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融战败-[日]吉川元忠-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日本通产省(译注36)调查,日本企业国外生产部分在整个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在1986年的3。2%的基础上逐渐上升。有人推测该比例1995年达到了10%的高水平。
那么,其中,日本企业对亚洲国家的直接投资又有多大规模的余额呢?对此,尚没有统一的标准统计数字。将1984…1987年的统计数字粗略合计,便可以得出,日本企业1994、1995年两年间,对7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累计为530亿美元,大大高于同一时期美国对该地区的37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额。特别是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无论是其吸收外资的规模,还是其在上述亚洲国家吸收外资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方面,都令人实实在在地感觉到日本的分量。当然,日本的银行也以这些国家为中心加大了对亚洲国家的融资规模,于是形成了日本企业、日本经济在海外的前沿阵地。日本长驱直入亚洲,面临的比日元升值更严重的问题是,对于进入亚洲的投资大军,日本经济的补给线已经延伸到了极限,而且就是这样的补给线也已经散了架子。


对冲基金意欲何为

把亚洲经济推到破产的深渊的金融危机是怎样的来龙去脉?这得从危机的发源地泰国说起。1995年5月,泰国铢开始下跌。由于亚洲四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以买进泰株介入市场,泰株得以暂时回升,但到6月底,跌势再次加速。7月,泰铢改为浮动汇率,之后,再未能遏制住狂泻。不久,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的货币在连锁反应的压力下也开始下跌。此次亚洲的货币动荡,是与过去的墨西哥货币危机相似呢,还是新兴工业国家市场特有的连锁反应呢?
表面上确是似曾相识,但本质问题及危机发生的背景则根本不同。
〃危机〃之前的泰国经济,1996年的GDP增长率是6。6%,虽比上年多少有些下降,但决不是低速度。这中间,建设过热遗留的房地产业不景气问题日见突出,亚洲各国首都写字楼的闲置率都在上升。但是,若想说明引发经济危机的起因,还应该举出泰国经济运行指标的令人震惊的变化。
泰国的经常收支赤字的确在增长,但1997年5月抛售泰铢风潮袭来时,当年一季度的经常收支中赤字幅度较上年已经有了大幅度的压缩。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东盟各国的经常收支,一般均为高投资大于高储蓄现象所致,但与经常收支同样为赤字国的低储蓄、低投资模式的墨西哥相比,在结构上是不相同的。诚然,泰国经常收支赤字在GDP中占到8%,从数字上看,与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时是相同水平。
这种环境等于给了诸如美国对冲基金(HedgeFund,译注37)等投机商们一个倒卖泰铢的机会。但美国资本并没有像当年在墨西哥那样,施行大举外逃、回流本国的措施。包括泰国在内的亚洲金融市场的贷款环境很好,资金很稳定。亚洲金融市场没有机构技资家,债券市场不完善,企业较习惯、也愿意使用利率较低的银行贷款。日本的银行对亚洲国家的贷款规模约达1200亿美元,约占日本全部海外贷款的70%,其中对泰国的贷款(380亿美元)以国别计是最多的,约占泰国接受的国外贷款总额的一半。
日本的银行向泰国大规模贷款,当然是为了那些在泰国的日本企业的生存。正是日本和泰国之间这种紧密的经济关系,促使泰国政府在泰铢暴跌之际,为采取防卫性的市场介人措施而动用外汇储备时,考虑的并不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而是想依靠日本的资金流入摆脱困境、渡过难关。
以上是泰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大致过程。对于这次危机,从国际金融经济现状的角度该作如何评价?起码涉及以下三点:
首先是泰铢贬值是否有其必然性。从以上情况看,泰铢的贬值不能说没有定因,但也不能说〃发生了应该发生的事〃。反过来可说,对冲基金的投机活动是相当有选择性的。例如,美国信息资源公司(Data Resource)以〃全球风险服务〃名义,曾经为有可能于1997年货币贬值25%以上的国家排队。具体方法是,首先分析该国经常收支赤字的幅度和外汇储备等经济要素,再加人政治因素。结果危险性最大、排名第一的是巴西,但巴西在这一年并没有受到投机活动的骚扰。
其次,国际对冲基金投机于泰国的目的何在。东盟国家不顾美国的反对,接纳了缅甸的加盟。于是东盟国家认为技资基金骚扰泰国是出于美国对他们的政治报复,对此我们尚无法断言。当然,对冲基金的目的就是谋取利润,但是从这次金融危机的现状看,很难否认对冲基金活动的背后没有其他目的。
第三点需要指出的是,发生在亚洲的动荡极有可能是美国对冲基金针对〃欧元诞生〃展开的前哨战,暴露出美国并不希望欧元诞生的意图。有分析说,对冲基金企图扰乱欧元诞生的步伐,并极有可能染指比如意大利里拉的炒卖。因为随着欧元的出现,一直以欧洲各国货币的浮动为〃赢利热点〃的美国对冲基金,将失去或大幅减少可以技机的机会。于是,美国对冲基金的矛头直指已经区域化的日元及其他亚洲货币,因为这些货币当时对于对冲基金而言,是世界上所剩不多的〃投机热点〃。由此,欧洲各国全部得、以享受货币的稳定,而亚洲各国却取而代之地承担起了货币的浮动风险。


