种。对联的一些特点,如字数相对、音节相等、
词性相同或相似,由上下两联组成,有一定的平仄要求等,楹联都必须具备。
有人说“楹联,俗称对联”,将楹联与对联划等号,这是不正确的。
(二)楹联与对联的区别
1.对联包括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两种形式,楹联只能是书面语言形式(口
头念出而不能张贴、悬挂的不叫楹联)。比如明代民族英雄于谦,年幼时聪
明好学,有一次,他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一个叫兰占春的和尚看到后
开玩笑说:“牛头喜得生龙角”,于谦马上反戈一击:“狗嘴何曾出象牙。”
后来,于谦的母亲又把他的头发梳成三岔,兰古春再次嘲弄:“三角如鼓架。”
于谦立即回应:“一秃似擂鎚”。兰古春大为惊异,认为将来必为国家栋梁
之才。这样口语对对子,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只能是对联,不能算作楹联。
不但如此,即使书面写出,比如两人在书信来往中对对联,也不算楹联。因
为它没有张贴或悬挂。
2.楹联的思想内容比一般对联要求高,因为这种发表形式不允许将那些
开玩笑的、格调不高的、没有什么内容的对联都张贴、悬挂出来。如张之洞
与梁启超的:“四水(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江第一,四时夏第二,
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张问)“三教(儒、释、道)儒在
先,三才(天地人)人在后,小于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梁答)
又如,苏小妹对佛印说:“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答曰:“女卑为
婢,女又可称奴。”这些都是为一时应酬、诘难、打趣而作的,不能堂而皇
之地挂起来供人欣赏。由此看出,楹联要求一定的庄严性、较大的适应性和
较强的思想性,这并不是所有对联都具备的。
3.楹联比一般对联交际作用更强。原因是它张贴悬挂后,读者多,影响
大,使它的交际功能更突出。哪怕是自己抒发志向,咏怀、感怀的对联,一
经成为楹联,那就有了社会性了,如旧社会过春节有人贴了这么一幅楹联:
“五四三二,六七八儿”。(含缺一'衣'少十'食')这就成了讽刺当时的社
会,哀叹穷人的痛苦的好楹联。一传十,十传百,社会影响就非常大了。如
果同样是这两句,只写在日记本上或只送给几位好友看,社交作用就差多了。
著名作家秦牧生前曾就广州、贵阳等地前几年成立“楹联”学会一事说:
“楹联学会这个称谓我并不赞成,因为它把对联的范围缩小了。对联之作,
并不只限于张挂于‘楹’问而已。每一首规范的律诗,中间四句都是对联,
有许多对联并不写出来张挂,而是作为书面文字、口头文字世代流传,它也
出现于相声和戏剧之作。总之,它是无所不在的,人们常视之为智慧、情趣
和文学修养的结晶。”秦牧同志的话,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楹联与对联的
关系和区别。
正因为楹联比对联要求高,作用还大,所以我们研究交际语言,就要重
视楹联这种形式,就要充分利用这种书面语言的交际形式。
视楹联这种形式,就要充分利用这种书面语言的交际形式。
(一)词语精美
楹联一般都只有十余字(或十、十二、十四、十六、十八字等),都要
浓缩丰富的内容,蕴含精深的意义,所以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反复推
敲和精益求精的。美妙精彩的楹联,有如格言、警句,使人一看就爱不释手,
琢磨不已,长久难忘。一些晓有哲理、寓意深邃的楹联,能给人留下深刻的
印象,如:
1.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4.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5.文章本无成,呕心呖血难为句;
妙手偶得之,恍觉灵感易成篇。
又如,有的楹联,咏史论事,入木三分:
6.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尚存也,千秋片石铭贞。
7.咳!仆本无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借秦桧夫妇口
8.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毋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杖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颂关羽
再如,有的楹联,状物写景,诗意盎然:
9.月挂荔树枝上,人行茉莉香中。
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11.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河水,冒冒
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以上这些著名的楹联,语言都是非常精粹、优美的。使人流连忘返,爱不释
手。
(二)对仗工整
楹联最主要的特点是对仗工整。它要求平声对厌声(一三五不论,二四
六分明),名同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虚词对虚词,不能违拗。
楹联虽然是对偶辞格的集中运用,但它比对偶要求更严。比如郭沫若在
《革命春秋》中的两句话:
“小小的讽刺可以惨于蜂虿,
小小的慰藉可以暖于春阳。”
一般修辞学的书都当作对偶辞格举例。但是,很显然,它不能当作楹联,这
里除有重复的词“小小的”、“可以”、“于”外,“蜂虿”与“春阳”对
仗也并不工整,所以只能是一般对偶,就程度而言,是宽对,而不能当楹联。
楹联必须对仗工整。(现在有些楹联也不太严格)例如:
1.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更新春。
2.国泰隆法制,政策暖人心。
3.3.
上
3联,从词性看,都是相对的。名词对名词,“爆竹”对“桃符”,“岁”
对“春”等;动词对动词,“得”对“求”;数量词也相对,如“一声”对
“万户”;形容词对形容同,“旧”对“新”。从内容看,事物都是相对的,
如“爆竹”对“桃符”、“法制”对“人心”,“千方”对“一效”等等。
从意义上看,例
1是反对,例
2是正对(上下联互相补充),例
3是流水对
(上下联意义接续)。
对仗很工整,内容上又相等、相反或相连,且容量大小基本上一致,就
便于记忆、理解和思索;形式上整齐、划一,就给人以对称的形式美。
(三)音律和谐
楹联非常讲究节奏、音韵,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给人以一种音乐
的美感。造成这种音乐美的原因,一是靠音节和谐,二是靠声调抑扬。音节
和谐指词句之中单双音节调配得当,上下句间音节形式对照稳密。声调抑扬
指每句之间平厌相间,上下句之间平仄相对。比如:
1.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岳阳楼联)
2.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3.浓墨重彩,画不尽九州春色,
欢歌酽曲,唱不完四化凯歌。
以上
3联,从单双音节调配看,分别为:
四面/湖山/归眼底,①
万家/忧乐/到心头。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②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浓墨/重彩/,画不尽/九州/春色,③
欢歌/酽曲/,唱不完/四化/凯歌。
音节对照稳密,念起来节奏感强:
仄仄平平平仄仄①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②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迹”、“级”均为去声)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