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次在长沙,为三一集团的高管们做培训,期间他们给我看了一本《福布斯》中文版杂志,因为他们也名列“中国顶尖企业榜”。我翻看杂志时,发现了排在他们前面的另一家公司,马上眼睛一亮。因为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曾是我的学生,给我留下过非常深刻的印象。
记得当年他学习了PONC的概念之后,非常的兴奋,甚至提笔写道:“应该让全世界分享这一个伟大的理念!”而且他对我说:“我回去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赚回500万!”
《质与量的战争》 第三部分 原来是月亮惹的祸(15)
我说:“是吗?你说说看。”
他说:“杨老师,你想,PONC不是额外的浪费吗?我一年生产一万部车,每部车里面随便抖一抖,抖出500元钱根本不成问题。这不就500万了吗?”
“是啊,听上去是这个理。”我说,“不过,我想知道你怎么才能够把它抖出来呢?”
他马上哈哈大笑,说:“这个东西容易啊。杨老师,您不说我也不知道,换句话说这不是白捡来的吗?既然是白捡来的,那我就给它弄个机制什么的:谁帮我抖出来500万,我就奖励他100万。”
我说:“如果你有这样的机制,你这个事情还真能成功。”
一开始,我要到他那里去辅导的时候,他还不大想让我去,他说:“我们那的条件太差啦,我们是生产农用车的,您过去可是太委屈您了。我们那里就是农村,连厕所都没有,出门荒天野地的,随地都可以大小便。”当然,我把这当作一种夸张的自谦,一笑了之。
大概八个月以后,我接到了他的电话,电话里,他非常兴奋地对我说:“杨老师,我跟您报告个好消息,我现在已经节省了近一千万了。”我说:“非常好,希望你继续努力,这是个非常好的开端。”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再次通了电话,我得知那时候他因为所取得的成绩已经获得了许多的荣誉,包括获得了他们市里的优秀企业家、省里的优秀的企业家、省劳动模范以及全国劳动模范,而且还当选为省党代表、人大代表。有一次,当全国总工会的领导们到他们那里考察的时候,曾经谈到过我,他在席间打电话给我,再一次表示感谢,说是“克劳士比”让他有了今天的成就。我回答道:“你说的太对了,质量实际上就是我们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最后机会,和最后的挖掘利润的机会了。”所谓他今天的成就,实际上就是把一家昔日名不见经传、经营举步维艰的山区小厂,用十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一家大型的企业集团,并前后三次荣登《福布斯》企业明星榜;在《福布斯》所确定的五项排名指标中,他们的总资产回报率三年加权平均值为28%,雄踞100家顶尖企业第一位。
当质量遇到成本:为什么高管总是“叶公好龙”?
?????????????????????????????????????????????????????????????????????????????????????????????????????????????
对待质量成本的态度
人们是如何对待质量的也将会如何对待质量成本。而反过来,人们如何对待质量成本的,未必能够折射出他们是如何对待质量的。显然,在大部分人的心中,质量和成本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当然就会造****们对它的两种不同的态度。所以,当质量遭遇成本,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来呢?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我们先看看现实中的情况吧。许多质量人员,当他们学习到或了解到质量成本的概念之后,他们会显得异常地兴奋,甚至张开双臂来拥抱这套方法。因为他们认为,从此能够找到质量管理的一个好的工作思路了。所以,他们回到公司后就马上推行或安装这么一套制度。这显然是按照现行质量成本的管理制度移植过来的。
那么,其他部门对待质量成本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先说财务部门。财务部门认为:“质量成本应该是不属于我们来负责的,我们本来人手就不够,工作强度又大,而质量成本它属于内部统计的,比较虚,麻烦得很。既然是质量成本,还是应该让质量部门来负责吧。”企业的高管甚至老总也认为:“你整个质量成本的制度,它应该是我们的质量体系的一部分,是ISO9000的一部分,所以它也应该由质量部门负责。”
《质与量的战争》 第三部分 原来是月亮惹的祸(16)
而质量部门则认为:“不对,它是成本管理,属于财务部门的职责范围。”再看看其他的部门,许多的业务部门,他们倒怀有另外一种心态,他们认为:“不管是谁负责,其实,质量成本说穿了不就是你们管理层玩的另一种考核的花样吗?不就是为了来考核我们的吗?”
好了,当质量成本面临着种种不同的态度和认知的情况下,你可以想象,它会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在实施过程中,又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呢?
