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允湾饶材岱鹪谒嘣幕纳缁峤逃希娜毕壮隼矗龅骄∩凭∶溃磺氛K造渡缁嵘厦扛鲂幸怠⒚扛鋈耍级缘闷稹R簧颐亲鲎詈玫陌裱颐强炊⒖疵靼琢耍腥淮笪颍蛩埃医裉毂匦胍盐易约旱墓ぷ髯龊谩�
现在出家做这个行业,供养很丰富,供养得多。想想释迦牟尼佛,佛当年在世接受四众同学的供养,只有四桩事情。饮食,每天去托钵,还不是一家给的,好几家,每一个人给一点,这才有一钵饭。你看《戒经》里面讲,托钵托七家,七家,不能到第八家。七家给的饭很少,吃不饱也就算了;你再超过七家,你贪心起来了。如果托钵两三家看看够吃了,能吃饱就不到第四家,不生贪心,不讲究饭菜的好坏,不讲究这些,没有分别心。这教你什么?教你转境界。把所有一切境界到我面前都转成平等,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与性德相应,与大自然的法则相应。大自然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我要起了分别执著,我就错,违背自然法则。大自然没有染污,没有执著,『无染无所著』。
『无想无依止』。「想」是起心动念,粗的就是分别执著,因为他前面已讲了染著,这个想就是起心动念,无依止就是无我所;无想是无我,无依止是无我所。我跟我所放下,这样才能够与性体、性相、性德相应。相应就是现在人所讲的一句话,回归自然,现在人说这个话是很接近,但是现代人对於这句话的解释认知,跟佛菩萨那有很大很大的差距。不是到深山旷野建一个小房子,到那边去隐居叫回归自然,不是这个意思。那怎么样?他还是著相,他不被世间都市里头繁华染著,他被外面那个清净悠闲的境界染著,还是染著。真正「无想无依止」,什么境界都一样,《华严》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在繁华不染著,在清净也不染著,繁华跟清净是一不是二,那叫真正解脱。
得到解脱的人,他住在这个世间,没事!没事就不住世间,还住世间是什么事?帮助众生离苦离难。众生的苦难从哪里来的?从迷邪染来。那么觉悟的人用什么帮助他?为他示现觉正净,为他说明觉正净。示现觉正净是做给他看,让他看了之后,他觉悟了,这是根性利的人。中下根性的人,他看不懂,必须要跟他讲解、跟他说明,中下要用言教。上根利智的不用言教,示相他就懂得,一个表示,他就明白,根利的人。那示现的是什么?就是这两句话所说的,无染、无著、无想、无依止,示现的就这几桩事情。理事都包括在其中,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不染不著。
顺境、善缘,境都是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顺境,我们今天居住在图文巴这个环境,顺境;善缘,我们住在这里是善缘。从政府到居民,我们相处得都很好,我们对面是基督教,我们有往来,我们也是很好的朋友,我们互相帮助。我这里有活动,在这个地方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很多从布里斯本来的,从黄金海岸来的,自己都开车来。到我们这里开车需要很大的停车场,我们这里停车场不够,我们自己的停车场顶多大概只能容纳五十辆车,这就满了。对面的老牧师告诉我们:你们有活动,没有地方停车,尽量到我的操场来。我们对面就是他的操场,他办了一个学校。我们合作,这就说什么?我们的人事环境好,物质环境也非常殊胜。住在这样环境里面,人不想离开;不想离开,对这个环境就贪恋,就起贪心,就染著。
所以在这个世间,无论哪个国家地区有需要我们的处所,我们还是去。这个需要有短时间的、有长时间的,我们斟酌情形,确确实实我能帮助那个地区的众生,做一点好事情,於他们有利益,我们很乐意去。并不是贪恋这个地方,不能放下,那就错了;不能放下,将来你怎么能到极乐世界去?看得破,放得下。「无想无依止」,就是放下,就是看破。现在我们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还是看第二首:
【无染无所著,无想无依止,体性不可量,见者咸称叹。】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无忧喜之杂染,安住舍故,故无所著」。第六句是「恶想都绝,不依止名闻利养故。七八二句,体虽叵量,具相好故称叹」,具足相好。清凉注得很好,但是这个境界不是凡夫境界,当然《华严》都是对法身菩萨说的,法身菩萨统统都做到了。我们今天看这些佛菩萨,要有向往之心,所谓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要有认真效法学习之心,那就对了。
「忧喜」这是略说,具足的说就是五种受,苦、乐、忧、喜、舍,这是欲界众生他统统有的这五种受。佛说这五种受都不正常,心有忧喜,身有苦乐,舍受是什么?舍受是心没有忧喜,身也没有苦乐,这个时候当然很好。为什么叫做舍受?他的时间不长,你不能够永远保住。如果永远保住舍受,那就叫禅定,就叫三昧。所以三昧就是这个境界,你能够保持,你能够不失掉。顺境善缘里面,心没有喜、身没有乐,不分别不执著;逆境恶缘里面,心没有忧、身没有苦受,这个境界好!这个境界,圣人境界,圣人能把顺逆善恶他统统转,他能转境界。我们一般讲他能够化解,我们化解不了,要学这个本事。
