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追随智慧-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来到五楼,访问了这个名字很大人员很少的地方。
另一方面,求职申请继续涌向希格玛大厦,四个星期里,又来了至少500份个人简历。研究院小心地避开记者的纠缠,只把眼睛盯在大学校园里的那些聪明学生身上。
我们有时候会强烈地感觉到,和聪明人呆在一起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这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自己必须足够聪明。“当一个青年人到一个公司的时候,很快另外一个青年人也会去。”比尔.盖茨曾经说,“因为,有才华的人喜欢一起工作。这种工作环境容易制造一种兴奋感。”高手们喜欢聚集在一起,其工作效率又吸引更多的高手加入进来。这种良性循环是微软公司过去144多年以来管理员工的基本逻辑。这样看来,比尔.盖茨那段关于市场世界的“反馈理论”,也许同样适用于人的世界--人才的“正反馈”和“负反馈”。我们将其稍微修改一下,就可以得到如下一条规律:一个人的创造性被社会承认得越多,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就越高,个人的创造性也就越大。
一个人的创造性被社会抹煞得越多,整个社会的创造性就越低,个人的创造性也就越小。至少我们在微软中国研究院里,有可能对所谓“人才反馈论”进行考证。
1999年1月15日,星期五,本书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张亚勤,由美国新泽西州搭乘西北航空公司的班机,降落在日本东京机场,准备在飞机加过油之后继续西向北京,就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和副院长之职。
飞机比预定的时间晚了许多,这使他与沈向洋不期而遇。
沈向洋的英文名字叫哈利,原来是雷德蒙微软总部的研究员,现在则在这里候机飞往北京,就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和形象计算组经理。二人殊途同归,兴奋异常,当天傍晚登上同一架飞机,一边喝着清酒,一边高谈阔论,在浩瀚的空中迎着天际的夕阳和彩霞,奔145向希格玛大厦第五层。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两个人也是冲着李开复来的。
沈向洋生在上海,长着一副江南才子的模样。此人既聪明又勤奋,从里到外涌动着一种激情。眼镜后面的一对眼睛不大,但却灵活而又专注。在他来到微软中国研究院之前,已是计算机视觉计算领域中的成名人物。
老实说,这样的人全都有一副傲骨,眼睛里面是很难揉进几个人的。在他看得起的少数几个人中,李开复是最重要的一个。他10年以前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读博士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学校曾出过两个了不起的中国学者,都是来自台湾。一个是许峰雄,此人后来主持完成的“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由此轰动世界。另外一个人就是李开复,那时候他在学校里的名声甚至还在许峰雄之上。“我进学校的时候,大家都讲他们的故事。我就想,努力10年吧,也会做得那么好。”沈向洋后来说。不过,他的真正了解李开复,却不是因为李开复是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师兄,甚至也不是因为李开复以往的学术成就,而是几年以后一个转瞬即逝的场面。那时李开复是苹果公司的副总裁,沈向146洋则以学生身份在苹果公司实习。有一天李开复召集下属开会,大约是说到了不得不裁员的事情,正说着,一个雇员就冲着李开复大骂起来,其用语即使在最粗鲁的美国人中也极为罕有:“×你妈,别跟我来这一套。”沈向洋不由大惊,以为李开复会动用老板的权威压制属下。
却不料李开复的语调平静得出奇:“你这样讲是没有意义的。你如果不同意的话,可以给我一个建议。你认为应该怎样去做?”沈向洋多年以后还能清晰地记得,那个人的脸立刻就红了。“我当时觉得李开复这个人真了不起,”沈向洋说,“风度,胸怀,全都没得说!”张亚勤是计算机领域当之无愧的“世界级科学家”,其成就覆盖在数字影像、视频技术、多媒体通讯和因特网诸多领域。他是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IEEEFellow),还获得了美国1998年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
这一奖项已有近70年的历史,在美国电子工程界颇负盛名,以致克林顿总统特意给张亚勤写来贺信:亲爱的张亚勤博士:我非常高兴地祝贺你荣获1998年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
147你真正地理解了努力工作和责任感的价值。任何人都必须付出巨大努力方能获得成功,相信你所取得的特殊成就更需汗水与智慧。对于其他所有人来说,你是一个灵感的启示。
最衷心地祝愿你获得新的成功。
