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祥和的心境……
炎帝陵陵殿为四进格局,一进为午门,走进午门是江泽民题写的汉白玉石碑,上书炎帝陵几个字。石碑两边分立着神鹰和神鹿,传说神鹿曾为炎帝喂奶,神鹰曾为炎帝遮荫。那是一个具有浪漫色彩的传说。郴州的苏仙岭也有一个类似的传说,而且那里还有一幅很传神的壁画,画上一个赤身的男孩子跪在地上,吸吮着母鹿的乳房,母鹿脸上洋溢着雌性动物所特有的温柔和祥和,旁边是一只白鹤,她挥动着羽翅,为孩子遮荫庇寒,非常生动的画面,让人感动。人类与自然曾经是那么的亲密,那么的相亲相爱,相生相伴。
二进为行礼亭,有周培源手书的“中华始祖,光照人间”。三进为主殿,炎帝神农氏的金身祀像放在殿中,大殿门额高悬陈云题词匾额,“炎黄子孙,不忘始祖”。两边为木刻楹联:“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炎帝像非常生动平实,额蓄沧桑,面蕴睿智,右手捧着稻穗,左手拿着灵芝,赤足之间的竹筐里满放着药草,仿佛还散发出清香。像刚从田野山间归来,在这里稍事憩息。我想人们更接受这样一个朴实如老农一样的先祖,像给我们生活的土地一样,亲切,淳朴,永恒。
炎帝陵四进为墓碑亭,有墓冢墓碑,古朴凝重,古树参天,仰头望,树梢间有鸟巢,有不知名的鸟儿拍翅而过,微风中,鸟声阵阵,意趣悠然。旁边的御碑园有历代御祭文碑50多块,而在记事文碑里有一块非常有特色的碑叫“为人民多做好事碑”,据说是根据胡耀邦讲话而题的,他曾徒步谒陵,感慨之余发表了那样的讲话。
世事沧桑,留与后人评说,面对泱泱始祖,我们能许诺的也只有不愧此生了。
…
附录·美食(图)
…
社饭
社饭是土家人每年二月“社日”必食的“佳节饭”。其作法是先于节日前上山扯来野葱、社菜,洗净剁碎,放于锅中焙干。煮饭时,先将肥腊肉炒香,铲出待用。煮饭时以三分糯米和一分粘米混煮,粘米半熟后方下糯米,然后将米汤滤净,放进社菜、胡葱和腊肉,搅拌均匀,阴火焖熟。揭开锅盖,香气盈室,其味妙不可言。
湘西血豆腐
居住在湘西一带的土家、苗放各族人民十分喜爱吃“血豆腐”,这种豆腐色味俱佳,制作简便,是一种理想的冬季干菜。湘西人常以这种菜招待贵宾。其制作方法是:将鲜豆腐捣烂,配上适量的粉状花椒、辣椒、盐,加入少量的鲜肥猪肉丁,与适量的鲜猪肉调拌均匀,猪血的数量要掌握好,多了,血豆腐就会太硬,太少了又难以捏成团,以后吃时不易成条块。拌匀后,将豆腐捏成扁圆形豆腐团,然后将其在草木或是谷壳烟火上慢慢熏干,一般熏一个星期就可食用了。
炸血粑
血粑是用猪血和米面混合制成的,呈褐色。油炸后口感似炸年糕,外酥里糯。吃的时候刷自制的辣酱,这种辣酱由辣椒、大蒜、花椒等原料炒成的,口味浓重,咸辣。
烤牛肉串
小竹车上一个蜂窝煤炉,上面架着铁板的箅子,箅子上均匀的打着孔。牛肉切成比肉丁大不了多少的小块,用竹签穿起来,肉的长度不到一寸,看着挺秀气的。放在箅上烤的时候,先在肉串的两面都刷上油,烤的过程中用锅铲不断翻炒,然后根据不同口味,撒辣椒面、孜然、盐、葱末,继续翻炒至肉串熟透。这样烤出来的牛肉串,肉质鲜嫩,口味醇厚。
麻辣子鸡
麻辣子鸡是具有浓厚地方风味的正宗湘菜名肴之一,有“有吃麻辣子鸡就有吃湘菜”之说。麻辣子鸡取料用半公斤左右的当年子母鸡,取出内脏,砍去头爪,剔掉骨头,然后切成方丁,先入油锅氽炸。再佐以辣椒、花椒子、绍酒、黄醋等急炒。该菜色泽金黄,皮焦肉嫩,麻辣入味,油润鲜香。
团年菜
“团年菜”是“合菜”的俗称,为土家族过年家家必制的民族菜。相传明嘉靖年间,土司出兵抗倭,为不误军机,士兵煮合菜提前过年。其制作是将萝卜、豆腐、白菜、火葱、猪肉、红辣椒条等合成一鼎锅熬煮,即成“合菜”。除味道佳美,还别有深意。它象征五谷丰登,合家团聚,又反映土家人不忘先民的光荣传统。
***************
*滇
***************
二十七日,微雨,坐通事小楼,追录前记。其地杏花始残,桃犹初放,盖愈北而寒也。 ——明·徐霞客《滇行日记卷七》
…
丽江·纳西丽江行旅(图)
…
□chilly
丽江·色泽
黑白丽江(摄影/西门)
相机总是偏激的,非贬即褒,要证明它是活物。丽江古城才照了一卷,比计划中的少;洗出来又比预想的还差。纳西族的建筑,阁楼的红,砖房的青都是偏灰的调子,老老实实的彩照是不讨好的,所以岭南美术出版社一本厚厚的《丽江》画册里都弄着黑白光影的玄虚。
