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西格玛是以数据为基础,追求几乎完美无瑕的质量管理的活动。6西格玛的计算方法是:将 所 加工 对象实际中出现的失误值,除以对象中总的可能产生缺陷的机会值,然后再乘以100万,这 样得出的结果表示每百万次操作中所产生的失误。1西格玛表示68%的产品合格,3西格玛表 示9973%的合格率,而6西格玛是最高目标,表示99999997%的合格率,这几乎就是完美 的代名词。
大多数成功的美国公司的平均质量水平是35西格玛,即每百万次操作中发生35000次失误 。如果达到6西格玛,就是在每百万次操作中只发生34次失误。
美国通用原CEO杰克?韦尔奇在对通用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后,发现并在通用引入、推广6西 格 玛,并使6西格玛成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标准,成为企业不断改进质量目标的一种方式,甚至 延伸为一种文化。
非常有意思的是,杰克?韦尔奇总结自己任通用CEO近二十年时间功绩时说:我只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推行数一数二战略,使通用保持了世界领先 地位;第二件是引入并推行6西格玛。
“每天进步1%”、“OEC”管理模式所表述的“日事日毕,日毕日清,日清日高”和6西格 玛的企业经营管理的成功运用,是追求卓越和完美 ,不懈努力、不断进步的几种阶段表述,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现代版。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按照朱子《大学章句》的理解,“苟日新”之句,除了有“ 新”(鼎新、新鲜)和“日日”(日复一日,无有间断)的意思之外,还有“此一日之新为日 日之新、为无断限之新之根据”的意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中的名句,表达了 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道德思想。自强是什么?是努力向上,是奋发进取,是对美好未来的 无限憧憬和不懈追求。自强的道德精神还蕴含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内容。因为只有不断 地革故鼎新,应时以变,才能步入更高更强的境界。
每日进步1%是一种进化式的创新和变革,创新更多的是企业领导者、创造者的使命和任务; 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表述的是企业全员一致的行为。
二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在中国市场上成就了许多跨越式成长的企业,如同上个世 纪初的美国,中国进入了企业家创业的黄金时代。但历史就是这样,黄金时代往往是 短暂的,中国企业 也要大浪淘沙。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和企业会烟消云散,成为 一道记忆的彩虹,留下为数不多的几个企业,则成为世界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在与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亲密接触中发现,许多企业家和企业的成长方式是与百年来中国 社会的成长、变革方式相同的——突变或革命。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在我们企业家文化中总 有 种“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慷慨和大气,企业家们也似乎更喜欢“革命”式的突变、跃 进,而不愿意渐进。
这倒使我想到,中国企业家喜欢用“军事化”来赞美自己的企业。然而,企业毕竟不是军队 。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1998年,巨人集团第一次遭遇市场败绩的时候,史玉柱把他的销售队伍改制,按照“方面军 、军、师、团”进行编制,在动员中,号称要打“几个战役”。结果,这种改制,无非是聚 集一群 乌合之众,以被市场抛弃而告终。与史玉柱如出一辙的是沈阳飞龙企业的姜伟,同样以 “军长、师长、团长”任命各级公司经理,开展“大整风”运动,也要打几次战役。结果, 不言而喻。
所以,没有一个国家的企业家像中国的企业家那样崇拜“不创新毋宁死”这句话了,也没有 一 个国家的企业家像中国的企业家那样急切追求创造和创新了。
但对一个在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历程的行业,中国企业的创新似乎 首先是模仿,是在模仿基础上的中国本土化,而并不是所谓的另辟蹊径的创新。
但这是我们许多企业家不愿讲的事。
联想愿意讲在中国PC市场上如何夺得霸主地位,但很少讲是靠代理美国HP计算机淘得第一桶 金;海尔愿意讲自己是走出国门的国际化企业,不愿意讲连企业名称“海尔”,都是意 大利企业产品的汉译名。这种心态很可能会阻碍我们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对大多数企业和企业家来讲,解放思想决不是胡思乱想,大胆创新也不是搭建空中楼阁。上 百年 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半个世纪以来,尊重规律是我们一直没有学习好的课程。所以,从 20世纪50年代的大炼钢铁、超英赶美,到70年代的“大跃进”,再到近年来的培育(制造)50 0强, 都是急切近利的表现。口号就是口号,是一朵不结果的空花。
