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职场十年-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ィ械愫琢⒓θ旱母芯酢6羌倚」荆挥惺父鋈耍饬艘桓鲂〉胤桨旃=哟颐堑氖枪镜睦习澹桓銎哪昵岬脑侥匣幔」芩换崴岛河铮颐腔故歉械搅艘环萸浊小5搅酥形绯苑沟氖焙颍蠹乙丫冉鲜煜ぃ懔钠鹆斯サ木T此苍趖rw工作,并且与周博士是朋友。听到他这段经历,中国人特有的敏感告诉我,事情好像不像我们原来想的那样单纯。



回到洛杉矶,我们内部马上开会商议,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必须坚持用三星半导体。周博士显然胸有成竹地来听我们的意见,我们的反应让他有些意外。他提出了非常站得住脚的理由认为我们应该用那家小公司,对此我们只能以公司太小、缺少抗风险能力等为由,坚持我们的观点。〃可是,〃周博士道,〃三星承诺的时间根本无法满足我们的要求,而且价格也高。〃〃这样吧,〃我们的总工程师建议,〃我们和三星总部再谈一下,请他们考虑我们双方的长远合作,重新考虑一下时间和价格问题。〃总工是轻易不表态的,周博士只好同意。周博士建议让三家公司进行新一轮的报价。



一个星期过后,三家公司的报价都出来了,那家小公司给出了更为优惠的条件。事情有点麻烦。



看到这一情况,我们几个人分别与trw的相关人员谈话,试图劝他们同意与三星半导体合作,但是pete和mitch等人态度坚决,希望用那家小公司。整个局面僵持住了。



我便找到周博士在这个项目上的行政助手英先生,他也是台湾人,正值不惑之年。在这个项目中,他没有介入技术工作,主要是帮助周博士处理管理协调等问题。他对事情的过程还是比较清楚的,也察觉到了事情的蹊跷。〃谢耘,我知道你们的意见是对的,但是我现在帮不上忙。周博士态度非常坚决,我不敢介入此事。他在trw内部和很多相关的高层管理人员讲'谢耘是个年轻人,没有经验,说话没准'。我真的希望你们能成功,这就看你们的本事了!〃英先生的话让我有点吃惊。在美国,工作上的事情是极少涉及〃personal〃的因素的,否则会被认为职业道德有缺陷。



周博士看到我们也很强硬,便又提出一个建议:为了降低风险,我们同时选两家来做。我们再次商议,大家建议我直接去找周博士的大老板,trw太空电子的副总裁paulsasaki先生…一个日裔美国人。事到如今,也只好这样了。我打电话给paul的秘书,希望能和他有一个小时的谈话时间。



当天下午,paul来到了我们的办公室。我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阐述了我们的意见。主要内容是,像这样一个重要的项目,用一家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公司风险太大,而两家同时做并不现实,因为我们没有人力同时支持两个合作伙伴。我只字未提那个小公司的老板曾在trw工作,并且是周博士的朋友这两件事情,更没有把我们内心的猜测告诉他,我已经习惯了美国人的工作方式…在谈问题的时候,你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能根据猜测作判断。否则大家会认为你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paul只是问了一些情况,说回去会在他们内部开一个会。



第二天,英先生告诉我,在他们内部的会议上所有的人都表示,分别选这两家公司,或者同时选这两家,都可以。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周博士也是如此,根据他的性格,我原来认为他是不会退让的。paul约我们公司总裁通电话,以便作最后的决定。我们赶紧和老板通报情况,〃如果trw认为几种方案均可以,那我建议选三星不就完了吗?〃总裁告诉我们。

    
        







就这样,一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冲突,以我们的建议被采纳而结束。这是我上大学以后第二次和别人发生如此大的冲突。



在这个过程中,我在精神上的消耗相当大,双方达成一致后,我病了一个星期。



就我的个性来讲,我是非常不愿意和别人发生冲突的,这次我也实在是被逼无奈,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只能倾力一战。



我不知道周博士是如何看待这次冲突的。对我而言,尽管这是发生在我和周博士之间的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但是我心中依然对周博士充满了敬意和感谢。



我们按计划完成了产品工程样机的开发和测试,在美国的半年工作很快就结束了。在美期间,我们的总工程师通过其过去的朋友,与加州tvb华语电视台签订了意向性合作协议。只要我们的产品能够按时生产出来,对方就会下订单。6月中旬,我们准备启程回国,作最后生产样机设计和生产的准备,trw则准备专用芯片的投产。



