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周边的这些国家,像日本、韩国,再往下是菲律宾,再下面越南,再下去南亚,这么大的幅员,我们这几部《大藏经》太少了。
也许同学们会问,印的这些《大藏经》,将来有人去读吗?如果没有人读,那不变成废纸?对的,你想到了,我也想到了,所以我在今年找了一批人,做什么工作?圈点《大藏经》。《干隆大藏经》没有标点符号,所以读诵比较困难,我们现在要做的,要做注音,要做标点。标点不必用新式,我们用句读就可以,用圈、用点,圈是句,点是读。段落我们把它勾出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便利大家阅读。不仅如此,我进一步还要找,我就找读书人,口齿伶俐,字正腔圆,我请他读,请他读经。然后我把他读的做成CD,不要影像,完全要声音,那就变成有声的《大藏经》,跟经典配合,流通全世界。这是中国的国宝,是非常值得去做的,非常有意义。同时在这一次,我们已经将这套《藏经》重新编目,便利於检查,我想查哪一部经,我有很好的目录,很容易查到。
所以,大家是为一时想,为眼前来想,办小学重要;如果为后世想,眼睛看远一点,印《藏经》就重要了。近程的、眼前的利益,这个世间许许多多的慈善家,他们都欢喜在做,印《大藏经》这个事情没人做。我这一生当中,实在说就是要做没有人做的好事,有人做的,我赞叹,欢喜赞叹;没有人做,那我们要全心全力来带头来做。希望大家能了解这个意思,能知道用心之苦。你看看早年,现在你们到北京,到房山,你看看那边的石经,《大藏经》刻在石头上,刻了将近一千年。为什么?唯恐战乱这个经会丧失,所以古人用心之苦,把《大藏经》刻在石板上,埋在深山里面,流传给后世,这是什么样的精神!
我们今天知道,藏在深山可不可靠?不见得,如果一个大地震,那就全毁掉了。唯一可靠的方法,多印,分送在全世界各个学校,各个图书馆,各个道场,这样子这个经典、圣教才能够真的保持下去,续佛慧命,不至於失传。各人用心不相同,我们用心很苦!对於别人的指责,别人的批评,我们都默认,我们不反驳,我们还是要继续去做。佛门有句话说,「各人因果,各人负责」,做这桩好事也是因果。学佛,学佛根本的依靠就是经典,所以经典所在之处,法身慧命之所寄托。
下面说,「教在勤行,行须助道,助必有正」。教,这个教是教学,教学能有成就,关键在哪里?关键在勤行,一般讲精进,勇猛精进,你才能成就。学教、修道,修学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原因在哪里?原因都在懈怠,诸位细心去观察你就知道了。精进度懈怠,菩萨修学六个纲领,精进,精进就是此地讲的勤行,这个我们要知道。修学为什么会懈怠?原因是对於经教不能够理解,学习没有兴趣,没有法味,自自然然他就退心。这是一切众生都会遭遇到的瓶颈,你要懂得克服,你要突破,突破之后一帆风顺,头一关很难很难突破。
接著说,「行须助道,助必有正」,正助双修。用什么来做助道?没有定法。我们在这些年来帮助一些同学们,我们真的是回过头来做扎根教育。扎根,所以特别重视《弟子规》。我想了很久,从前的人无论是儒、是道、是佛,修学都有成就,都不难,学儒的人能守礼,学佛的人能持戒,为什么现在人不行?这个要认真去思惟。那就是从前的人,真的从小都受过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他有善根。社会污染少,这是修学很好的助缘,不像现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是不是好事情?很难讲,再过几年要看这个结果,它给社会带来是好处还是灾害。所以我肯定,《弟子规》不但是儒家修行的根本,也是佛家戒律的根本,果然能学好《弟子规》,持戒不难;五戒十善,世尊跟我们说的三聚净戒,都不困难。所以,《弟子规》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要求自己要完全做到。
这个小册子文字不多,我们印成了袖珍本,可以放在口袋里,时时刻刻拿出来检点自己的行为,务必要求相应,这些都是属於助修。印光大师提供给我们三本书,这三本书也是属於助修。我们的正修是「三经一论」,或者说「五经一论」,五经不必每一部都要学,专攻一、两部就足够了,其他的可以做参考,读个几遍有那么个印象就行了。选的主修,或者选《无量寿经》,或者选《弥陀要解》,主修的,那是自己每天的早晚课诵,这样正助双修。助修决定是帮助自己断恶修善,帮助自己看破放下,这就对了。
底下一句,「殊途同归,得一道者」,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殊途同归得一道,这一道不仅是佛法,大乘、小乘是一道,显教、密教是一道,宗门、教下是一道;再把它延伸出去,全世界、遍法界虚空界,九法界里面所有一切不同的宗教,还是同归一道。上次我在日本,拜访中村康隆老和尚,这位老和尚今年正好一百岁,我去看他,他非常欢喜。在前年我跟他第一次见面,他告诉我,全世界每一个宗教的创教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我听了很欢喜,你看看《普门品》里头不是说得很清楚吗?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现佛身,应以耶稣身得度他就现耶稣身,应以阿訇身得度他就现阿訇身,哪个宗教都是,殊途同归!这个说法说得好,真有智慧,所以我跟这位老和尚很谈得来。
