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7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入室了。所以下文,我们看到往下讲的时候,下面有「十地品」,「十地品」当中,「此中尚隔住行向等」。因为我们现在讲的是十信位,十信位上面有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再「判为入地,乃孟浪之谈」,孟浪是开玩笑。
  这些问答说明,十信里面的发心跟初住发心,虽然发心不一样,有浅深差别,但是发心的功德是一样的,都是不可思议。为什么?因为这个法是圆融具德法。虽然讲五十五个位次,这是行布,行布是圆融的行布,跟一般大小乘里面讲的行布次第不一样,境界不相同。看破浅深广狭不相同,道理在这个地方。看破浅深广狭不相等,就是智慧不相等,心量不相等。大乘通教、别教,《华严》里面讲终教,始教、终教、别教,那个心量不能跟圆教相比。
  清凉大师在这部经的经题,讲经题的时候,讲《华严》的当机,也就是说能够学《华严经》,能够接受《华严经》的对象,要具备些什么条件?十种当机里面最后一种,叫大心凡夫。我们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虽是凡夫,一般凡夫没有这个心量。因为他的心量跟菩提心相应,所以他有条件来学习,有能力受持。又何况这些大心凡夫决定不会舍弃念佛求生净土,乘著《华严》的大船,航向极乐世界莲池海会,这是肯定的。「下发心品」,就是底下第十七品,「亦判为初地发心,义同此会」。这是经中所判的,这个解答得好!问的人引经,答的人也能够引经。
  下面还有一个问答,请看疏文,「问,下云无量亿劫勤修学,得是无上菩提智,斯则非一生也,亦非十千以为无量」,这个问问到此地。这也问得好,实在讲都是帮助我们,我们学这个经还问不出来!有没有这个疑问?有。幸亏古大德代我们问出来,让我们也能够断疑生信。这是经文上说的,「无量亿劫勤修学,得是无上菩提智」,这就不是一生,也不是十千劫,总不能说十千劫就是无量。这个问题怎么解答?下面大师为我们说法解惑,「通斯难者,应有二义」,难就是前面的难题,通是什么?把它贯通,把这个障碍排除掉,应有二义。
  第一个是「此约行布展转义故」,经上所讲的是行布展转之义,说的不是假话。圆顿根性的众生跟我们一般众生有没有差别?有!有很大的差别。在中国就有例子,像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那就是圆顿根性。在中国历史上,五千年的历史,惠能以前没有惠能这样的人,没有这种根性;惠能大师以后,这一千三、四百年也没有这种根性。我们跟他真的是不一样。能大师的根性是不是像这个经上所说的,无量亿劫勤修学?我们听了点头,是!他真的无量亿劫勤修学,成就今天的根性。我们在无量劫当中没有他那么样勤学,所以我们的根性不如他。所有一切众生,各个都是无量劫来在学习,生生世世在学习。学习的功课很多,这许多的功课都必须要完成,才能圆成佛道;没有完成就不能成佛,甚至不能提升境界。统统要学圆满,当然不是一生,这是就行布展转的意思来解答。
  第二从圆融方面来讲,「约圆融展促无碍故,如上所辨」。就圆融来讲,意思就不一样。念劫圆融,一念可以化为无量劫,无量劫也可以变为一刹那。为什么?性德法尔如是。称性,称性里头没有先后,就是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华严经》上所说的。这个意思没有说尽,但是现在时间到了,我们明天再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九九卷)  2006/8/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9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我们接著看「开章」三首偈,清凉大师一段很长的开示最后一个问答。从最后一个问答,我们从这儿念,这是一个段落。「问,下云无量亿劫勤修学,得是无上菩提智」,这是经文,底下是议论,「斯则非一生也」,从这首偈,我们晓得这绝对不是一生,「亦非十千以为无量」,十千是一个定数,不能称之为无量。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问得很好,前面我们也曾经学过了。清凉大师给我们的解答,他说「通斯难者,应有二义,一此约行布展转义故」。这个意思前面说过,我们今天从底下第二义讲起。
  「二约圆融展促无碍故,如上所辨」。《华严》是圆融无碍的法界,这个次第,行布是讲次第,次第展转我们容易懂,可以说是我们世间法的常识,可是讲到圆融展促,展是延伸,促是浓缩,无碍是没有障碍,这不是我们境界。譬如,一刹那展开就是无量劫,无量劫浓缩就是一刹那,这个我们听不懂,不是我们的境界。这是华严境界,也就是说华严会上佛菩萨的境界。这个境界完全是心现,没有识变。《华严》讲我们这个大世界,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现识变的,就会有这些现象。在一真法界里面,就是十法界之外的一真法界,只有心现,没有识变。所以那个境界,对我们来讲就是不思议的境界,不可思议!这不可思议,它没有对立,就是没有相对的。它长短不二,大小不二,远近不二,这我们无法想像。我们用比喻都比不出来,都没有办法比喻得到。我们读了这些大乘经教逐渐才知道,这个境界就是大乘教上常讲的入不二法门。
