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4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钗薜住埂U饬骄浠拔颐瞧胀ǹ淳涞娜硕贾溃敲挥懈拍睢N薇撸烤刮薇呤鞘裁匆馑迹课薜祝烤刮薜资鞘裁匆馑迹坷罾鲜φ饷匆唤谈颐牵颐敲靼琢恕6造吨罘鹑缋捶ㄉ砥腥颐亲宰匀蝗晃逄逋兜兀挥谢八担俨桓易砸晕橇恕N裁矗课颐嵌砸磺腥耸挛锇嗣娑颊展瞬还矗拿娌湃虢ヒ环郑饨踩敕鹬嗣媸峭耆赐獗怼6苑稹⒍苑ㄉ砥腥侵止Ь葱模约旱牟牙⑿模腿欢D阋恢勒飧龅览恚约夯箍裢醯米约夯购懿淮恚涫邓凳翟诨埃颐橇聿愣济豢吹健6谜飧龅览恚私庹飧鍪率嫡嫦啵颐嵌跃渌档脑趺茨懿蛔鹬兀吭趺茨懿慌宸孔鸱ā⒕捶ㄕ飧鲂氖窃跹拍苌闷鹄矗坷鲜φ庋痰嘉颐牵盐颐嵌造斗鸱ㄗ鹬亍⒀瞿健⒉牙⒅亩忌鹄戳恕�
  在这段经文里面,这段经文很长,清凉大师注得很多,「答势纵横」。在这个地方我们看看觉首菩萨给我们的表演,你看看他是看八面还是看六十四面?还是看更深更深的?所以它分为两段,前面就是第二首到第六首五首偈,主要答的是「以何因缘而不相知」,这是大问题。「用此释成」,以偈颂来解释。「答前难故」,前面的问难这样答覆出来。「后五正答前难」,后面的五首偈正答前面所问的难,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读到的十事五对,十事五对是举例,你能够在这上十事五对明了了,一切法你就通达了,为什么一切法不相知。
  「今初分二」。今初就是答前结成之中,这前面五首,这是初。初又分为两大段,第一段「先一法说」,法说就是我们念的第二首这四句是法说。后面有四首偈是比喻,「后四喻况」是比喻。「今初,意云,特由从缘种种,故不相知也。即此偈上半出因,下半结归本宗」。上半是前面两句,『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这是说明为什么一切诸法彼此不相知,这个因在此地。『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这是把为什么不相知说出来了,结归本宗。
  清凉大师这一段注解注得很多,首先用法相的因明立量来解释,这是现在所讲的科学方法。那我们哲学里面所讲的科学方法是逻辑、是辩证法,佛法里面有类似科学方法,称为因明。清凉在此地说「后四即为同喻」,这一段我们暂时可以把它省略掉,这就是有宗、有因、有比喻。因明立量,他举的例子「眼等是有法,定不相知故」。这是宗,主要的宗旨说出来了。因是什么?因缘,「从缘无体用故,同喻云,如河中水,河水无体用,河水不相知。眼等无体用,眼等不相知」。这是用因明,宗因喻来解释。下面说。
  「若以缘起相由门释者」。这是《华严》,华严十玄。「初句因缘相假,互皆无力」。这是讲诸法无作用。「次句果法含虚,故无体性」。这是亦无有体性。「至下喻中,别当释之」。下面偈颂里面有解释。「是故虚妄缘起,略有三义,一由互相依,各无体用,故不相知」。这个意思深!这是说明一切法不是真有,真有它一定是有体有性,那就是真有。一切法这是佛在经上常讲因缘生,因缘就是许许多多条件不是单纯的,它哪来的体,它哪里来的性!那为什么又讲心性是一?无性之性是一,这个意思就深了。一切法都没有自性,一切法都没有自体,无性之性,无体之体,那叫做心性。这很难懂,不是我们的常识,不是我们的境界。这用现在科学来讲,讲到宇宙的源起,我们常讲宇宙从哪来的?生命从哪来的?万事万物从哪里来的?这大问题!
