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感、忧虑、没有安全感,是个同时喜欢查泰莱夫人和芸娘的一个女人。
她说,她一生不写爱情故事,只写自己的故事。然而她的故事,就如同爱情一
样的奇妙。
陈 老 师(跋)
子菁
不知道是从哪一天开始,在台湾做一个中国的孩子,就要在沉重的书包下奋斗
十几年,做无谓的体力透支。从小,我们就很温顺听话,大了难道就不了吗?我们
是不会听话,但是学校定要叫我们剪一个西瓜皮的头发,露出耳朵来叫我们听话。
于是我们变成了一个只会听话的孩子,而没有了自己。
做了十几年的学生,到今天总算熬出头来,在大学的窄门里占有一席之地,我
不敢说做学生不好,至少今天的我,仍受到国家、社会的抚育,坐在台下安心的听
老师上课。
做学生是没有权利批判教师的,打从做小学生时开口闭口“老师说”开始,老
师的形象就是一个权威,小小的个子在他的面前唯唯诺诺的,连大气都不敢哼一声
,因为老师就代表了尊严。但人是会长大的,于是我们学会了用眼睛观察、用心灵
去体会这个老师是不是一个好老师,他肚子里到底有没有墨水,他有没有爱心,
教书对他是兴趣、是义务抑或是一个铁饭碗?
学生不是石头,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打了会疼骂了会哭的孩子。
大学生更难教也就是因为我们有了更明显的自我意志,有了自己的一套价值观
,除非教师的确有教学上的方法和爱心,有实质上的内容让人心服,否则空有老师
之名,站在台上,在学生的眼里,也不过是个躯壳而已。
三毛第一天来华冈上课,可以用行动这两个字来形容,因为来一睹其风采的学
生,像是一颗颗软糖装在大肚小颈的瓶子里溢了出来,是的。教室太小了些,但这
不是准备做演讲,而是要上课。
“后面站著的同学,我的一个椅子也可以搬去坐,快要开始了。”她说。“好
了,现在请各位把情绪安定下来,文艺课是自由的,各位请随便坐,不要拘束,肚
子饿的可以吃东西,只要不妨碍到上课的专心,心情不要太紧张,这一堂课心情不
放松是听不来的……”定了定神,全场鸦雀无声,没有人吃东西讲话,大家都盯著
她打量,只为了看一看她、听一听她。
一身素白的过膝长裙,薄施脂粉,媚而不浓,头上挽了一个髻,清爽怡人,白
色的短裙套进咖啡色的平底皮鞋,直挺挺昂昂然地站在台前。
“我叫陈平,今天我们要上的是”小说研究”课……”从她的眼神、声音、气
息和手势里,可以感觉到这堂课将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心理压力,不用强迫自己呆呆
地坐在那儿不住地看表。
等到那一声下课钟响时瞄了一下时针,才感到时间竟过得这么快,好像还没听
过瘾,怎么就这样结束了?”意犹未尽的感觉让我们再做期待下礼拜再见。这
位新老师,全新的形象和态度。
见了一次面,我们之间已不再是作者与读者间的关系,所以不再称她三毛,而
唤她做“陈老师”。第一个学期飞逝而过,第二个学期就这样又来了。
师徒间的缘分绝不是偶像式的崇拜,而是一天天被驯养,就像《小王子》书中
那只狐狸与小王子的接触一般,是渐渐批判与接受,而不是偶然惊鸿一瞥,就马上
在心中把老师用自己的想像塑造出完美来,那种感情是浮动的,不实在。我们不会
欺骗自己,更不容易被老师所迷惑的。
多一份了解,也就多一分真实,老师在学生面前是不能做假的,陈老师用真挚
的情感来薰陶我们,我们既不是顽石当然亦受所感,因此我们相信学生与老师之间
是可以沟通的。
老师有时住在学校的菲华楼宿舍,房门前有个美丽的牌子,上面几行小字∶“
我喜欢跟朋友先约定时间 见面。如果您突然好意上山来看我,而我恰好也在家,
很可能因为正在工作,而不开门,请您原谅。请不要敲门,除非我们已经约好,谢
谢。”
我想或许每一个人跟我当初第一次瞥见这几行小字的感触一样,既震惊而不知
所措。中国人的喜悦是有朋友自远方来,但这么有原则的拒人于门外也是罕见。
不要不相信你的眼睛,但也不要不相信你的冲动,细细地想一想,如果我们都
是闲人,天天待在家里无所事事,当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是今天如果您是
三毛或是陈平老师,请您再思,做一个文字工作者,三更半夜爬格子是习惯,做一
个老师也不易,起早睡晚改作业是责任。今天三毛已不是往日迦纳利群岛上三毛,
在台湾,有无数的人等著见她,信件、电话和面对面。她有多少时间和体力?她不
是神,是人,和你我一样,我生怕她做了“三毛这笔名下的牺牲者”而逃离中国,
再也看不到、听不到、见不到她的人,声音、和文章。她会的,因为她很明白生活
的意义。门上挂的牌子,已说明了做三毛的不胜负荷。
老师一篇文章里说矣自己有时感到是一个小丑,为许多人的欣慰而沿著。要知
道小丑灸台前笑,在台下是不好笑的。
老师是所有她关心的人,和关心她的人的特别天使,别以为天使是好当的,相
对的付出未必会有令人释然的感觉,只是我们无法拒绝,拒绝她那无尽的鼓励、爱
心与强悍的生命在学生良知背后的催促,直到每一个人的心版上刻进三毛的名字。
但是她也失去了所有的自由和时间,只是为了三毛能带给人们一些东西,所以付出
了无尽的体力心血投入人群。我不敢问她我们的老师,她快乐吗?