回国前,当时在加州大学一个分校学习的大学同学来看我们。闲谈期间,他和李平都劝我留在美国,原因是〃你已经不适合中国国情了〃。他们的话,在我后来进入it行业工作的时候被验证了。







第二章



从美国回来后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开始积累在企业中工作的经验。集团公司在这个项目上投入的上千万资金,成了我学习如何管理产品开发、产品生产和产品开拓市场的学费。在一个中型企业中,我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产品全过程管理的扫盲,并有机会小试锋芒;同时,公司充满亲情的管理方式,也从反面给了我深刻的教育,让我开始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理性地看待一个企业。



奠定基础



…企业工作入门



饥不择食



团队建设之二启用新人



1994年6月中的一天,我们带着对洛杉矶的留恋,也带着回到自己所熟悉的环境的轻松,来到洛杉矶国际机场。没想到,离开美国的手续竟然如此简单,航班上还播放了影片happyjoyclub。飞机经停东京,晚上到达北京国际机场,公司总裁张云峰亲自到机场接我们。



踏上自己所熟悉的土地,我才发现,尽管洛杉矶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我们也没有生活的压力,但是半年以来我内心其实一直处于一种紧张忧虑的状态,这也正反映了自己心理还远不够成熟。不过,这半年的经历,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时间。



1981年离开长春到北京上大学,我学习脱离家庭开始独立生活;在美国这半年的经历,是我离开学校面对社会的开始。行前,我在本质上还是一个学生;半年异国他乡的独立作战,我已经从本质上完成了向一个独立的、负责任的社会人的转变。这使我初步具备了面对挑战和风险时不退缩、不推诿、敢于直面危机、愿意承担风险的勇气和作风。



随后的岁月,发生了很多新的丰富多彩的事情,自己也在磨炼中不断成熟。但是,再也没有像这半年那样,命运把那么多刻骨铭心的经历浓缩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我品尝。幸好我没有发生严重的消化不良。



我们回国后,在北京马上开始了最终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准备。我们的总工程师回到了位于广东惠州的集团公司总部,继续抓全局工作,我成了项目的第一负责人。同时在美国,trw的工程师则在准备专用芯片的投片工作,谭自强也正式加入了我们公司。



在美国时我们的系统只有一个用于测试的客户授权管理系统,但是作为产品,我们需要有一个完善的产品化授权管理系统。开始的时候,李平利用大学的假期,从我们系的研究生中找了一个学生来帮我们开发,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随后,公司领导为我们调来在其他产品开发项目中工作的杨海平。他刚刚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李平显然对他没有信心,几次找我希望能够再找一个清华的毕业生,把杨海平换掉。但是远水不解近渴,我便找到杨海平了解情况。



由于我也没有做过类似的系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直来直去地问杨海平是否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他明确地说:〃我认为没有问题,我能做好。〃可能是我的天性比较愿意信任别人,况且他又是学计算机的,我立即告诉他这件事情就交给他了。为此,相当一段时间内,李平对我的这个决定有些看法。



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杨海平尽管不是毕业于名校,但是天资聪颖,在接受任务后,他迅速进入了角色,他的工作从来没有拖过整个项目的后腿。我对他如果说有什么帮助的话,只是支持和放权。两年以后,由于在合作中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广州新太公司的总裁亲自找他谈话,邀请他加入新太公司。



这件事情,是我逐步养成培养和启用年轻人习惯的开始,甚至后来有点乐此不疲。在启用新人的过程中,我不太关注他们的〃出处〃,而是看重具体人的能力、潜力和精神面貌。我后来的团队中,名校毕业的很少,在有出色表现的核心员工中,有几个是大专毕业生,其中一个是我后来管理的公司中事业部的总经理。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对年长的人有歧视。理论上讲,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团队成员某方面特性的单一,是有很大问题的,不利于部门长期稳定的发展。但是,我后来成功的用人经验大部分是在启用年轻人方面,这中间的缘由,不只来自年轻人所特有的可塑性强、有冲劲、比较虚心学习等优势,而且与我们整个社会与企业都还处于快速剧烈的发展转型阶段,同时我们的从业人员整体上职业化程度过低等社会原因有直接关系。如果一个人的职业化程度不高,而且又有了不少在特定工作环境下的特殊经验,从而也有了相当的〃自信〃,当他面对一个比较新的环境时,适应和生存能力通常会出现很大问题。在后来的工作中,我反复遇到了这些问题,其中的体验和感受也颇为复杂…面对现实,我有时不得不采取冷酷的手段去处理员工,有些还是我的好朋友。而这种做法,与我的天性是有直接冲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