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筒灰谎窍纳讨埽行擞懈铩9沤裆罘绞讲灰谎型馍罘绞揭膊灰谎晕幕幌嗤U飧鑫颐侵荒芄唤邮芩木瘢荒芄灰勒照庑┪淖纸烫跷颐抢醋觯钦飧鼍痛砹耍∥颐怯姓饷匆桓鱿敕ǎ一辜峁讨粗晕颐堑南敕ㄕ贰�
  我跟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非常了不起,到以后我们学经典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佛在经典里面讲过,对於不信的人不能够讲信,对於不持戒的人不能讲戒律,这是佛的教诲,为什么?佛法讲契理契机,说信、说戒律没错,是契理不契机!这个人不相信,这个人不能接受,你要是跟他讲,他会起反感,不如不讲。所以我跟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那个方式善巧方便,不讲信,不讲戒律,不提这个东西。我所喜欢的佛教的这些理论,释迦牟尼佛一生事迹,他给我讲这些,欢喜接受。
  但是每一次我向他老人家告辞离开的时候,多时候他会送我到门口,轻描淡写的会给我说一句话,「戒律很重要」。这句话我也不在意,好像他也并不是很认真。但是这句话我在三年当中至少听了有二、三十遍,次数很多,所以他老人家圆寂之后,我深深的反省,我跟他三年,他教了我一些什么东西,我学到了什么。认真一反省,这句话他说很多遍,我都没有在意。圆寂之后,反省的时候我才重视,这话一定有道理,就费很多时间想通了。
  世间这些礼仪有兴有革,因时因地而不相同,佛法戒律是凡圣的一个分水岭,人要超凡入圣,你就不能不重视这个。我是这么一想才晓得这个东西重要,这个不应该把它当作我们三代的礼来看待,所以才肯定佛法戒律是凡圣的一个分水岭。持戒是学圣人,不持戒那永远做凡人,礼是凡人的,所以有兴有革。这个戒不能够更动,尤其是讲根本戒,根本戒只有四条,「杀、盗、淫、妄」,真的,三千年前决定正确,三千年后的今天还是决定正确。为什么?它是性德。
  至於生活方面那些规约,我们看到那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僧团里面制定的一些规矩,我们现在生活方式不一样了,很多是用不著了。我们晓得根本戒永远不能够改变,「净业三福」是戒条,「三皈」是戒条,叫三皈戒;在家出家四众所依的五戒是属於根本戒,五戒「杀、盗、淫、妄、酒」,这个不能够不知道,不能够不遵守。戒是防非止过,它的功能在此地,帮助我们得清净心,帮助我们开智慧。所以戒是修学的手段,「因戒得定」,定是我们修学的枢纽,「因定开慧」,慧是我们修学的目的。你要没有前面的戒定,智慧不会开,烦恼习气把你的智慧障碍住了,道理在此地。
  这么一来,我们才知道持戒重要,念佛求生净土,祖师大德也教我们持戒念佛,这求往生净土,你才有把握!你要不持戒念佛,那一心不乱不必说了,功夫成片怎么能够得到?功夫成片尚且不能得到,那一心不乱就不用谈了。我们今天确确实实把戒律疏忽了,我虽然很重视戒律,老师几十次的提示,我总是从这个地方省悟过来,态度完全转变了。而真正对於戒学上奠定一点基础,还是李老师教导,读《五种遗规》。
  《五种遗规》是儒家的,特别是「童蒙养正」、「训俗遗规」,它五种,我在这两种方面得的利益多,这才能真正奠定三福的基础,奠定十善业道的基础。我再回头,我们同学当中、道友当中,很多连十善业都没有办法做到,孝亲尊师这个念头非常淡薄,原因是什么?没有儒学的基础,毛病出在这里。要想补救,这才特别提倡《弟子规》的教学,《弟子规》做不到,十善业道你就没有分;十善业道没有分,佛法就没有分,佛法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由此可知,佛法确实是以戒为基础,你才能够断烦恼,你才能够有成就。所以劝闻法勤修,这非常重要。
  下面它有八行,就是第三首偈到第十首偈,「责其懈怠」,这个就是责备那些接触到佛法而烦恼不能断的。这是真的,我们看到太多了,不但烦恼不能断,烦恼还年年增长。你看他脾气很大,从他的言行你能够观察到,毛病脾气没有改,年年在增长,这怎么能成就?佛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所以古大德劝导我们,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无事,为什么?好修行,容易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个话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
  我在这一生当中能有一点成就,很多同修晓得我感激韩馆长的恩德。韩馆长在世的时候对我很凶,很少有好脸色给我看的。她走了,许多人感觉得很奇怪,我为什么常常念她,别人不知道,我自己深受的利益我得到了。佛法最难的忍辱波罗蜜,我的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禅定波罗蜜都是从她那里修的。她天天找我麻烦,天天折磨我,我能忍,我能放下。放下是布施、是持戒,我一生当中只有一个希望,天天可以读经,天天可以跟同参道友在一起研究讨论,这个她完全帮到了。