要妥善处理“每天进步1%”与企业变革之间的关系,不要把企业的管理和变革弄成搞 运动。从我们自己的实际体会中看,不少企业在变革中往往热衷于搞运动,过分追求形式, 其 结果总是适得其反。例如,企业老板接受了某种新理论,想在本企业实践,常常采用的方式 是, 企业召集各级经理飞赴总部所在地集中学习,并设计了各种活动,大伙对企业过去的一套做 法口诛笔伐,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对未来目标则不吝溢美之辞,几天时间内上上下下写诗 作文,又唱又跳,好不热闹。老板自然也沉浸在部下一片效忠、服从的言不由衷的谎话、套 话、虚话中。然而过不多久,该企业觉得这个方法根本无法落实,被批判的东西又成了企业 的经典。
从我们研究的案例企业看,对于大多数国内企业,不应追求完美的业务流程重组,一步到位 ,而应该采用业务流程改善策略,也就是“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循环往复,持续变革 ,持续改善”的策略。而很多希望“脱胎换骨,流程再造”的案例,最后大都“胎死腹中 ,不了了之”。企业的变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企业要进行大规模变革需要做充足的准 备,比如人力资源、产品开发、策略、伙伴、财务等等,在特定的外部条件及内部准备成熟 时 ,变革会增加成功的机会。当然,在企业中,常常不会给一个领导人很长的时间来证明自己 变革的成功。因此,在变革的早期,迅速取得一些局部的成效,对把变革继续推行下去至关 重 要。在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慎重选择你的第一个目标,一场变革可能涉及几十个项目 ,领导人应根据难易程度、需要的时间精力、成果的明确有效等许多方面做出权衡,从而迅 速取得“首战告捷”,否则可能身陷变革泥潭,骑虎难下。的确,《变革之心》的作者约翰 ?科特也特别强调“创造短期成效”的好处:第一,对于领导者提供必要的反馈,使他们能 更清 晰地认识自己的愿景和战略;第二,使参与者得到激励;第三,使旁观者对变革产生信心, 并投入进来;第四,使那些反对者和批评者们暂时缄口不言,甚至改变主意。
关于这几点,请回顾我在第六章中已经谈过的内容。
二 不断改进
“日新又新”不是不要创新、变革,而是通过日积月累不断改变实现进步,从而达到创新的 目 的 。研究海尔,有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海尔在产品、企业文化上总是在不断变化。十几年时 间,公司的名称从青岛电器厂、青岛电冰箱厂、利勃海尔,再改名为海尔。有许多媒体朋友 对我说,海尔每年都要在主要产品上出新点子,变新花样,甚至“创造”出空调“光触媒” 之类的新名词,取悦消费者。
在海尔历史上也有突变。如历史上的两大著名案例:一是砸冰箱与破旧观念,建立全新 的质量意识;二是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张瑞敏正是通过这两件不同的事件,促进企业 改变,并通过不断改变,达到企业变革的目的的。
万向企业也是如此。从最开始修理拖拉机,到生产汽车万向节,经历了大约二十年时间。
改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革命,一种是改良。
革命和改良都是一种创新。企业需要不断改变,这样它才有活力。一个能不断奉献新意的人 会觉得自己充满活力和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对一个企业来说也同样如此。企业要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有活力,而改变可以说是企业充满活力的灵魂。
在中国,传统中的老字号(所谓“百年老店”)之所以缺乏市场竞争力,剔除政治和社会 的因素之外,“不改变”是他们的死结。不改变,是不会“日新又新”的,如,几百年不变 的所 谓“古方”(同仁堂),不变的制鞋、制袜(内联陞)等等。2003年6月,有三百年历史的著名 老 店“王麻子剪刀”黯然地宣布破产。对此,我既不感到奇怪,也不感到惋惜:社会已经 到了今天,“王麻子剪刀”如果没有新的产品奉献给消费者,还有什么存在的理由?看看遍 布市场甚至地摊的真假瑞士军刀和各种家用厨房套刀,就不难理解“王麻子剪刀”的破产了 。 2000年,我在美国正赶上美国总统大选,作为民主党代表的克林顿总统使美国有连续十 年的经济增长,从我们的政治观上讲,民主党候选人、副总统戈尔当然应该当选。但美国人 不这样看,一位美国朋友对我说,不能总是一家干,要换换试试。结果也证明,2001年上 台的是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
这就是美国的政治,在变化中求得进步。
在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中,企业是不会有前途的,而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变和进步 ,是企业经营的必胜之路。
福特汽车公司于1913年创造并首先采用流水线作业,使大批量生产得以实现,生产成本大大 下降。由于“T”型车的生产和热销,使它一跃成为汽车工业的世界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