大街上如国庆,红、黄盆花层层叠放;匆匆的游人,淘金者样精刮地要掘出每一分情调;小街水边杨柳旁是一律的餐吧,座上客努力入戏的暧昧神情。路边小铺子,脸膛通红的姑娘兜售着“丽江粑粑”;高挂起灯笼的客栈,老板隆重介绍着:都是老房子了……
主客双方都很知道,我们在——丽江。处处都被有意无意地提醒着:丽江哦。文化遗产哦,情调哦。这个由民族、西部、被保护传统、自然材质、洋泾浜几样硬通货搭起来的舞台,该有的一样不少,昏暗古玩铺里果然有沧桑的马鞍和烟袋,也有前两年批量印刷出的上海30年代美女月历牌;餐馆竞相标榜:本店有丽江最好的比萨;工艺品贩子都扎着长发,蹲在铺子里做雕刻状,都参照同一本纳西神像图谱和东巴文字典,勾线,平刻,涂广告色。
这是个开放的舞台,它殷勤招呼着,来嘛,玩一下嘛。可是戏剧的某种悲惨成分使我却步了,便成了台中最尴尬的那个。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我在多数照片都手足无措得像个主持人。城镇生活隐退到幕后。走在一些偏僻的小巷,从厚重的门缝里窥视,院落里堆放灰蒙蒙的电视机包装箱,停着刚从四方街担回来的货挑子。狗开始叫了。无甚必要的酸楚泛上来,正如我们看到戏班子在后台的起居场景时那样。
一座经不起注视的小城。它的表皮随来自四面的巨大目光膨胀收缩,它的魂也许层层地褪成表皮,也许飞升至更高处。也许最后剩下的,是浩荡光线中一座皮屑的空城。据卡尔维诺说,一座城市没有字词的匹配,其回忆就会遗失。中国是个反向的国度,总有些反向操作。
布拉格咖啡馆是丽江城中的异物。也许是因为我到来的时间吧。午后两点,进门后只看到弥漫的阳光,黄金雨样。室内的原木陈设与人都透明并熠熠生辉。爬在地上的白狗绝非京吧,虽然小,长得很有狗样子,龇着一排细牙睡觉,任我推它在地面画了360度圆。开店的小姑娘从北京来,聊着,脑子忽然冒出雕刻时光四字。时与光是这店的材质,雕与刻是经营手法。好的咖啡馆总能过滤掉世界的杂质,在丽江再次得到印证。
再聊着,她说以前一直在北大附近的雕刻时光咖啡馆干,这里诸样事物都含着那里的传统。吓一跳,——“那里”我想过要去,但一直未有足够理由成行。
丽江·文化
二者的关系是,丽江保护了文化,现在轮到文化来保护丽江。
文化是宋元以来汉人的文化。纳西族人在这里住了750年,修缮房屋,沿茶马古道做国际贸易,伺弄花草鸟木,吟诗做画修史,搞乐队。他们有足够的聪明去领会那个泱泱大族的智慧,却又还没聪明到去颠覆它,这一点他们比汉人差劲。
古城人家,院门都有对联,有发白变脆的“遵礼”、“守制”。丁忧这回事,宋代最严;明朝常被官员借来避风头;到清似乎已不作兴了;有“出自名家有教女,归于汝家识礼人”,这是嫁女的;有新贴上去的“风来花落春谢早,梦回锦帐鸳魂惊”,院落里还有香烛余烬,悬着礼幛,看字样去了的是这家的主妇,不由人不起意怜惜。
听说,古城的老人里有国宝级的画家,有写历史小说的,有马帮老大,有能治癌症的神医,有生意跨几国的富商。他们的后代,在哪里呢?
纳西人的成功之道在于让文化潜伏在生活中。文化好比地下党,生活好比革命群众,硬要把生活上升为文化,最可能的下场是:文化被腰斩,生活到别处,有史为鉴。
丽江被国际社会表扬了,所以大族中人也对丽江产生了兴趣。纳西族人对于这等提拔,不知会不会说:妾本弱质,何堪临幸?
丽江·时间
纳西古乐
风土之外,云南的人是有侠气的,山高古风吹不散。一路走过,未见有欺生的人。商贩按本定价,不因旅游城市上浮。在丽江一咖啡馆里打听泸沽湖情报,隔壁桌的男孩闻声带我们去他住的客栈找一去过五次的老泸沽湖。男孩是北京的,这份热心却也可算在丽江身上。
在丽江的纳西古乐研讨会住宿,晚上能在楼上免费看演出。这间作一个“回”字的老楼恍惚间可认做龙门客栈的翻版。楼下客满堂,声鼎沸。俯瞰舞台,灯光浮动飞舞,老人们的锦缎衣服、黄铜象牙乐器与眼镜片上暗光流过。楼上偌大一圈回廊黑洞洞,倚阑干靠着两对模糊的人影,其中我捂着一杯糯米香茶时而冒丝白气。丝竹锣鼓堂皇奏起的是唐玄宗的《紫微八卦曲》,正欲觥筹交错不醉无归,又捉摸不住桂花稠酒在哪一代的长安。
那北京男孩打算着在丽江住到明年1月。离开丽江那晚买了本《行走丽江》,一张牛皮纸的手绘地图,可以折成12页的小册子,在“地点”,“人物”,“事件”“找感觉”的纲目下,古城的正野史,大小隐,时明时晦的趣味点,都被编制在61个词条里。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