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十三讲 妙玉结局大揭秘-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寡妇、守寡的人,她在那儿哭,但是她的境遇也还过得去,晚上还有伺候她的侍女给她把被子弄暖了,比如搁个汤婆什么的,这个就是概括薛宝钗的命运。在八十回后,薛宝钗确实嫁给贾宝玉了,但是她和贾宝玉之间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贾宝玉还一度出家,她很悲苦地过着一种活寡妇的生活。根据脂砚斋批语的透露,在袭人离开贾府的时候,曾经跟这个府里面的人留话,说“好歹留着麝月”,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最后在薛宝钗很悲苦的时候,身边只剩下一个伺候她的人,那人并不是莺儿,莺儿当时究竟还在不在,我们现在找不到什么线索,但是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线索,就是后来麝月留在了她身边,所以说“衾倩侍儿温”。
  那么,后来王熙凤这些人到哪儿去了呢?下面就写了,“空帐悬文凤”,人去屋空,只是在帐子上还有凤凰的图案,成了一种悠远的回忆。这就是暗示王熙凤后来人都没有了,当年的一切繁华富贵的生活,她的那种弄权、那种调笑、那种得意、那种愠怒,都已烟消云散。下一句叫做“闲屏掩彩鸳”,它也是写景,屋子也是空的,但是在屏风上面还画了一些彩色的鸳鸯,这是暗示贾府里面像鸳鸯这样的一些大丫头,最后也都花落水流红,漂泊不知何方,留下的只有一些回忆,一些影像。
  下面两句则应该是概括整个八十回后贾府的艰难处境的,叫做“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再下面两句,我认为是概括了迎春和探春的遭遇。一句叫做“犹步萦纡沼”,就是说走在那个沼泽旁边,随时要掉下去,这就预示着迎春嫁给孙绍祖以后,终究还是掉下去了,被中山狼吞吃了。探春怎么样呢?探春是“还登寂历原”。探春后来的命运似乎稍微好一些,她原来是一个庶出的女子,血统背景不怎么具有优势,可是她后来远嫁了,远嫁以后似乎地位表面上还有所提升,但是这种提升正像诗句所说的,是登上了“寂历原”。什么叫“寂历原”?很寂寞的,离自己的亲人和家乡很远的那样一个高地上,这预示着探春远嫁的命运。
  底下两句,过去一般人都认为是在写大观园夜晚的景色,叫做“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如果在一个月夜,尤其是月色朦胧的夜晚,你走到大的园林里面去,就会看到那些山石、太湖石,好像神鬼一样,而且好像在那儿互相搏斗;那些树木都阴森森的,好像很奇怪的一些东西,好像虎,或者狼,在那儿蹲着。它确实也是在写景,传达出一种凶煞的气氛。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两句实际上是在概括八十回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险恶处境。谁是石啊?当然是贾宝玉,是不是?这个石是奇石,还不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那块无材补天的大石头,而是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的“赤瑕”“神瑛”,是“病玉”,因此也就虽具玉名玉像,“腹内原来草莽”,其实还是一块顽石,这块奇石顽石,他的命运很险恶,神鬼要来害他;木当然是指林黛玉,她是绛珠仙草,木是她的象征,她自己也说过她是“草木人儿”,她跟贾宝玉构成了“木石前盟”,这些书里多次明点暗写,对吧?林黛玉的前途也是很凶险的,有虎、狼在那儿蹲着,等着她,要吞吃她。这两句是概括书中两位大主角他们八十回后的命运。
  然后又有两句,叫做“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这就是写大背景了,写这些人物命运后面的一个大的背景。“赑屃”,传说龙生九子,它是其中一子。俗话里所谓“王八驮石碑”,那个“王八”其实不是龟鳖,而是这个龙之子,只不过它的形态跟龟鳖接近罢了。“罘罳”,是宫门城角的多孔的屏障,用来观察敌敌情往外射箭。那么石碑和城堞这类象征权力威严和进攻防御的东西,都被朝光晓露笼罩,可见鹿死谁手,胜者为王败者寇,已经初现端倪了。也就是说,它预示着书里面的“月派”即将大溃败,贾家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局面,很快也就会无可避免地出现了。
  妙玉这个诗很巧妙,她下面又写了两句,叫做“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讲的似乎是自然界的现象,实际上她写的是一种反抗的力量。“振林千树鸟”就意味着从冯紫英到柳湘莲到蒋玉菡到倪二等等,他们会在政局的大振荡中反抗到底;“啼谷一声猿”则更是困兽犹斗的意思,虎虽终胜,但兕会顽抗到底。