理、事我们都要通达,都要明了,於是宗教与宗教之间,再不会有矛盾,再不会有对立,再不会有误会。宗教必定要互相包容,要互相尊敬,要互相学习,互助合作,落实经典的教诲,规范人心,身语行为。这个世界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是善人了,我们的依报环境,这个山河大地就变得像极乐世界一样,像华藏世界一样。为什么?境随心转。
末后一句,「当趣佛境,故为此次」。上面这一段文将十甚深的次第跟我们说出来,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看出来,能够体会到,佛菩萨讲经说法的真实智慧。言语有条不紊,把他的言语写成文字是最好的文章,用科判一判就清楚,就明了。你多说几句,累赘,少说一、两句,文气就断了,就接不上,言语、文字做到了不增不减,这是第一流的好文章。下面一段说,「又此十种,亦可配於十信,但不次耳」。这个十甚深可以配在十信菩萨,不过没有像前面讲的那样的次第,由此可知,十甚深是十信位菩萨主修的课程。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文,「文殊佛境即当信心」,信心是摆在第一,文殊确确实实是表的佛境界,究竟圆满的境界。所以,学佛、学儒、学道,乃至世出世法,你要想成就,头一个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情,你没有信心你就决定不能成就,真的是「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你没有信心怎么能成就?文殊菩萨主信,代表大乘的信心,文殊能信。「佛境即所信故」,我们要问什么是佛境?我们现前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就是佛境。只是我们凡夫迷了,不知道这是佛境,中峰禅师跟我们说出,我们还感到疑惑。他老人家讲「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你说佛境在哪里?当下就是!只可惜你不肯承认,这叫迷,迷而不觉。希望往下我们读到经文,同修们在经文里面有所体会,有所领悟,那是真实功德。
下面大师说,「约发心次第,信居其初」,初发心,「约所信终极,最居其后」。这个里头我们能不能体会到,信这一法彻始彻终,太重要了。早年我追随章嘉大师的时候,大师跟我讲到这个问题,他说信,信就好比我们上火车,那个时候住台湾,我们从台北到高雄。信是什么?信是这张车票。我买了这张车票,上车的时候要用它,一直在车上都要保持住,到终点站了,这个票还要收回。告诉我,信这一法,在菩萨道里面,从初发心菩萨一直到圆满的佛果,妙觉位,念念不能够舍离。这个比喻说得好,比喻很浅,我们能理解。
从这个道理我们再观察,在世法或者佛门里面,有在家、有出家,学了没几年听说退心了,有的人还俗了,有的人改信别的宗教,改信别的法门,这些事情在现代社会是时有所闻。我们读了这个经就明白,他不会成就的,这个信是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决定不能改变,他才能成就。中途常常改变,那你对佛法没有信心,改变就是不相信,就是怀疑,你要真的相信,你怎么可能改变?我们自己在修学过程当中,遇到一些大德,跟我们学的是不同的法门,不同的经教,他非常赞叹那个法门好,要我们把现前这个放下,跟他学习。这个人是不是善知识?跟诸位说,不是善知识!这个人过几天再遇到一个法门,遇到一个比他高明的人,他的信心又动摇了。所以修学成就不容易,不容易不是别的,你没有信根,你没有信力,你的信心是水上的浮萍,随著风吹两面倒,你会有什么成就!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
后面几句话说得好,说明从初发心到终极的佛果,十信位里面这十甚深统统具足,但是不像前面那样次第。前面的次第是一个接一个来,这个地方不是像前面次第,但是十个意思统统具足。文殊是第一,表智慧,四大菩萨之一,表如来果地上究竟的般若智慧,所以把他来代表信。他是七佛之师,他学生里面有七个学生都已经成佛了,其实他自己,他自己早也成佛了。现在是以菩萨身分帮助释迦牟尼佛,帮助毗卢遮那佛教化众生,所谓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从自己内心建立清净信心,绝不动摇。现在时间到了,下面我们还有一堂,我们接著再一起学习。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