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追随智慧-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开复在掀起一场“人才大战”吗?
那个春天,和潘云鹤具有同样感受的人至少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党委书记李生。有一天李生接到李开复的信,一看之下便百感交集。李开复说:“你手下有3个人,我们希望招聘到研究院来工作。”李开复说的是荀恩东、王海峰和刘挺。荀恩东和王海峰都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士生,仅仅是个毕业分配的问题,这在制度上属于正常之列。但刘挺不同,他是教师,教师的离开虽然并不罕见,可对学校来说却有些尴尬。
202刘挺这个人,李生是知道的。他从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都在哈工大,始终是学校最好的学生之一,其间有好几次差一点就走了。本科毕业读硕士时,他想报考清华,学校千方百计留他,他答应了。到了硕士毕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又有北大的王选教授要他去,还寄来了上年的博士考题。学校又千方百计地说服他不要走,直到许诺他提前一年拿到博士学位,刘挺才终于答应留下。但是几个月后,刘挺发现:“那一次没有出来是犯了一个错误。”他的专业是“中文信息处理”。1998年7月,他真的比同班同学荀恩东和王海峰提前一年毕业了,他觉得挺得意。周围的人又开始动员他留在学校。有人说:“你要是留校,这个系的主任将来没准就是你的。”刘挺在中学演讲竞赛就是第一名,在哈工大一直是学生干部,有组织才能,知道怎样煽情。但他对教书没有兴趣。于是,学校试图说服他到哈工大的“八达集团”去,领导一个专做软件的研究室。刘挺很希望他的研究能够成为产品,他去找“八达集团”,但他立即就发现选错了地方。集团的经理们想的是让刘挺给他们带来滚滚财源。当他们发203现刘挺做的所有项目都不能立即变成产品--比如“自动校对”只能识别60%的错误,就抱怨刘挺的软件风险太大。他们不敢做。这时候刘挺发现,他要是在哈工大继续做下去,就没有办法扬其所长。他掰着手指细数从哈工大出去的前辈兄长:北大计算机系主任、中科院计算所的所长、中科院软件所的副所长、北航计算机系主任、还有北工大的一个副院长,都是哈工大的,不免又在心里盘算另谋高就。他想过“北大方正”,那里有闻名全国的王选教授。也想过“东大阿尔派”,那是中国最大的软件基地,隶属东北大学,覆盖100亩地,股票牛气冲天,经理们住的都是小楼,老总姓刘,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当员工抱怨挣钱太少的时候,他赞道:“想多挣钱,那是好想法。”仅仅这句话,就让刘挺觉得此人非同寻常。
不过,他还是觉得:“无论‘北大方正’还是‘东大阿尔派’,都不足以让我不顾一切地想去。”恰在这时候,李开复来到哈工大演讲。刘挺坐在第一排,目不转睛地盯了李开复两个小时,觉得此人魅力无穷:一副中国人的面孔,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演说精彩异常,要说“句句是真理”,恐怕不恰当,但若说他就204像学校里的一个才高学富的师长,是一点也没有夸张的。
只不过,在这个完全中国式的面孔后面,是一个完全美国式的文化体系、道德标准和工作方法。刘挺后来说,他当时对这一点“根本没有想到”。正是这个“没有想到”,在日后酿成了他和李开复之间的冲突。
刘挺认识到这一点已是一年之后的事了。当日李开复演说结束的时候,他可没有这样想。那时候他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就是我要去的地方,我将不顾一切地去。”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教师身份,不好意思在李开复和学生的座谈会上露面,只是在一边小心翼翼地问陈宏刚,教师可以不可以提出申请。陈宏刚说当然可以。
但李开复很谨慎地告诉他,为了避免给人留下“抢人才”
的印象,研究院在大学里主要是招聘毕业的学生。刘挺后悔自己的提前毕业留校,但他已经打定“不顾一切”
的主意,所以还是偷偷把自己的简历交了出去。
现在,李生读罢李开复的信,既难受又兴奋。他是哈工大的最高领导,也是刘挺、荀恩东和王海峰3人所在实验室的主持者。他原本打算要刘挺来实际负责这个实验室,现在眼看就要“折将损兵”,焉能不难受。可是,205自己门下三弟子同时被微软看中,他连称这“命中率太高了”,又挺得意。他试图说服刘挺改变主意,还许诺给予种种特殊的待遇。刘挺心里一边感动,一边回想“读博士时没有出来的教训”,所以去意坚决。