  三十年如一日,我的讲台没中断,我读书没中断。所以一生不容易,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得清净!这些事情,她都统统总管了。一般人看到的是,净空法师可怜,被她控制了,一点权都没有,都在馆长手上。其实他不知道,我要一管的话就没有今天了,你们想想对不对。管人管事管钱都很操心,哪里能够叫一生都过著清净心!这是她的赐予,她的恩惠。我不说,很多人不懂。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到什么地方找到这么一个善知识来协助你,全心全力!我们自己在这个环境当中才能成就,只有亲身感受才知道恩德之大。我们想想,我们同是李老师的学生,同是章嘉大师的学生,为什么他们成就不如我?那就是他们一生要管人、要管事、要管钱,把心要操一半以上,那就非常困难了,哪有我这个样一生不操心的。
  一直到老,这是到老才有缘分,才有这个法缘,澳洲建一个净宗学院,此地建佛陀教育协会,我在这里只挂名,不管事。我要喜欢管事,年轻的时候就干了,不管事是大福报!有很多人喜欢揽事,不知道没有事情,清福不容易。清福是增长自己的德行,增长自己的智慧,增长自己的学问,虽然什么都不管,什么都知道。不但小团体,天下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平常不必接触,不必去过问,一接触就明了、就通达,为什么?清净心,没有私心,没有欲望。有欲望、有私心就不行,生烦恼,没有欲望,没有私心。
  我出家了,我师父给我取这个名字好!人家叫到我「净空」,我立刻回光返照,我有没有净?有没有空?有净有空,净是德行,空是般若智慧,这个里面不掺杂丝毫的杂染,你说这有多大的福报!处事待人接物遵守佛的教诲,随缘而不攀缘,什么都好。有人说:那你不是个滥好人吗?个人因果个人负责,我们只要自己行得正,行得端庄,为人公正,自然会感化。要用感化,不要去教训,教训人家不服你,要用感化。希望真正有心人,学我天天读经,亲近佛菩萨,亲近孔夫子,亲近孟夫子,亲近圣贤。向菩萨圣贤学习,你就会成功;你不能向人学习,人是凡夫,向人学习,你出不了三界六道;向佛菩萨学习,你能够超越十法界。这个道理你要懂。
  第二段,「释菩萨名者,名为勤首,为明前目首」,前面一位就是第五会是目首菩萨。「善示福田因果」,这个明是明了。目首菩萨善示福田因果,这一位菩萨,我们现在这位勤首菩萨,下面说「佛号究竟智」,这里插了这一句佛号究竟智,「此位当须勤而行之,故名勤首」,这个「究竟智」是第五段,是目首菩萨与他相应的佛号。与正教甚深相应的,「佛号最胜智,为明勤修胜进,即得最胜智为果故」,最殊胜的智慧,前面是知道究竟智。究竟智要能够证得,那就是最胜智。
  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佛菩萨的德号都是表法的,正是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佛法里面,诸位看《般若经》,《般若经》的总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哪有名相?不但名没有,相也没有。我们今天闻名见相,名相全是表法,这个要知道。表法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艺术的教学,现代人常讲,最时髦的是艺术化。你看佛教在几千年前,它的教学已经非常重视艺术化,真的是走在时代的前面。
  现在很多人不了解,把这些艺术表法当作神明去膜拜,这冤不冤枉!害得一般社会人不知道内情的,把佛教看作多神教,真冤枉!多神教是低级的宗教,高级的宗教只有一个神,唯一真神,佛教里面神这么多,泛神教。他不知道佛教里头没有神,佛教里头这些都是艺术表法,都是教学的方式。用现在教育的术语来讲,就是教具,教学的工具。
  譬如在中国,中国佛教里面,代表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四大菩萨,这四大菩萨代表什么,不能不知道!你向他学什么?第一是九华山的地藏菩萨,「地」是大地,「藏」是宝藏,地下有无量的资源,地上有五谷杂粮供养大地众生,大地上这些众生依靠它来养身体活命,你说这个地多重要!什么人能够离开大地生活?这不可能,所以大地是我们生存的根本依,佛用这个做比喻,比喻心,心地,藏是宝藏。心地里面就是我们的真心,真心里面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才艺、无量相好,这是宝藏,地藏代表这个。
  大地这些宝藏,怎样能把它开发出来,我们才得受用?开发的方法,《地藏经》上教导我们两桩事情,「孝亲尊师」,孝亲尊师这个德行能够开发自性的宝藏,所以地藏菩萨就是代表孝亲尊师,看到地藏菩萨就要想到这桩事。我对父母有没有尽孝,我对老师有没有尊敬,尊师重道,有没有?果然尊师重道,老师教导我们的东西,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