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证券市场批判-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亏损边缘。这不是重组失败的迹象,而是操纵完结的明确信号。
  一次精心策划的重组操纵就这样完成了,一切都配合得如此完美。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将操纵二级市场的巨大收益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大部分人可能已经对这个疑问麻木不仁,所以我们就更有必要重复那个简单明了的答案:谁重组谁受益,既然是权力主导的重组操纵,当然是一切收益归“权力”。
  有媒体指控,在六渡桥的整个重组过程中,当地政府并没有注入什么优质资产,完全是通过关联交易和报表重组来取得业绩增长的,其勾结当地国有公司和中介机构的手法与所有的重组丑闻如出一辙。可笑的是,有著名的评估机构竟然将华信股份排在了中国上市公司100强的第40位,成为湖北上市公司中效益最好的一个。这位记者最后悲叹道:“华信神话”真是越来越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了。
  如果说华信股份的重组操纵还有点偷偷摸摸的话,湖北另外一个地方政府对ST猴王的操纵则完全是明目张胆的。在宜昌市政府通过国有大股东从股市中无偿吸走了13亿巨款之后,ST猴王已经成了一个负债累累的黑洞。因为其金额巨大,手段凶狠,ST猴王一时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大股东掠夺上市公司最有名的案例之一。然而,就在大股东金蝉脱壳,宣布破产不多久,宜昌市政府却开始突然关心起还有些利用价值的上市公司ST猴王来了,不仅通过承担债务和解除担保的形式“慷慨”地为上市公司注入资金4亿元,而且还找来一家新的大股东上海国策。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慷慨”,说不出理由的慷慨背后就必然有某种不为人知的东西。虽然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宜昌市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我们至少知道,这肯定不是真正为了挽救公司。因为以ST猴王的高达“…228元”的每股净资产及其他糟糕透顶的财务状况,它不仅不值得挽救,而且简直就是一个火坑。即便是国有资产,如果没有其他利益的驱动,这种“慷慨”的资产注入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不过,与所有股票重组后的表现一样,ST猴王在二级市场的价格从2000年4月份的5块多涨到了7月份的8块多,其启动日期几乎与地方政府“注资”的消息同步。我们不知道谁从这个“消息”中获利了,但可以肯定有人获利了。只不过,ST猴王的摊子实在太滥,这次操纵好像并不太成功。但4亿元的国有资产则铁定打了水漂。
  对此类重组过于认真的人注定是要失望的。《大众证券》记者后来的调查证明,曾经为ST猴王重组带来无限想象力的新任大股东,上海国策公司,本身也只是一堆废铜烂铁。它与ST猴王的姻缘不过是中国股市上一出了无新意的双簧。
  在上面的决不鲜见的案例中,我们看到,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的重组与公司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的走势配合几近“完美”。地方政府(实际上是地方权力集团)以公共政策的名义,向上市公司注入公共资产,并通过股票市场合法的私有制形式,将公共资产据为己有。这是一个被操纵的“公私”循环过程。公共资产的最后接收者,正是公共资产的“赠送者”,毫无疑问,他们是同一种人。在这里,重组是外壳,是权力集团化公为私的又一个新式武器。
  这种抢劫行为如此野蛮,以至于根本无须顾忌普通中国人的基本智力。因为它惟一相信的,就是权力的力量。这种丑陋的信仰,在ST黄河科的精彩表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熟悉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投资者都知道,ST黄河科是中国资格最老的亏损公司,也是反复重组次数最多的公司。从某种意义上说,ST黄河科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国有上市公司的重组史。它在中国证券市场上顽强存在,既反映了中国改革背景中传统国有经济的逐渐衰落,也更深刻地体现了在同一背景中中国权力经济强有力的崛起。此消彼长,无非一个“权”字。
  ST黄河科(现已改名为陕西广电网络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广电网络),作为一家传统的国有企业,上市一年后即开始出现重大亏损。在经历了1995年和1996年连续两年的亏损后,ST黄河科开始进行第一次资产重组。这个时间是1996年8月22日,在这一天,公司发布公告,称陕西省委和陕西省政府决定成立长岭黄河集团公司。由其辖下的另外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长岭机器厂持有黄河科的大部分股份,涉及金额超过四亿元。看得出来,这个时候的重组依然是最老套的政府拉郎配形式,地方政府的重组目的还是以解决当地国有企业的实际困难及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为主。虽然如此,其股票在二级市场的价格却在消息公布后的四个月内翻番。