老师今天站在讲台上,开的课是“小说研究”,而我们所得到的又岂只是小说
来已,三毛的非小说故事就活彤生地映在我们眼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往往给我们一个死板的模式,让我们向里套,合适的
衣服穿在合适的人身上是舒服,若是不合适呢?就成了束缚。
今天师道之不存也,久矣!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孩子愈来愈听话了,不再有任
何怀疑,因为多一份存疑就多一份反抗,也多一份苦难,不说话!先是不敢,再是
不愿,到后来也懒得去说,什么是麻木不仁,去问一问这一代苦闷的学生。
可是在“小说研究”课里你是看不到沉默的,今天全台湾只有中国文化大学中
文系文艺创作组开了这堂课,研究的是一个启发创作潜能的课题,探讨的是一个又
一个人性的问题,所有的小说情节也逃不过描写人类的问题,让我们学著如何去观
察,来解释人之所以存在的价值。
当然,陈老师也分析起、承、转、合的小说技巧。她能够将理论的东西,经过
完善的表达,使那份艺术的特质,在课上讲出来。老师上课不仅是知识经验方法的
传递,更是某种观念的建立,她告诉我们一个小故事,都是书中人生的经验,我们
不是不讲理论,只是我们用生活来印证理论,是活活泼泼的课,真是如沐春风。
老师教我们观察世上的景相,使我们知道不要轻视任何一个生命,包括印在白
纸黑字上的“孝敬父母”,尊师重道”都有它行为上的意义,但是知其然,而且又
知其所以然的人有多少,知而能行的又有多少?传道者用照本宣科式的教人已不实
用,如果只是如此,那么识字的人难道自己不会去看书?
上小说课我们谈人之生人之死,什么是人性,好人与坏人是不是绝对的,善与
恶是与非真有其不变的真理吗?我们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那么什么才是真理?真
理是动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第一堂上课时,老师发觉全班许多同学对《红楼梦》、《水浒传》这两本白话
文学如此生疏,没有说什么,可是看得出她也有些急了,她在先做了一个问卷调查
之后,毅然开了《红楼梦》。可是说得十分客气,说吟是对同学在这两本小说上,
做一个“引介”的工作。陈老师对于《红楼梦》,不是索隐派,不是考证派,而是
由艺术欣赏与人物刻划上说匣这本书的境界来的。下一学期,她开了《水浒传》。
我们上《红楼梦》、《水浒传》不是因为这两本书只是一个爱情悲剧或是一些打家
劫舍的绿林好汉,而是看出文学的美、对话的高妙、内心的刻划、人性的复杂、章
回的安排、情节的前后呼应……
艺术没有价钱也没有是非道德,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是一般人性而不是单
纯的罪恶。从那一个角度我们做如此的论断,只是去观察、去体验吗?光是这样是
不够的,但是我们不能去做每一个别人,我们只有一个自己,所以仍是要去探索,
用心去了悟。
讲这两本书,可以看出,老师的课来自她一生对于中国白话文学不舍的热爱和
了解,她的《宝玉与袭人》、《潘金莲与武松》、《鲁达的心境转变与时令》都是
极有特质而极有自我见解的精采课。这两本书,在她的引介下,薪火传了下去,我
们也狂爱了。她讲的何止是语言文字的美,简直是活活的心理分析,又是艺术的极
致。
老师在开学的前几周曾说∶“中国的孩子被训练得很被动。只愿意听而不喜欢
讲出自己的意见。”谈文学与人生不是用电脑阅卷来解答,说标准答案只有一个。
我们需要与人沟通,需要了解人,也需要肯定自己,所以我们不但要说话,也要学
著成功的表达自己。不过在课堂上发问,好像很难,人心不同,各有所见。所以老
师鼓励同学们做双向的沟通,虽然有时讨论场面是激烈的,但是我们信任老师,不
怕她,只有在互相信赖的情况之下大放厥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