有一家国内非常著名的重型机械制造公司,他们的质量总监在学习了质量成本的概念之后非常兴奋,先后两次请我们的咨询顾问到他们的组织里开展高层研讨,并对管理团队实施指导。大家还是比较兴奋的,无论是最高管理者、财务部门的负责人,还是其他各业务部门的负责人,都认为它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衡量人们的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的绩效,能够把看不见的、虚无缥渺的“质”量化了,看得见了,而且还用金钱把它变得沉甸甸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和质量工作思路。
然而,在后续推动的过程中,大家又产生了一种推诿的情况:“哎呀,我们现在够忙了,我们现在的效益非常好,市场这么大,我们现在头疼的问题不是来节省什么成本,我们现在最头疼的问题是交付不出去啊。因为国家到处大兴土木,亟需我们生产的各种大型工程建筑,我们只要能够生产出来、交付出去,利润就会滚滚而来,有必要花那么多功夫去抠那点儿可怜的质量成本吗?”
事后,那位质量总监颇为沮丧,他对我说:“杨老师,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表面上都是认为质量成本可以提升我们的利润,可以增强我们的竞争优势,而真正要去做时就开始一个个往后退缩了呢?”
我笑道:“其实也很正常啊!毛主席不是说过吗,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你只有找到了人们这么做的原因,才有可能让人们真心实意地去做该做的事情。”
后来,这位总监告诉我,他原以为成本比质量要单纯,没有想到也是那么的“政治化”,原来最单纯的是他!因为人们开始真的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时,才发现它是需要人们改变许多东西的,比如流程、工作习惯和方式等等,而大部分的人是不喜欢变的,往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第一;第二,它需要许多额外的工作,这不是无形中又给现在的工作带来额外负担和麻烦吗?尤其是第三,它会触及到人们的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
另外还有一家著名的生产精密仪器的德国在华公司,他们新上任的老总是搞财务出身的,当时他非常希望能够从质量成本切入,建立一套改进的Baseline(基线),以便能够非常有效地衡量他们工作的质量。他真诚地请我们的咨询顾问前往调研,帮他们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同时,还决定从几个事业部开始切入。
一开始,各个事业部的部长个个兴奋异常,都愿意参与进来,因为这是在帮助他们提升质量,提升利润或者盈利能力嘛!然而渐渐地,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他们突然发现不能这么做了,因为当你这么做下去,实际上是对他们以往工作的一种衡量,而这种衡量一旦用钱、用代价来作标准,不就是意味着是对他们过去工作的一种否定吗?这种衡量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实际上就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呀!可是谁不愿意在自己的脸上贴金,谁愿意像古时候的囚犯那样在自己的脸上刺一个“贼”字呢?况且古代哲人们早都教导我们“水至清则无鱼”嘛!
《质与量的战争》 第三部分 原来是月亮惹的祸(17)
看来,我们有必要说说质量成本的来龙去脉了。当年,朱兰博士在西方电器公司质量部工作的时候,他在工厂的实践中本能地发现,质量里面是有“黄金”的,而这种“黄金”实际上就是报废、返工、返修等等。
到了1951年,费根鲍姆博士就在他的著作中,把这种“黄金”细分成三大类:一类是“故障成本”,另外一类就是“预防成本”,还有一类是“鉴别成本”。于是就提出了一个“质量成本”的概念和框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军方,还有美国的质量控制协会,通过专家和学者的努力就把“质量成本”的科目具体地确定为四大类了,即大家熟知的“内部损失、外部损失、预防成本和鉴别成本”。
我们在前面谈到詹姆斯?哈灵顿博士当年在IBM公司,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使用这个“质量成本”,实际上在IBM公司没办法实施,因为仅仅是硬件和工厂还是可以的,而IBM公司除了硬件还有软件,当你向价值链的两头去延伸的时候,这四类成本是没有办法去计算的。所以,哈灵顿博士认为,应该把现有的成本分为两类,一类叫做“优质成本”,另一类叫做“劣质成本”。优质成本我们不用去管它了,我们要把眼光关注在劣质成本上。所以,IBM公司就用下发Q101号文件来推行“劣质质量成本”。
克劳士比先生在ITT公司时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ITT公司的CEO吉宁是注册会计师出身,他倡导的管理理念就是“结果导向、业绩为王”,因此,他在管理公司的时候,非常依赖于财务报表。
克劳士比也说过,吉宁是一个信息狂,在那个还没有实现电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