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融战败-[日]吉川元忠-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美国不希望日本股市行情居高不下,其最终结果必然是股市行情的下跌抛出带动抛出〃的闹剧轮番上演。股市的动蔼又波及到1990年初已经开始下跌的证券市场的行情,人们的危机感加速了市场的崩渍。
关于土地市场,美国甚至准备了〃日本土地战略事记〃。迫使日本根据美国的要求加紧解决大都市近郊耕地开发、利用不足问题,同时调整有助于国民保有土地心理的税制问题等许多〃缺陷〃。这自然是由于美国认识到日本的高地价对自己形成了威胁,但美国却冠冕堂皇地打出了提高住宅质量、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幌子,使得日本很难就这一说法本身表示反对。美国的要求也使那些存有地价下降之希望的日本国民找到了根据,没有多久,这一切就演变成一场激烈的土地降价战。
综观日美结构协议的结果,很难发现日本为逐个解决存在的问题而采取必要的立法措施。不仅如此,美国或许还认识到日本的高地价支撑着日本投资家对美国国债的投资,因此逐渐地将要求日本调整地价转向了要求日本增加公共投资的方向。美国指责日本社会资本不足,从储蓄=投资平衡的论点出发,试图迫使日本通过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缩小经常收支顺差,终于让日本向美国承诺保证10年完成430万亿日元的公共投资。于是日本政府根据自己的承诺编制财政预算,结果便是日本财政收支的日见窘迫。
除去这些,笔者认为还有必要就日美结构协议对泡沫经济的破灭形成的打击力度及其打击机制问题,作一点思考。
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留给我们的思考之一,就是金融经济的成熟若要通过资产的保有达到和谐,通过扩大对生活基本要素有安定感的国民群体加以实现,那么,日本的资本主义在当前的〃存量资产经济〃时代,可以说正在遭遇失败。因为泡沫经济实际上促进了财富由个人拥有向企业法人拥有的转移,并因此将国民排挤出了经济发展参与者的圈子。之后,叉开始向那些被排挤在外的〃无声的日本国民〃做工作,在日本特殊论的背景下进行日美结构协议的运作,加上日本的媒体的舆论导向也是一派偏向于美国的姿态,终于导致了日本国民对本国经济机制信任感的崩溃。
而那之后的日本国内的舆论,完全可以说是日美结构协议给美国带来的最大收获。


