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香港股灾重温-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入货良机!因此,那些有远见的投资者,虽然看见整体经济仍然处于不景气的阶段,利淡的经济消息接踵而来,但已感觉到市场正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情况即将会有改变。于是他们开始有耐性地限价买入,市场的交投渐渐出现改变的征兆,成交当时虽然还十分低沉,但在回升时已见有微量的增加。 
  经过一段时间的低徊,大部分股票从弱者流向强者手上之后熊市便真正宣告死亡,另一次漫长的升市亦届开步了。 
  牛市第一期经过强者有耐心的吸入后,大市开始稳步上升,每一次回落时的低点都较上次为高,于是引来新的投资者入市,形成大市上升成交增加的现象。这时候上市公司利好的消息开始出现,公司业绩好转,盈利增加引起投资者的注意,进一步刺激入市的兴趣。 


  牛市第二期 
  不过,熊市的教训记忆犹新,投资者当股价升抵某水平时便裹足不前;但市场的发展仍然是乐观的,大市基调十分良好。这情形便令到市场形成既非上升,也非下跌的争持局面。于是股价(或大市)在高水平反复上落。这段时间可能维持数个月至超过一年不等,主要视乎上次熊市所造成的损害程度深浅而论。 
  杜氏理论把上述整个过程归纳为第二期,但一般投资者为容易区分市场特征,把牛市初期的上升划分为第一期,而争持徘徊之局则作为第二期。 


  牛市第三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徘徊争持之后,牛市第三期出现了。这一期市场有很明显的特征让我们辨别到。首先是股市的成交量不断增加。这反映出愈来愈多投资者进入市场,大市每一次回落调整不是令投资者离市,而是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跟进。市场的投资情绪高涨,投资者充满一片乐观气氛,股市的交易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报章不断报导有关股市的情形,而且还是头号新闻。亲戚朋友谈话之间总离不开股市这个话题,而且市场消息满天飞,每一个人都有「可靠的内幕贴士」,互相推荐买入的股票。这就是我们经常说连擦鞋仔都讲股票的现象了。 
  此外,公司的利好传闻不断出现,例如盈利倍增、收购、合并等等。上市公司亦不断乘时大举集资,或送股、拆细以讨好小股东。 
  在这阶段的末期,市场投机气氛极浓,因此垃圾股、冷门股不断大幅标升,长期没派息、财政有问题的公司股票照升如仪,反而愈来愈多业绩优良的实力股只,投资者拒绝买入。 
  当这情形去到某一个极点时,市场便会出现崩溃了。 


  熊市第一期 
  熊市又称作「空头市场」,是指持续经年的大跌市。同样地熊市也是分作三期,而熊市第一期初段亦即是牛市第三期的末段。 
  熊市第一期出现在市场投资气氛最高涨的情形下,当时市场绝对乐观,投资者对后市完全没有戒心,相信大市将会继续大幅再升。而且市场也尽是利好消息,公司的业绩盈利到达不正常的高峰,不少企业更加在这段期间加速膨胀,收睛合并消息频传,总是牛市第三期末段的一切市场特征完全浮现出来。 
  正当所有投资者疯狂沉迷于股市的上升之际,先知先觉的醒目资金已开,始撤离市场;所以,当时市场的交投虽然仍十分炽热,但已有逐渐下降的倾向。 
  因此,熊市的第一期可说是「出货期」,当大市再创向新高,而成交却没法同步创出新纪录之时,大跌便届随时出现。 


  熊市第二期 
  由于先知先觉的投资者已悄然离市,市场在乐观之余,开始隐隐感到有点不妥,这时侯市场出现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都会触发「恐慌性拋售」。 
  因为市场累积太多的好仓,当想要买进的人退缩不前,而愈来愈多的投资者急于沽售,股价(或大市)跌势便告转急。股价的急跌导致部分持好仓的因未有足够按金而被迫斩仓,进一步使跌势恶化。于是股价愈跌愈急,愈急愈跌,形成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经过一轮疯狂性的恐慌性拋售(这段期间市场的成交量仍然十分庞大)之后,投资者觉得跌势似乎有点过分,目前上市公司以及经济环境和股市此较,未免是过于悲观,于是大市出现一次较大幅的回升局面。这一段中期性反弹将可能持续数星期至数个月之久,而回升的幅度一般是整次跌市总跌幅的三分一至二分一之间。 
  杜氏理论把上述整个过程归为熊市第二期,不过我们为了清楚识别市场,所以把「恐慌性拋售」划分为第一期,而中期性反弹则视作第二期。 


  熊市第三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中期性反弹之后,经济方面和上市公司的前景出现了恶化,不利消息接踵而来,进一步摧毁投资信心。 