  然后又有两句,一句叫做“歧熟焉忘径”,就是说有的人对斜路,对不正的路很熟悉,有人一开始就不愿意走正路,对偏门邪道他挺熟,所以到了关键时刻他不慌,他焉能忘记了他已选择好的那个路径呢,他很自然就走到那条路上去了。这说的谁啊?我个人认为说的是惜春。惜春出家,她这个念头不是在她家族败落之后才产生的,大家记得吗?第七回送宫花的时候,她们家当时状况还很好啊,是不是?并没有出现什么危机嘛,可是她跟智能儿一块儿玩,开玩笑,她就说她以后要剪了头发当姑子。她一直存有这种念头,是不是可以叫做“歧熟”?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小姐居然说这种话,不正经的话,有这种念头,想走歧途。结果到了八十回后,“三春去后诸芳尽”,她本人因为老早就有这个想法,所以很自然地就选择了出家。附带说一下,高鹗写惜春出家,很简单地把她安排在栊翠庵里面,去代替这个妙玉,这当然是不对的。因为根据曹雪芹的设计,最后贾府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且关于惜春的判词里面说得也很清楚,说的是在一个古庙里面,一个女子在那儿独坐、念经,她当然不会是在栊翠庵里面。前面我已经指出过,栊翠庵不是古庙,从建造到贾府被抄一共还不到五年。“泉知不问源”,这说的是谁呢?说的当然是巧姐。巧姐后来的命运比较好,她被刘姥姥搭救,不是偶然的,是她生命的泉水流向了那里。根源是什么?就是她母亲善待过刘姥姥,“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当然,所谓她的命运比较好,也只是相对而言。
  然后妙玉就开始写到自己和李纨了,当然写得很含蓄,叫做“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就是说在整个贾府都败落之后,出现了两个现象,一个就是栊翠庵——庵、寺有时候在中国俗称里面是可以混用的——还一度存在;而且更有趣的是它提示我们,稻香村还单独存在。这是为什么?我下面还会向大家讲到这件事,这是很有意思的。
  然后她就做结束,她说,“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这两句话比较直白,我想不用我再跟大家分析了,这是一个做总结的句子。
  最后一句是整个诗的一个大结束,叫做“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就结束了这篇诗。
  这就是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的三十五韵,你想妙玉重要不重要啊?这三十五韵你算一算,她一个人做了十三韵,而林、史二位合起来才做了多少韵?做了二十二韵,每个人只做了十一韵。所以曹雪芹他早就预设了妙玉这个人“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她很了不起,黛玉湘云读了她的续诗赞赏不已,说道,“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这当然也是作者想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就是妙玉是个诗仙。
  再往下读,你就会发现,曹雪芹他有一个对比性的描写。大家记得在第四十一回,他写贾母她们品完了茶,走出栊翠庵,妙玉这时是什么表现啊?妙玉是“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但是这一次,她们熬了夜,二位离开的时候天都快亮了,她“送至门外,看她们去远,方掩门进来”。这对妙玉来说是很难得的。一个那么孤傲的人,这样的行为是很罕见的。作者为什么这样下笔?我觉得,他是告诉我们,妙玉是一个收束性的人物,是一个要把事情翻转过来的人。她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有点警幻仙姑的那个味道了,她预示到这些人物的命运,她觉得这两个人走了就不知道哪天能够再见了,细读能读出这种味道。这些文笔都是值得我们推敲、品味的。
  想必有红迷朋友要问了:既然妙玉是一个收束性的人物,翻转性的人物,那么她在八十回之后到底有哪些作为呢?从前面的几讲可以看出,我把在前八十回中能够查到的线索都查了,该用的也都用到了,包括所有的脂砚斋批语,也没能提供这方面的明了答案。难道对妙玉结局的探索,就只好到这里终结了吗?
  妙玉究竟后来在八十回以后有什么重要情节,值得作者在前面这么样地铺垫,值得他最后考虑来考虑去,把薛宝琴这么一个重要人物都排除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之外?尽管现在我们所掌握的线索确实非常少,可是,也还可以再做一些努力。
  大家知道,在《红楼梦》版本学的研究领域里面,曾经出现了一件聚讼纷纭的趣事。就是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在南方的扬州,有一个人,姓氏比较怪,姓靖,叫靖应。这个靖先生当时家境已经没落了,大概是一九六四年前后——大家也知道那个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他家境没落,自己的生活也很一般,甚至可以说比较困难。但是他们家祖传留下了很多古书、线装书,最后因为住房狭窄,他就把这些书都堆在顶楼上头。大家知道南方那个房屋结构,有时候一层上面的屋顶是木板,有一个梯子可以到上面去,上面的空间一般不用来住人,是用来堆放东西的,南方有的地方把它叫做堆房。这些古旧书籍陆陆续续也失散了不少,但是他们家原来是一个书香门第,留下的也还很多,就堆在上面。有一天,他有一个朋友说想借书看,他说你自己上去挑吧。这个人上去一看就有一部《石头记》,是手抄本,八十回本《石头记》,就拿回家看了。这个人对《红楼梦》感兴趣,对红学研究也有一定兴趣,他就发现这个本子上的脂评——不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