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人的管理功夫-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管理是一门很奇妙的学问。说它是艺术吧,但它并不乏科学规律可循,而且今天的管理已经越来越倚重科学;说它是科学吧,你却找不出任何一条管理上的公式或定律能对全人类普遍适用。这使得很多中外管理者相当困惑:不管管理的手段多么高明,总有人会不吃你那一套。其实,管理的特殊性归根到底跟管理对象的独特性有关。    
    管理的对象是人,这是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区别。无论是天文地理也好,物理化学也罢,它们的研究对象最多无非是整个自然界。自然界万物的繁衍生息,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一条天文学或者物理学的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    
    然而,“人”就没那么好对付了,人是最复杂的生物。人的心理和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之中,世上最难琢磨的,就是人心。当代的心理学研究已经很发达,于是有人认为,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手段和成果,总能找到人类活动的客观规律吧,因此管理一定有方法。然而要知道,人的思维和行动要受经历、背景、环境乃至遗传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种族的人群,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差异极大,怎么可能存在对所有人都普遍适用的管理原则呢?例如在西方已经很成熟的行为科学和组织理论,拿到中国来就未必管用。长期以来中国的管理者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未见有多大成效。看来身为中国人,还是得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道路。    
    针对中国市场上管理者的实际困惑;以及系统的中国式管理模式的缺失,长期以来一直服务于国内经理人、并致力于探索开发本土化管理模式和经营策略的宝利嘉顾问团队,在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国民性进行深入发掘研究,并对中西方管理特色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推出了一套《中国人管理》系列图书。本套书将从中国人的习俗文化、价值取向、行为偏好、为人处世风格、沟通特色、思维方式、谋略智慧等诸多方面分析探讨中国人管理的无穷奥妙;始终着眼于“管理”二字,以期能为中国的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管理之道。    
    《中国人的管理功夫》就是本套书中的一本。“功夫”一词的最初含义,指的是人在某方面的造诣、本领或专长。例如我们常说,张三在某方面功夫很深,李四在何处很下功夫,或者王五在哪里功夫还不到家,就是这个意思。到了后来,“功夫”一词则更多地与中国武术联系起来,一提到“中国功夫”,大家都知道就是指中国武术。如果一个人武艺超群、身手不凡,就会被人赞誉为“练就了一手好功夫”。可见好功夫跟花拳绣腿不一样,确实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    
    人的功夫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传承,更需要修炼,单靠先天的因素是不管用的。只要有了先天的根基,再通过后天的锤炼,加之平时的耳濡目染以及环境的熏陶教化,或是前辈的言传身教,自然能修炼出一身过硬的功夫。那么,什么才算好功夫呢?其实好功夫的厉害之处不一定要显著于外,却往往在细微之处见功力,讲求的是精深的雕琢和细致的打磨。以“功夫”二字来形容中国人在管理方面的悟性和造化,无疑是非常贴切而且形象的。其实到了一定的境界以后;管理和练功的原理几乎都是相通的了。例如练武之人最推崇的是“四两拨千斤”的功力,而在管理方面内力深厚者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我们说,管理也是需要功夫的。    
    管理功夫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它实际上是指人在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技能。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功夫,才能在工作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在本书中,我们把企业组织中的人员划分为三个阶层,即高阶、中坚和基层。分别探讨他们各自在管理上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功夫,以期能给身处管理各阶层的人士以有益的启迪。管理功夫和管理行为不同,行为是人的本能,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反应,它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功夫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单纯受环境影响的结果,它有赖于既往经验的传承以及管理者本人后天的修炼。管理行为更多的是外在的、表面化的现象,而管理功夫,则需要我们透过管理行为的表象,去深挖它的本质和内涵。     
    中国功夫看起来似乎很神秘,但只要掌握了诀窍,再加上恒心和毅力,修炼起来还是很容易的,因为它有章法可循。管理也是同样的道理,相信这本《中国人的管理功夫》,能成为一本针对管理工作的“武林秘籍”,助您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管理功夫;能够在风云激荡、变幻无常的商界笑傲群雄。    
    宝利嘉管理研发中心    
    《宝利嘉文库》编辑部    
    陈克祥    
    2003年9月于北京大慧寺