  怎样能入?普贤菩萨能入。所以《华严经》最后一品就是入法界,那个法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你看品题,在四十卷的品题就非常清楚,「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普贤是能入,能所不二,这就不思议了。我们世间法里头,十法界里头确实有能有所,能所相对,但是在一真法界里头没有相对的。相对就没有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清净,所以清净平等只有在一真法界才有。这个道理我们现在逐渐的清楚、明白了。前面有讲,后头还有说,这是展促无碍。
  下面举例子,「故善财见仙人执手」,下面这是在「入法界品」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善知识。这个善知识现的是仙人身,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现什么身。所以在一真法界的里面的佛菩萨,圆教初住就是,他有没有身相?没有,没有一定的身相。他的身相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完全随顺法性。十法界里面不行,十法界里面所现的身是随顺自己的业习烦恼,或者随顺自己的愿力,它不是自然的,它不是称性的。所以称性,没有身相。没有身相才能现无量无边的身相,可以在同时、可以在同处现无量相,这个很不可思议!同时,同在一个时段,在这个时间里;同处,同在现前。
  这个有例子,有例可以让我们去观察,不能够思惟。譬如普陀山的梵音洞,我们知道有很多同学去过。听说梵音洞里面,你会看到观音菩萨在显圣,就是现相给你看。好像是在一九八二年,刚好我在香港讲经,圣一法师他有几个同参道友去朝普陀,当地有些干部陪同他,去梵音洞拜观世音菩萨,三个出家人。拜了半个小时,真的,观音菩萨现身了,三个人都看见,你们想想看,这同时同处。同时同处三个人看到观音菩萨,大家都非常欢喜,这次没有白来。因为有些人虽然去拜,有很多看不到,看到的也不少。
  他三个人离开之后,每个人就说,你看观世音菩萨现的是什么样的相?圣一法师所看到的观音菩萨戴毗卢帽,就像地藏王菩萨戴的帽子一样,全身是金色的,金色身,这是圣一法师看到的。另外一位法师看到的,就像我们一般平常最常见的白衣观音,这是第二位法师他看到的。第三位法师说,他看到是个出家比丘相,是个出家和尚。你看看,同时看到,三个人看的不一样。这就是告诉你,同时同处菩萨是一个相,每个人看的不一样。真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绝对不是菩萨有意对你现这个相、对他现那个相,不是的,菩萨没有心。相是怎么现的?相是感应,众生有感,菩萨有应。他们三位,三位的心不一样,那就是感不一样。从菩萨现相,非常明显,这三个人修行意念不相同,所以见到菩萨相不一样。这就是圆融无碍。
  《楞严经》上佛告诉我们,无论是见佛菩萨相,或者是见魔相,都不要去执著,就是好境界;如果一执著,统统变成魔境界。这个开示比什么都重要!为什么?你要记住总的原则,《般若经》上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应当放下分别执著,这就对了,这个对你有好处的。在这个地方是帮助你提升,帮助你看破,帮助你放下。如果你起了执著,我见到菩萨,菩萨为我现身,大概我的功夫不错,这就错了,你就又堕落在分别执著、烦恼习气里面去了。一定要晓得法性没有相,法性可以随缘现相。所现的相是幻相,佛法里称之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你要懂这个道理,要契入这个境界,是好境界,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善财童子见仙人执手」,我们现在一般礼节也是如此,见面的时候握手。握手的时间不长,你看这里所写的,「一一佛所,经无量劫」,这就是很短的时间,他能把它一展开变成无量劫。同样的道理,无量劫可以浓缩为一刹那,时间不是真的。现代科学家才发现,他们的发现我想应当是从数学里面发现的,数学为科学之母,数学里面发现的。而实际上,实际上还没有方法突破。他们现在知道时间跟空间不是真的,这个发现是很了不起的发现。而世尊在教学的时候,三千年前就曾经讲过时间、空间不是真的。
  法相经论里面,把时间、空间排列在不相应行法里。你看法相宗入门的一部论,《百法明门论》,这是法相宗入门必须要学的。天亲菩萨将《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