  然而,这种以短期效应为主的重组必然是好景不长。在连续两年微利之后,1999年上半年公司旋又陷入亏损。这个时候,地方政府又一次出面,不仅为ST黄河科专门召开了省长办公会议,并采取各种行政措施为ST黄河科增收减负。最能显示地方政府魄力的是:省行政主管部门竟然命令财政厅一次性购买ST黄河科3000万元多媒体产品,美其名曰政府采购。真不知道,省政府买这么多多媒体产品干什么?不明底细的人肯定会以为陕西省政府要当多媒体的经销商了。但这一次政府出面重组的目的可就不那么单纯了。在ST黄河科的K线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2000年4月份当ST黄河科报出1999年度“漂亮”的年报时,其股票价格已经一飞冲天,达到其上市之后的最高价格18元左右。鉴于“5·19”之后,中国权力资本对股票市场的操纵已经在事实上名正言顺,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这是一次策划周密、配合默契的操纵。这个特征也可以从市场主力在建仓拉高的时机上明确地判断出来。
  不过,只要权力资本的胃口没有被彻底满足,ST黄河科就还会是一个相当有利用价值的工具,ST黄河科的故事就不会完结。果然,在2000年度,ST黄河科又一次让人啼笑皆非地亏损了。但这种亏损对于操纵者来说,则绝对是又一轮操纵的崭新机会——它们可以借此低价吸筹,开始新一轮规模更加宏大的洗钱运动,颇有一点将洗钱进行到底的豪气。
  最新一次合谋操纵的结果是:2001年10月,在当地政府的鼎力“扶持”下,ST黄河科变成了证券市场上最有垄断利润因而也最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传媒股,几乎在同时,ST黄河科的股票价格逆市而动,创造了大熊市中最耀眼的奇迹,从9元左右一直上涨到24元。如果不知内情,庄家又岂能有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涉及如此巨量国有资产置换的知情人又能是哪些人呢?最庸常的头脑也能想到,但却没有任何人有能力阻止。
  令人感叹的是,在市场黑幕不断,投资者对庄家一片喊打的背景下,人们曾经一致认为:ST黄河科肯定要退市了,它再也无法创造耸人听闻的市场“奇迹”了。但结果却又一次侮辱了那些对市场规则抱有最后一丝期望的人们。可以肯定,只要躲在庄家背后的制度背景不改变,ST黄河科就还会创造人间奇迹。
  从ST黄河科的重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国有经济轰然倒塌的历史噪音中,权力资本也悄然长大为一个可以四处出击的庞然大物。ST黄河科最新一次重组的实践表明,中国权力资本的触角已经伸到了国有企业最核心的垄断部门。他们已然有能力将最后这块具有垄断性质的国有资产玩弄于自己的股掌。中国经济的“资产重组”运动(远不止限于证券市场)如火如荼,ST黄河科为我们揭示了这一“革命”的最新特征和最新进展。
  让人绝望的是,在这个广泛蔓延于中国各领域的“革命性”分赃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几乎所有著名高校争先恐后的参与。在利益面前,这些自诩为“良知”与“精英”的斯文人群体,露出了它们一直隶属的那个权力差序体系的本性,现在人们明白了,他们与所有其他的权力分利集团毫无二致。有时候,他们的面目甚至更为可憎。这种面目,我们已经在深安达、ST海洋等一系列的所谓高校或科技概念的重组操纵中,看得清清楚楚。在这一系列让人大倒胃口的操纵中,中国的某些著名高校以一种厚颜无耻的“高贵姿态”展示了他们高明的骗术。我承认,在一个骗子横行的文化中,我们令人尊敬的高等学府并不比其他骗子更应该受到指责。但所有的人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的高校,它们以前是,今天就更加是行政权力体系的一部分,无论是在作为群体的道德上,还是作为企业的盈利能力上,他们丝毫也不比其他人更高。如果说地方权力集团在重组操纵中使用的是不容抗拒的行政命令的话,那么在有名校参与的重组操纵中,则更多地使用了“话语霸权”或知识权力。
  到此,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地方行政权力在资产重组游戏中所进行的资源循环和分配过程了。这个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向已经被掏空的上市公司注入外部公共资源,在二级市场上制造炒作题材。通过对股票的操纵,内幕人士从市场内部的投资者手中吸取资源,与此同时,通过增发或者配股将证券市场内部投资者的资源进一步集中到上市公司,然后通过行政权力再一次将上市公司掏空,开始新一轮循环。只要权力不受到硬约束,这个过程是可以无限循环的。不要以为这个循环是一个无聊的把戏,每一次循环中都会有人大获其利。而这个游戏的关键之处在于,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地方公共财政资源、地方的金融资源拥有不容挑战的垄断权力。没有这一点,地方政府的这套循环游戏就无法玩下去。有些人经常将地方政府的超乎寻常的重组热情归结为它们对“壳”资源的珍惜,但他们从来就不问:在那些重组对地方政府本身的利益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