财政部一华尔街复合体

如果重新回到以美国为中心的资金循环的轨迹中,去捕捉亚洲金融危机所孕育的问题的话,不难看到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现象,即来自日本的资金竟是经由美国流向亚洲的,并因此使亚洲国家的货币供给量膨胀,进而导致了〃危机〃。
对于美国投机基金本身,只要去打击日本最大的贷款对象国,他们就可以进一步利用日本的超低利率,调剂技机资金。据传,美国著名的投机家乔治?索罗斯也曾向日本开发银行寻求过融资。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政治力量对投机家们进行支援的过程。1997年春,美国的投机基金开始行动,当他们开始抛售泰铢时,泰国政府采取了取缔泰铢空头交易的对策。技机基金为了维持自己的泰铢炒卖,不得不高价买进泰株。对于泰国政府保护性的市场干预措施,美国财政部长鲁宾竟大肆指责为违反市场原理。
与亚洲金融危机有关的另一件事,是关于亚洲式的资本主义伙伴问题,在以美国媒体为主的各国新闻界的报道中被大大夸大了。可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特殊的亚洲式的资本主义模式和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将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这一地区原有的社会经济体制,无疑是十分牵强附会的论调。倒是美国财政部长鲁宾的华尔街式的市场观夸大其词的说法,即现代资本移动中存在的问题,才是最值得注意和分析的。
据德国银行的资料分析表明,1996年,流人东盟四国和韩国的民间资金总额为930亿美元。但到第二年,1997年即逆转为流出120亿美元。这一变化产生的差额,相当于上述五国GDP的10%。而且,资金如此急剧地流入流出,哪个国家也很难保护自己的经济体制。近20年来,在金融经济的进程中,投机性基金的特点之一就是其行动极易毁掉一个国家的经济。如此说来,将这种资金化敌为友恐怕会成为今后各国经济战略中备受重视的环节。
实际上,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并未到此为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本身是以美元为基础体制而发挥着作用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对于泰国的金融危机,美国财政部长鲁宾所采取的态度是,将泰国的经济最终置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管辖之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国际经济学家杰迪斯?巳古沃提(JagdishBhagwati)在〈海外事件)(ForeignAffaris)1998年5月、6月号载文批评说,过去艾森豪威尔政府曾警告过的〃军事产业复合体〃已经被现在的〃财政部一华尔街复合体〃在国际金融领域取代。种种迹象表明,这些所见略同的精英们,玩弄着从华尔街到美国财政部、国务院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主要职位,大力推行着华尔街标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泰国、韩国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收归帐下,而在其压力下,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长期政权倒了台。
另外,美国资本在东亚和东南亚各国以〃谷底价〃大肆收购当地资本,包括移动电话在内的信息通讯行业、建筑行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将被纳入新来的美国资本的控制。1998年上半年,非亚洲企业对亚洲(包括日本在内的六个国家和地区)企业的收购规模达到120亿美元,比上年高出3。5倍(据美国信息资源公司〃安全保障资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