他怎么化解?实在讲,这个化解的道理我们也懂,《金刚经》上就很清楚,顺境逆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善缘恶缘,「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可是我们在境界里头常常把这两句话忘掉。这两句念得很熟,讲经的时候会讲,谈话的时候也会用、也常常说,可是境界现前,忘掉了,还是堕落在苦乐忧喜舍里头,还是放不下。我们不要说跟佛,佛太高,咱们跟法身菩萨比,甚至於跟我们现在读的这段经文,十信菩萨比,我们不如他们。为什么?他们能放下,我们放不下,他们能用得上,我们用不上。古大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念起,不觉,他们念起,他就觉。念头才起来,马上就觉悟,立刻就转;我们念起来的时候,不觉,不觉随著妄念发展,收不回来。这是我们不如他们的地方,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要能转,要转得快,要觉得快。
第六句里面说,「恶想都绝,不依止名闻利养故」。清凉说得很清楚,就在事相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帮我们指出来。我在前面讲的是「无依止」,是离我所,我所有的,不要把我所有的放在心上。我尚且不可得,哪里来的我所有。名闻利养是我所有的,五欲六尘是我所有的,世间人如是分别执著,觉悟的人晓得「万法皆空」。《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常常想常常念,常作如是观,不知不觉就会放下。这是什么原因?大乘正法薰习时间久了,就好像古人这衣服香气是用香料薰的,薰个十几、二十个小时,衣服穿在身上就有香气。我们今天佛法薰习的时间不够,抵不过烦恼习气,烦恼习气薰习的时间太长,那就是对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坚固的执著,起心动念它就冒出来,这是它的力量大。为什么力量大?薰习的时间长,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我们天天读经、天天学习、天天在研究讨论,一天都不舍弃、都不空过。在现在这个社会,古时候人十年、八年它就产生力量;现在跟诸位说,我的经验是二十年、三十年,二、三十年才有这个力量,自自然然没有一点勉强。为什么?薰习的时间够,就是我这衣服穿起来,大家都能闻到香气,薰习的时间够。「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古人教导我们的,你不通过实习,你对这两句话,你所认知的就不够深刻;通过学习之后,才知道这两句话真实义趣。真的明白,你才会看重,你才会认真努力的学习。尤其古人讲得有道理,一门深入,你开始学,学一门,不要想到第二门,想到第二门,你就分心,你就不专!
真正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学起,天天念,念兹在兹。《弟子规》不长,我们现在要学习的话,一天至少念两遍,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要念多久?不要限时间,真正做到,你就不要念。你里头还没有做到,非念不可。这是我主修的功课,其他的选一两门助修,行!主修功课天天要念,一天决定不能少过两遍,我相信有个三年到五年的薰习,你才能做到。就是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会想到,我应该怎么做法。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你提得起那个觉,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你才能觉。你没有这样长的薰习,不觉!不觉,你的毛病习气就又现行,你这一生什么成就都没有,不能不重视。
辅助你的课程,选修的是什么?我觉得《了凡四训》是最恰当的,《了凡四训》每天念一遍。它也不长,从头到尾念一遍,它只有四篇,本文只有四篇文章,念一遍顶多半个小时;念上三年,起心动念你就会想到因果。这两样东西保证你不堕三途。你用这两个基础,真正都做到,念佛求生净土,凡圣同居土是靠得住。你不是学佛,你是世间的善人,我们中国人常讲的君子,这两样东西把你薰习成善人、君子,何乐而不为之?
善人在这世间,一般人讲吃亏,我告诉你,保证不吃亏。今天一般人讲,怕照这个做,照这个做我在这个社会上没有法子立足,我将来这日子怎么过?这谚语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有一年我在香港,亚视来访问,做电视访问,何守信先生来问的,他是一个很著名的电视导播好像是的,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我说:这一句话误导了许许多多众生,它是错误的。他说:怎么错?我说:释迦牟尼佛他不为己,天也没有诛他,地也没有灭他;孔子、孟子一生都没有为自己,不但行为上没有,念头上他都没有,天也没有诛他,地也没有灭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