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廉署档案-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对象也将认命就范。另外,他忧心忡忡为可能发生的意外采取了防范措施。因此,已下决心就地处置赵志强的老板找上了孔立雯的门。

53、把怀疑的矛头指向了郑路镓身边最亲密的人

郑路镓给袁可一个星期的假回家准备妻子调省城。袁可没回老家县城,而是跑了两个地方去证实自己的推测和怀疑。

一到香港就食物中毒上吐下泻,看医生后,腹泻止住却又卧床昏睡,昏睡的原因是继续服药,他首先断药恢复正常,从这时起,他就对食物中毒产生了怀疑。接着调查又证明了王成思的清白,他们赴港主要原因就是怀疑王成思泄密,对方明知道他们调查的对象远离真相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会在他们一到香港就让他们食物中毒并卧床不起?袁可认为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对方有意暴露,给他们一个错觉,使他们认为赴香港调查方向正确,即使证明了王成思的清白,也会怀疑劫持档案者是在港的某种势力。二是让他们中毒后卧床,无法展开调查,以便争取时间。对方需要时间是为了善后还是另有企图,尚不明白。另外,要实施使他们一到港就食物中毒也并非易事,没有精心设计和准确情报,在极短时间根本不可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操作。对方怎么知道他们会秘密赴港调查,怎么会准确知道他们到港时间,怎么会知道他们在港会住哪家酒店以及在哪一个包间吃饭?再继续分析下去,王成思不是泄密者,那么,对方怎么会准确知道他们赴港接收档案,怎么会知道郑路镓派专车到口岸接他们?这一切都使他把怀疑的矛头指向了郑路镓身边最亲密的人———丁吾法,只有他才完全具备上述的所有条件。但袁可又无法相信自己的怀疑。

首先,丁吾法积极为郑路镓顺利当选检察长奔走,无论怎么看,他都是出于真心。郑路镓顺利当选也可证明。其次,据袁可记忆,档案上没有丁吾法的记载,他不可能是为了自我保护而策划了劫持档案并害了王成思和小陈性命的行动。也就是说,丁吾法没有作案动机。丁吾法会不会是香港某秘密势力成员呢?当然也有这种可能性,但必须加以证实。

张建一有意让胡欣红看见他尝菜,怀疑矛头已指向丁吾法的袁可更加深了怀疑,认为包括张建一中毒,都像是在演戏,是在做给他和胡欣红看。

由于丁吾法与郑路镓的关系非同一般,在没有证据之前,袁可没敢把自己的怀疑告诉郑路镓,也没敢告诉胡欣红。

在香港食物中毒后,怀疑卧床昏睡是因为继续服药,而且每次服药都是张建一请来的医生亲自看着服用,袁可动了心机,把药片含在了舌头下骗过了医生。袁可证实怀疑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朋友到医院鉴定自己保留下来的药片。朋友替他找了个经验丰富的药剂师。他对药剂师说,曾食物中毒后连续服用此药,一直昏睡不起。药剂师接过药片后,仔细看了看说,药片不像是治疗食物中毒的,但得去化验才能认定。他在医院等了半个小时,化验结果很快出来,这种药片与治疗食物中毒和腹泻毫无关系,主要作用是抑制大脑神经,使人昏睡,副作用是连续服药会造成肌肉酸痛,四肢乏力。这与袁可胡欣红服药后的症状完全相同。

54、很快绘出了李云的画像

显然,他们食物中毒后,最初的针剂可能是治疗中毒引起的腹泻,但随后服用的药片完全没有必要,而是有意识想把他们困在床上。

袁可第一个怀疑得到了证实,丁吾法和张建一的嫌疑加重。最起码张建一是知情人或参与者。袁可在香港几次感到张建一食物中毒后的症状和昏睡有种做戏的味道。那几天,他和胡欣红服药昏睡,张建一肯定一直无事。当然,仅靠这还不能证明与丁吾法有关。丁吾法可以把一切都推给张建一,而张建一也可推给请来的医生。袁可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以反贪局侦查处长身份到省公安厅的犯罪研究所请求帮助。他还在县检察院工作时就同这个集中了不少在犯罪学领域里优秀专家的研究所有过联系,到反贪局当侦查处长后,因工作需要联系更加密切,还多次来请专家去上课。研究所的所长与他是半师半友的情谊。研究所设在城郊,他从医院出来,找了个地方存放自行车,然后打的直奔研究所,并直接到了所长办公室。

五十出头的所长热情接待了他,说道:“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一定又遇到什么麻烦事了。”“想请你的专家绘幅嫌疑犯的画像。”