  《华严经》上给我们讲这桩事情也是多次重复,这是如来说法的善巧慈悲,你前面第一次没听懂不要紧,后头还有第二次;第二次听不懂没有关系,还有第三次,一遍一遍薰习。但是这个听有方法,你可不能去研究,你可不能去思惟,一研究、一思惟,错了。你只管听,听不懂没有关系,再听,不要去想,用听这种方法得禅定。禅定是什么?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禅定。我读经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种方法世间没有的,这种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恭恭敬敬读诵,如同面对著世尊在讲经,我在这里听,恭恭敬敬的听,佛在这里给我讲,这是戒,生起真诚恭敬心。佛教我们离妄想分别执著,那我们真离了,不用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戒学。一心专注,譬如我们读这一卷经需要一个小时、二个小时,这一个小时、二个小时心里头没有起一个念头,这是修定!经文看在眼里体会在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修慧,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样天天在这里训练,当然训练的时间愈长愈好。
  所以修戒定慧方法多,八万四千法门。你用读经这个方法可以,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特别是对知识分子,对於喜欢经教的人,你就用这个方法。可不能用自己的思惟想像,我想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什么道理。你这一想就把你戒定慧全部破坏掉了。所以佛法叫参究不叫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识,就是用分别执著;参究不用,不分别不用第六识,不执著不用第七识,不起心、不动念不用第八识,叫离心意识参。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识,不用。离心意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不用分别、不用执著、不起心动念,这样去听,这样去读,功夫到家了会开悟,会得定,会开悟。古时候无论修学哪个宗派、哪个法门都用这个方法,这是大乘教里面修学总的原则、总的纲领。
  我们怎么迷了?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搞成这个样子!把自己的真性迷了。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统统失掉了。诸佛菩萨的教学没有别的,帮助我们恢复自性而已。所以你成就了,佛常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佛教导你不居功,你自己觉悟的,你所悟到的是你自己本有的;除了自性本具之外,无有一法可得。给你讲真话!这是属於真谛。所以对於中下根性人,对於九法界众生,特别对六道讲体相用、讲因缘果、讲事理,你好懂,你容易接受。慢慢再把你向上提升,《华严》是提升到法身菩萨境界,讲真的不讲假的。
  真的是什么?真的没有。你可不能执著没有,执著没有错了,为什么?有、没有变成二法,二法是什么?这里头你又有分别、又有执著,真难!什么时候有跟没有是一不是二,有跟没有你都没有分别,都没有执著,都没有起心动念,你入境界了。你才真正懂得大宇宙的真相,小宇宙的真相(小宇宙就是说人身),这真相大白,确确实实心性是一,种种差别,各各不相知。你要问为什么?这里讲得很复杂,《般若经》上讲的简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首偈子很深很深!现在的科学确实帮助我们理解佛这些话的甚深义趣。他这里举的比喻用水做比喻,底下一首偈我们才能读到。现在科学发现的很接近宇宙种种现象。
  《中观论》里面讲不生不灭,《般若心经》里面也是讲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生灭同时,生灭不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生灭不二;不常不断,常跟断不二;不来不去,来去不二;不一不异,一异不二,入不二法门。怎么才能入?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入了;起心动念,迷了。那我们今天为什么入不了?没有法子不迷,眼见色起心动念,耳闻声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能不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明,迷了,不起心动念是大觉。我们对这个道理很清楚,大乘经上常讲的,你看我们也能说,这就是什么?知见可以同佛,可是没做到,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起心动念。这就是说解同佛,行是凡夫。为什么解同佛?大乘经念多了,已经在大乘经教上养成习惯了。这个习惯有好处,好处是什么?我们虽然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正面的没有负面的,那就是善的没有恶的,这叫伏烦恼。
  从虚妄缘起,你看缘起上加个虚妄,缘起不是真的。说缘起你好懂,缘起是什么?无量因缘,无量因缘里面没有自体。从这个地方我们起心动念去思惟,这凡夫,凡夫用这个用成习惯了,好像能体会到一点佛说的没错,没有体用。譬如这是个毛巾,这大家都知道,它的体是什么?它的体我们要把它抽出来是纱,这是纱织起来的才有这个相出来。那纱的体是什么?在从前纱之体大概是棉制品,棉。棉之体是什么?这样再分的时候就变成科学里头所分的,分成分子,分成原子、电子、粒子,分到最后没有了。从分析当中我们就知道,所有一切万物通过分析都没有了,没有体,没有用,它怎么会相知!你看第二。
  「由依此无知无性,方有缘起」。这个道理不难懂。如果它有知有性,缘起的现象就不能成立,缘起的现象一定是无知无性。「由此妄法,各无所有,故令无性真理,恒常显现」。这句话讲得好!真,真性,真性就是无性的真理,恒常现前,你要是见到了就叫做明心见性,就称你作法身菩萨。无性真理的样子遍法界虚空界、遍一切人事物,可惜我们就是迷了就是不见。你要是真的在大乘佛法学会了之后,常常见,时时见,从来没有间断的见。你要没有证得,那就像智者大师一样,你知见跟佛没有两样,你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那么你修别的法门是不容易,这一生难成就;如果你要是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就跟智者大师示现一样,没有两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二五卷)  2004/10/3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25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