这时侯,整个市场弥漫着悲观的气氛(但不是恐慌的情绪),公司业绩倒退、财政困难、停牌清盘等消息接二连三地出现,整个经济陷入极度不景气中。 
  于是那些缺乏信心的投资者沽出,早几个月前认为股价抵买的,现在也加入沽售的行列。在熊市第三期中,大市(或股价)只是持续下跌,但跌势并没有加剧,而且下跌的股票大多集中在业续一向长好的蓝筹股和实力股身上;那些二、三线低质股份,可能在熊市第一期与第二期时已经跌够,因此再跌幅度灭少,甚至不再下跌,跌势全都集中在优质股。这些股票是投资者最后失去信心的。 
  其实这时期也就是牛市的第一期初段,有远见的投资者已开始有耐性地作选择性吸纳,市场这时砾正处于黎明前最思唁的时刻,很快地黎明便出现了。 


  财经报生不逢时 
  随着投资的普及,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更见殷切,除了报章以及电视加强这方面的报导之外,传呼公司、新闻通讯社亦加入竞争,现在我们得到的信息无疑是较以前更加快捷和方便了。 
  目前香港共有二份财经报章,虽然这二份报章未能平分春色,但相信已能站稳阵脚,在市场上生存了。仍记得过去十多年来,本港一直只有一份财经报章可以生存,许多财经报纸先后创刊,可惜都等不到黎明便己结束。不过,我一直认为香港能有这么多份马经报纸生存,投资股票较赌马更加需要分析和信息,市场肯定需要多过一份财经报章。这想法现在已被证明是正确的。 
  说也奇怪,香港每一次有财经报章筹备创刊之际,必遇上港股大跌!犹记得《信报》在七三年创刊,当年股市就从1700点暴泻下来,经济也因而进入衰退。该报在当时的经营极之困难。八一年有一份名为《财经日报》悄然面世后不久,港股就从1810点掉下来,进入熊市阶段;当时股市踏入新的牛市后,该份报刊却停刊,令人惋惜。 接着黄玉郎的《金融日报》在八七年底挟雷霆万钧之势而来,但却只生存了七十二天,在雷声大而点小之中结束。结束后不久,便发生了全球性股市大灾难,不可谓不巧合! 
  在环球大股灾期间,另一份财经报纸《经济日报》则密锣紧鼓招兵买马,报纸尚未面世,就发生了股灾,结果这份报纸就在全人类对股市最恐惧时诞生。 


  大跌市领先指针 
  投资界有这样的经验之谈:「当擦鞋仔也谈股票的时候,股市就会下跌。」当然,擦鞋仔不是股市的克星,他们不可能讲跌整个市场,这不过是说当人人都疯狂于股市,连最外行的、目不识丁的人也参与这市场,就显示这市场已到达最疯狂、最失去理性的地步,也就是市场最危险的时刻了。 
  「上帝要他灭亡,必先令他疯狂。」在香港,擦鞋业式微,我们未必容易接触到擦鞋仔,所以有人说连牛头角顺嫂也谈股票时,股市便快要下跌了。 
  然而,不知大家有否留意到每一次有新的财经报章筹办创刊时,必遇上灾难性的大跌市!本港过去二十多年以来,只出现过三次熊市,无巧不成话,每一次熊市出现前后,都有财经报纸创刊! 
  其实这现象不难理解。当股市兴旺时,有关的财经信息需求自然增加,而且亦有财团想到股市每天成交以亿元计算,每一位投资者买卖动辄以万元为单位,怎会不舍得区区一元数角的报纸钱刀,然而二道市场的盛衰是循环性的,股市壮旺时才有办财经报纸念头,再假以时日筹备和聘请员工,报纸面世时股市由升转跌,进大熊市阶段是不足为奇的。 
  所以,我们若要测知离市时机,不必要知道牛头角顺嫂是否买股票,也不必要听到擦鞋仔是否在讲股票,只要看见有新财经报纸创刊,又或是听闻有人筹办财经报纸,就是股市大崩围的最佳领先指针。 


  速速离市! 


  供股 
  股市有个很奇怪的市场反应,那就是每逢供股股价必跌。远的不说,就以近期为例,长实一系谣传供股集资上该系股价立即如千钧压顶,谣言澄清后,股价才重纳升轨。 
  有人曾经问我:「是不是供股属于坏事,所以不受股民欢迎?」「是不是每有供股股价必跌?」 
  这情形却也未必。 
  其实在七三年之前,股市每有供股集资,股价不跌反升,人人视集资为利好消息。那时候人人只爱股票,不爱钞票,供股价定必较市场价为低,人人既然都在市场抢购股票,何不以较低的价钱供股?所以每有供股人人皆欣喜若狂,纷纷抢进该股票。 
  可是股市经过多次灾难性下跌之后,投资者对股票的热情减退了,再加上过去股市中有不少大鳄不断利用供股集资来壮大自己的实力,但得回来的钱却用不得其所,小股民只有俾钱,却从? 

下降,垃圾公司也申请上市,正所谓「市之将跌,必有妖股」。 
  (二)牛市将尽时,不但牛头角顺嫂也买股票,而且有新的财经报章面世或筹办。 
  (三)集资频仍,每一次大跌市当年,集资数额必创新高纪录,各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