“人带来了吗?”“我自己见过。”袁可知道所长以为他是带目击者来复述。

“哦?能从你手里跑掉,不简单。”“嗨,一言难尽。”袁可叹道,不想透露得太多。

所长深知办案规矩,也就没多问,热情地把他带到电脑绘像室,请来研究所最好的电脑绘像专家。

自从在香港对食物中毒产生了怀疑,袁可怀疑的重心就转向了丁吾法,在香港就盘算好一定要把劫持档案那天出现过的自称叫李云的人长相绘制出来。去香港之前,他也想到了绘制李云形象,但因没有怀疑对象,人海茫茫地域宽广,即使绘制出来也犹如大海捞针,很难去核查,加上又是不公开秘密的调查,几乎是不可能。有了怀疑对象,这条线索的价值就大增,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核查。袁可的一大特长是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从香港携带档案回来的那天,见来接站的不是郑路镓的司机,他已对李云产生了几分怀疑,仔细地打量过他,因做梦也没想到有人会如此胆大包天,才上当受骗。这之后,李云的形象多次在他脑海里浮现,因此对李云的描述准确生动。两个电脑绘像专家根据他的描述很快就绘出了李云的轮廓,经过反复多次的细心修改,绘制出来的人像栩栩如生。“满意吗?”一直陪在电脑室的所长问他。“太像了,简直就像再次见到了他本人。”袁可兴奋地说,“打印出来再复制几份。”

所长吩咐按他要求办好后,亲自把他送出研究所,见他没来车,主动提出要派车送,他拒绝了。

第七部分

55、什么人知道内情威胁他呢

从研究所出来正遇下班交通堵塞的高峰期,他沿着街边慢悠悠地走着。脑子里一直盘桓着一个问题:如果真是丁吾法,动机何在呢?经过报摊,他准备买份晚报,眼光却落在摆在报摊首位,专门靠猎奇销量很大的一份小报头版醒目的黑体标题上:全国劳模自杀之谜。

真正吸引他的不是这个具有诱惑力的标题,而是标题下面出现的人名———伏灿良。

这段时间他只要一有空,脑子里就反复回忆自己从香港廉政公署档案中记住的人名,想从中找出什么可疑线索,以便扩展调查思路。经过多次强化般的回忆,那些人名已如刀刻般地烙印在他脑海里。伏灿良就是其中一位。他立即产生了兴趣,凡是与廉署档案有关的人和事他都会感兴趣。他掏钱买下了这份报,迫不及待地站在路边细细阅读。

报道是以同情惋惜的笔调写成,先回顾了伏灿良的经历和功劳,以及他事业的曾经辉煌,再谈到受骗上当,用两千多万美元采购回一堆废铁,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报道还用生花妙笔描述了伏灿良自杀前的心路历程,说他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鞠躬尽瘁两袖清风,所以才因受骗上当痛心疾首,以死谢罪。报道的结束还有一段充满感情色彩的评论:我们并不赞成自杀谢罪的方式,但这又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伏灿良是个有良心有责任感的正直的企业家,那些给国家造成更大损失更大浪费而又心安理得无动于衷称之谓交学费一笑了之或换个职位继续高官厚禄的人,是不是也需要反思反省良心发现呢?报道还配了一张伏灿良头撞在铁尖上的现场照片。那情景确实非常惨烈。

看完报道,袁可心底涌起一种不知是什么滋味的感觉。

报道强调上当受骗,没提到七百万美元,是不知道还是有意回避呢?

如果没有七百万美元,伏灿良因上当受骗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而自杀谢罪,倒真是值得人同情。

从整个报道看,不像是知道还有七百万美元的事,那么,伏灿良既然敢收如此巨款,又没被发现,他干嘛要自杀?按照目前的惯例,上当受骗追究渎职罪的不多,即使偶有追究,也大多是缓刑。伏灿良即使被追究失职,也有条件享受那笔巨款,甚至他早就有用一顶快掉地的乌纱帽换巨款的心理准备。因此,伏灿良没有自杀的理由,除非受到了威胁,害怕骗取国家巨款的犯罪行为暴露,被法律送上断头台,才自绝谢罪于天下。

那么,什么人知道内情威胁他呢?袁可的思路进行到这里,一个强烈的念头在脑海里升起:为什么偏偏在档案失踪后自杀?是巧合还是人为?会不会与劫持档案有关?会不会是劫持档案的人对他进行了威胁?如果这个分析成立,劫持档案的动机就非常明显了。

56、继续暗中调查

袁可感到整个思路清晰了,毫无头绪束手无策的情况,好像一潭浊水因水底物浮出了水面,他的心里有了底。但是,越是这样,头绪就越多,仅靠个人的力量,顾得了一头顾不了另一头。应该把这一系列情况汇总分析告诉郑路镓,由他出面正式组织力量立案调查,但一来还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与丁吾法有关,不能让郑路镓感到为难;二来如果不向郑路镓挑明丁吾法有嫌疑,郑路镓就不会防范丁吾法,不会因此打草惊蛇,让丁吾法有时间有条件进行防范。而且,根据这种种迹象,如果确是丁吾法所为,丁吾法很可能监听了郑路镓的电话,否则他不可能如此准确掌握他们赴港接收档案的情况。他暗自庆幸在丁吾法的别墅自己没向郑路镓汇报自己的怀疑。袁可决定暂时不向郑路镓汇报,继续暗中调查,待有了比较直接的证据后,再告诉郑路镓采取行动。

袁可立即拨通了胡欣红的手机,约她到田园幽情酒吧见面。

接到袁可的电话时,胡欣红正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