第1章 中国功夫的本原——《易经》第1节 《易经》

    我们谈中国人的行为、中国人的能耐,总离不开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只要穷究中国人行为和能耐的根源,总会追溯到中国文化头上,从而回溯到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上。但是,中国从古到今那么多斑驳庞杂的学术思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易为中国学术思想的根本”。《易经》其实也分好多支脉,其中“周易”影响最大,此外还有“归藏易”、“连山易”等等。近代有学者考证,儒家思想来自周易,道家思想来自归藏易,墨家思想来自连山易,而阴阳家、纵横家、法家、名家、兵家等,无不渊源于《易》。    
    《易经》作为中华的原典之一,堪称中国管理智慧的源头,同时也是中国功夫的本原。《易经》原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和人生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易经》原理影响着中国人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高深莫测的太极功夫,也是源出易理。在现代管理中,《易经》也能彰显出其独特的价值。研究表明,易道管理的核心就是把对世界的认知和自身的价值,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密切结合起来;这样一种决策管理模式,包含着许多具体的经营策略,涉及了预测、计划、决策、组织、沟通、变通、控制、用人原则等诸多现代管理学中所关注的问题。    
    可以说,中国人的管理功夫,几乎都深深地蕴含在《易经》这部书中。那么,《易经》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难道它仅仅是作为求签问卜之用么?目前学界虽然对《易经》的价值尚存有许多争议,但有一个事实无可辩驳:那就是,《易经》的诸多思想和理念,早已深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成为国人民族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单从我们现在的语汇中还流行着许多《易经》成句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像经常被一些人挂在口边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便是源出自《易经》。    
    在《易经》中阐述了许多非常高妙的哲理,到今天却成了许多为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十分通俗的谚语,流传久远。例如:易经中的“四知:知柔、知刚、知微、知彰”所提的刚、柔关系,就演化为老百姓经常所说的“先礼而后兵”了。还有今天一些流行的词汇,如“革命”出自革卦;“无妄之灾”出自无妄卦;“观光”出自观卦;“制度”出自节卦;“否极泰来”出自否卦、泰卦等;还有人们经常说的“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等等乃是流于《易经》中“执经达权”的通俗表达。可见,《易经》这部书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影响多么巨大。于是我们大体上可以了解,为什么中国人一直在变,却又变来变去永远是中国人?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思想有一个总源头,那就是《易经》。     
    “易经”的“易”字,可作“变易”讲。也就是说,这本书是用来阐扬天下万物繁衍生息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学问。整部《易经》,从头到尾,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永恒的变异的世界,向读者灌输着“变易”的思想。天地万物的一切变化,均归于阴阳两极、四象八卦、六十四爻之中,变幻无穷,神秘莫测。区区一个八卦,竟能包罗万象,囊括天地,不能不让人惊叹它的神奇,佩服先人的智慧。    
    既然《易经》的大道,能适用于天地万物,那么它对现代企业管理,是不是也会有所裨益呢?我们在这一章中,将会领略到把《易经》和现代管理结合起来的无穷妙处。在了解易理大道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在中国影响深远的阴阳五行及其相生相克的原理。


第1章 中国功夫的本原——《易经》第2节 阴阳五行与管理

    阴阳五行说跟八卦易理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五行”指的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它反映的是古代中国人朴素的自然观。人们通过对五行在自然界中生存运行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总结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这一理论至少形成于战国之前,但直到今天仍然影响深远。    
    1。1  “五行生克”理论的内容及其起源    
    古人的认识很简单,理解力也有限。最初人们根据白天黑夜相互交替以及气候的阴晴变化等现象,认识到自然界有阴阳二气的区分;随后通过观察,人们从生活中又归纳出万物可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大基本元素这个符合直观经验的道理。在明确了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人们又从水流向下、火焰向上;树目有曲有直;金属可延伸变形;土壤宜于种植等现象里;归纳出了“水润下;火炎上;木曲直;金从革;土爱稼穑”这些特征;又从植物可以生火;火后必有灰烬(土);土中埋藏金属;金属冶炼成液体状(水);水又可以滋润万物的直观经验中形成了“五行相生论”;又从水来土掩;木镐掘土;刀斧凿木;火能克金;水能灭火等现象中形成了“五行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