“微软能够让我挣到足够的钱,又能让我做我愿意做的事情,还有最优秀的人带着我做。”他老实地向老师陈述理由,“我要是仅仅求待遇,‘八达集团’的待遇就很好,有个‘三室一厅’,钱也够花。但我不能做我想做的事情,只能做人家要我做的事情。在学校,倒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但我的研究经费总是不够。”看看没有希望了,党委书记最后叹口气说:“换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好事。”是啊。微软在全国1000多个申请者中只招二三十人,李生实验室就占了3个,这也是他的欣慰。人事部门的干部最后给了他一个忠告:把档案留在学校,“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要是觉得微软不好,随时可以回来”。因为他是老师,不是毕业分配的学生,北京不会接收他的户口和档案,所以,这是一个让刘挺和学校“两全其美”的建议。但刘挺说:“我不要退路。”
刘挺把档案拿出来,放在黑龙江省的人才交流中心,206只身来到北京。没有档案,没有住房,最糟糕的是连户口也没有。幸而北京市不久之后有了一个新政策,可以给来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工作的外地人才一个寄住证,让你有一个暂时合法的身份。至于户口,要等3年之后。
于是,刘挺借居在北京的一个亲戚家,肩挑巨大的风险和希望,义无返顾,勇往直前,就像所有进京打工的民工一样。
然则对于哈工大来说,事情刚刚是个开头。后面还有两个人,晏洁和吴枫,也都是哈工大的博士生,也随着刘挺、王海峰和荀恩东,来到希格玛大厦。还有周明,他像刘挺一样,原来也是哈工大的博士,又到清华任教,资历更深。这样,李开复的手下一下子有了6个来自哈工大的人。哈工大计算机系是全国第一流的,中国人都说它是“工程师的摇篮”,看来真是名不虚传,从这里出来的学生虽然不如清华的学生那样敏捷趋时,但若说到“扎实严谨之风”,国内大学无出其右者。
207微软递出橄榄枝那段时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周立柱也发现自己麾下的人才正在离开,比如计算机系的教师刘文印就提出了到微软去的要求。
刘文印在清华读书的时候就是个挺好的学生,身后有一大堆奖状。在以色列留学,获得了优秀学生特等奖和博士学位,是国际图形识别研讨会举办的“虚拟识别竞赛”的第一名,还获得了清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特等奖。1998年夏天他从以色列回来的时候,待遇没有改变,一切都和出去读书之前一样。后来他提出要到微软的时候,人们普遍认定这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人说清华大学不重视他,连他申报的项目也没有批准。也有人说,还是那么几个钱,还是讲师,连个“副教授”也没有弄上,怎么留得住人?刘文印说那是“误解”,项目的确未获批准,不过,和学校无关。那是因为“63计划”的截止期是本世纪末,转眼就到了,所以上面不再想开新科目。
至于待遇,的确不能让他满意,但大家都是这样,清华大学并没有特别亏待他,人家只是在执行既定的规则。
尽管如此,人事部门还是在用“破格”的办法挽留208他。他们告诉刘文印,他的副教授的评审已经通过了,就等着校长签字了,请他耐心等候。这的确已经够优待的了,清华大学无数教师熬到快退休时才弄个“副教授”,他年纪轻轻,却已经伸手可及。
但刘文印还是要走,他离开清华的理由说来和刘挺离开哈工大的理由如出一辙。“你能给我什么,这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能让我做什么。”他说。他从国外回来已经好几个月了,借了一万块钱买了个电脑。想上互联网,传输一兆字节10块钱。想传真,一张3块钱;想复印,一张3毛钱……全都要钱,而他手边就连一分钱也没有,不得不把自己的账记到唐老师的研究经费上。
尽管都是为了研究,但他不想占人家的,没有谁的口袋是宽裕的。当时他想,一旦自己的项目资金批下来,就会还上这笔债。1998年冬天,他知道项目未获批准的那一天,特别失望,这意味着他的“一分钱都没有”的日子还将遥遥无期。“如果有经费,我就不会想到离开清华。”他后来这样说。那一天,他对唐老师说“我想走”。
他还没有说出微软这个名字,唐就接口说:“你要是到别的地方,我不会放你走。除非是微软研究院要你。”真正209做学问的人似乎总能心心相印,这种不谋而合令刘文印走进希格玛大厦。离开清华之前,人事部门告诉他,既然你决意要走,你的“副教授的报告”就不再有效了。
刘挥挥手就走了,朋友们觉得他的样子挺潇洒。其实他比谁都明白:要是到其他单位去,一定要把“教授”和“副教授”之类的东西揣在兜里,它虽然并不能真正代表学养和品格的高下,但却意味着位子、房子、票子,也许还有车子。但在微软中国研究院,这东西根本没有用。人家不看这个,安身立命的关键是真本事!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汉王”公司里发生的那场风波。前文所述“汉王”的主要发明者李明镜,在1999年1月份向微软递交了他的申请。李开复非常想要这个人,但却怀着深深的顾虑。所谓“抢人才”这样一片阴云,仍在他的头上徘徊,令他不敢理直气壮。想来想去,他只好去找微软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张湘辉。张是李开复的朋友,同时也是“汉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