激烈的舆论动荡

下面我要提到的怕是题外话了。日本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随之而来的舆论动态,往往可以使人看到如下相通的倾向。
首先,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发展过程中,媒体往往会大肆渲染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模式的变化,而在全社会产生剌激效果,以进一步加速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宣传手法一旦超出了合理范围,对经济形势的发展持反对意见的人们的态度就会表面化,以往潜在的矛盾便随之成为问题的焦点。这种情况往往催生新的〃潮流〃酿成山本七平(现代日本著名思想家)所说的日本〃独特〃的气氛。由于对这些焦点问题负有责任的当事人并不很愿意坦率地承认失误,便会不断地遭到激烈的追究。这种指责甚至是非理智的感情用事,从而扩大了经济社会的矛盾。
这样激烈的动荡,在60年代末日本经济高度增长时的〃矛盾〃表面化时,曾经出现过一次。当时,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副作用,物价上升,同时公害病的发生使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引起注意。企业首当其冲地就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成为舆论炮火集中攻击的对象。结果,政府增设了环境厅,并通过环境厅开始就公害管制立法,并且许多措施收到了效果。
但是,不应忘记的是,70年代初期,日本国民刚刚走过经济高速增长期,他们的心理还没有完全调整到可以迎接矛盾和困难的状态,还有必要进一步调整,可就在这时发生的石油危机,使日本国民的心理状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事关生存的能源价格的上升和不稳定的供给大大吸引了日本国民的关注,持续发展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孕育着人们〃GNP休克〃的联想。
而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又导致了什么样的现象呢?当时,经济的发展使得物价稳定,日本国民一门心思地想赶超美国的经济水平,并乐观地期待着赶超了美国以后的日本的经济前景。同时,土地和股票的收益也以那特有的方式滋润着日本经济社会每一位成员。然而,好景不长,矛盾终于出现。稳定的物价背后隐藏着的强大的存量资产的通货膨胀终于现出了原形。以往在存量资产经济时代曾被高声讴歌的〃一亿国民皆为中产阶级〃的雄心,在现实的存量资产两极分化的时代中转瞬变成了无影无形的幻想。国民心中潜在的不满等待着爆发的时机。
当然,一直实施低利率货币政策的日本银行(实际上是受大藏省支配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民间金融机构在当时的货币政策影响下对于房地产的无序贷款,使得自身贷款结构失调,致使土地价格暴涨,其责任亦属必须追究之列。
然而现实问题是,日本的金融机构在地价暴涨时已经放出了巨额的房地产贷款。地价的一路下跌,尽管为房地产交易提供了廉价的价格体系,却给金融体系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综合看来,日本对土地泡沫现象的调整是先扑灭明火,然后再耐心等待暗火的自灭,这不失为符合经济运作的合理的、现实可行的政策选择。
同时,一旦进行调整,土地价格调整的界限应该是低于最高价格20%~30%的水平。而银行只要是根据自己的规律,将贷款控制在房地产投资总额的70%~80%上下,那么房地产价格下降20%~30%的幅度基本上是不应该产生不良债权的。如果地价下降的幅度仍嫌不够,国民仍然对地价心存不满的话,还可以指望在经济增长的过程当中将地价高出的部分逐渐抵消掉……这应该是较现实、较稳妥的处理过程。
但是,为什么日本没有进入这样一个合理的调整过程呢?1989年春,美国诞生了布什政府。日本银行似乎就在等待这一天,终于修正了超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日本的股市行情也于当年底达到最高峰,地价稍迟于股价,于1990年达到最高峰后转为急速下跌。在这种形势下,被誉为〃通货膨胀斗士〃的日本银行新总裁三重野康在新闻媒体的一片欢呼声中走马上任。随即,继1989年10月日本银行提高官方利率之后,又紧锣密鼓地于1990年2月和8月两次提高官方利率,使之达到了6%的水平。
另…方面,1990年4月,日本大藏省开始就日本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进行总量控制,提出将把房地产融资中与上年同比的贷款增加部分控制在当年全社会贷款总额以内。然而国民对地价暴涨的不满依然根深蒂固,并最终导致了地价上涨高峰过去很久以后的〃地价税〃的出台。
日本国民要求〃挤破泡沫〃的一致呼声明显地走入了极端,当然这不是毫元道理的。股价虽然下跌,但由于拥有股票的人群范围狭窄,这对于大多数国民竟成了事不关己的现象。地价虽然下降了,但由于媒体受日美结构协议中美国方面主张的影响,依然大肆宣扬〃降得不够〃(地价确实仍然偏高)。当时的能够提出观点的人并非金融问题的学者,而是土地问题的〃专家〃。在这种舆论背景下,由于挤破泡沫呼声的驱动,地价、股价相互交替地下跌,自进入90年代起跌至今日,简直不知谷底在何处。其价格水平已经双双跌破了高峰期的50%以下,完全超出了调整的意义,陷入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我认为这其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因素在作怪,这就是日本经济社会特有的随大流的毛病,所谓〃不怕独行就怕众人同行〃的、似是而非的社会主义式的国民情绪。这种特性在结构协议的压力下越发地表现得淋漓尽致。发端于协调国际政策的〃人为的〃泡沫经济,在内外压力的缝隙中,再也无法苟存,终于崩溃了。
泡沫经济的产生及崩溃,是80年代以后日美经济不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的集大成。比起幸免于难的前联邦德国,忠实于协调的日本反而受害更深。
在布什政府时代,里根政府时的政策协调路线的总导演、财政部长贝克调任为国务卿,不再是资本市场的直接管理者。美国在日美结构协议的过程中所实施的挤破日本经济泡沫的战略本身,应该说取得了成功。
不过,以往流向美国的日本资金却由于泡沫放益缓冲力,还曾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流向美国。这一现象说明,泪沫经济的破灭不过是美国吸收日本资金的渠道由粗变细而已O美国是否是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结果的情况下才对自己的资金掠泉大加打击的?还是为由粗变细的资金渠道想好了后路才动手的?或者说,美国得到日本承诺的完成430万亿日元公共投资是一大收获,泡诛经济的破灭不过是美国这一收获的副产品?这一切都很难断言。
无论如何,1988年整整一年,为维持美国共和党政权,而将稳定美国债券市场行情视为己任的我国大藏省,必定是预料到了将与冷战的结束同时登台的美国新共和党政府会大幅度调整对日经济政策。
极为扭曲却又进展顺利的政策协调路线至此终于告一段落。美国的对日经济战略,今后将在贸易收支的平衡和吸收日本资金中继续走钢丝。


股价暴跌的导火索

让我们再通过以下视点,从另一个侧面看一看1990年日本股市的狂泻。
1989年,东京证券市场尚沉漫在〃债权国行情〃中时,笔者就已经对它的前景大感疑惑。如t所述,日本银行于1989年5月改换了货币政策,可是日本的股票市场却视若无睹般地继续攀升。这正是笔者侧首膛'目感到疑惑的基本原因。这一年的下半年,日经平均指数开始七升,在其过程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降价的品牌多于涨价的品牌。这说明,在市场基调相对较弱的情况下,日经平均指数的上升很有可能是经过某种操作的。
1990年以后的股价暴跌中,有人认为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