比尔.克林顿自从1999年1月,张亚勤就成为中国报纸上一个时髦人物。他在世界计算机多媒体领域的成就,甚至还在李开复之上,但两人性格迥然不同。李从外表到思维全都属于文质彬彬、严谨细腻的一类。作为一个领导者,有的人小事精明,大事糊涂,这是最糟糕的。有的人大事精明,小事糊涂,已属难得。李开复则是大事清醒,小事周全,能用简单的话将极抽像的问题条分缕析,即令事物的细节也能想得清清楚楚。张的外表圆浑忠厚,憨态可掬,开口的时候轻声慢语,举大体不论细节,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总是能够一语中的。李在意自己外在的形象,擅长公关,对记者说话的时候总是能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张似乎从来不在乎公众对他的看法。
他在过去几年获奖无数,但却从来不肯把他的奖状奖杯148放在办公室里。有一次同事把他接受“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的照片挂在走廊上,他看了,当场摘下。他不喜欢把时间花在记者身上,甚至还会对那种虚浮轻狂的记者抱有几分蔑视。李开复或许也有大致类似的想法,但他绝对不会像张亚勤那样流露出来。
1998年秋天,当李开复为研究院到处物色首席科学家的时候,计算机界的同行纷纷推荐张亚勤。经过一番周折,两个人终于在电话中相识,然后相约见面,一见如故。“我和开复聊了两次,感觉很好,”张亚勤这样评价他对李开复的最初印象,“说实话,他的能力远远超过了现在的职责,当这个院长是屈才了。”李开复则使尽浑身解数游说张亚勤到中国来,他认定张亚勤是计算机领域里的“一面旗帜”,此人若能来到北京的研究院,必可带来一大堆才华出众的人。
事情的发展果如李开复所料,张亚勤决定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之后,消息立即在美国同行圈中蔓延开来,一时间,到处都在半信半疑地相互询问:“怎么,连张亚勤也去啦?”
“一点不错,是张亚勤。”
149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打量微软中国研究院。一个月后,李世鹏回来了,两个月后,李劲回来了,又过了个月,朱文武回来了。在希格玛大厦,至少有3个人直截了当地说,如果不是看到张亚勤回来,他们不会想到要回中国来。
张亚勤--属于全世界的财富在美国计算机领域中,张亚勤的确被认为是华人的骄傲。“在美国工程界的所有来自大陆的中国人中,无人能出其右。”芮勇坐在雷德蒙市最豪华的中国餐馆“豪苑”中,一边喝着中国茶一边表达他对张亚勤的敬佩。张亚勤的经历在美国计算机业的华人圈中,的确被描述成一个传奇故事。当然对他的钦佩不仅仅来自华人,也来自一些最有智慧和成就的美国人。“和他相处不到一星期,我就意识到他非常特殊。”瑞曼德.比克赫尔茨教授说。
瑞曼德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主任,还拥有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通讯学会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等等头衔,在世界电气电子工程界享有很高声誉,也是张亚勤读博士期间的导师。谈到自己当年的学生时,瑞曼德有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慨:150“他真的是全世界的财富!”
但是张亚勤本人不同意这些说法。“咳!总有几成水分。”他这样说。按照张亚勤本人的说法,记者们在介绍他的时候,多有不实之处。比如说他在美国领导着几百个美国人从事科研,就有极大水分。但他的确在新泽西州的桑纳福实验室领导过一个40多人的多媒体实验室,还创办过两家公司。有一个时期,国内的报纸上把他们这些人说成是“世界级科学家”,当他在中国南北行走的时候,这几乎成了他的一个“头衔”。同样的头衔还用在李开复、沈向洋和张宏江这三个人身上。一位中国记者拿这个问题去询问图灵奖得主、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罗杰.瑞迪:“我想知道,这种说法是不是夸张?”“绝对是事实。”罗杰.瑞迪回答。
但张亚勤却有一番更加苛刻的评价。他认为这种说法本身并非夸张之词,但正在引起误解。他说:“‘世界级’在国外是一个常用的词,不是国内理解的那种世界名人或者大师,只能说是一流的。一流的人不止一打两打三打,所以这个称谓不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只能说,151我们这些人在多媒体方面是受人尊重的,做得比别人好一些,别人知道你的名字。计算机的世界浩瀚无比,大的方向就有无数,把一个大的方向分割成许多许多领域,把一个领域分割成许多许多方面,把一个方面分割成许多许多题目,我们的成就,只能说在某个题目,充其量是某个方面--比如我在多媒体视频方面,开复在语音识别方面,沈向洋在视觉方面,张宏江在视频搜索方面。
说得更多,就是水分。“然而张亚勤极为看重”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的荣誉,不仅因为这是一项难得的殊荣,还因为他在这个协会110年的历史上开创了一项新的纪录--最年轻的院士。他获得这个荣誉的时候刚刚31岁,直到今天,他对这一点仍感意外。这个协会产生于美国,但却是一个世界性的组织,其规模也是世界最大,举凡电脑、电子、能源等等电气电子工程领域,都包括了。有40多个分会,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