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7。曹操一生假仁假意,临终还杀死华陀,是何道理?
魏王曹操,字孟德。本姓夏侯氏,为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所以冒姓曹。他的才智出众,在汉灵帝末年,何进、袁绍等人,要召董卓杀宦官时,极力反对,便已经表露无遗。董卓作乱时,他首倡义师。后来迎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一方面以伊尹、周公自居,说“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一方面又仿效王莽,以汉献帝炎傀儡,完全控制朝政。最后则师法周文王,自己不篡位,却由其子曹丕来实现。
可能是幼年的家教,使他重才不重德。他用这种原则来招揽人才,所以当时的奸雄杰迈人才,大多归魏。少数正人君子,如荀彧、荀攸和崔琰等,无不为其所害。他又用这种原则,来表现自己。因此“宁可我负人,不教人负我”,凡怀恨的对象,必设法加害。公然宣称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的才能,也要加以重用。把社会风气搞坏,还影响到后代子孙。自曹操以后,篡弑的行为层出不穷。他的许多做法,太欺负弱者,很不忠厚,绝对不是正真的人,所做得出来的。曹操晚年,由魏公而魏王,无非为曹丕篡汉打好基础。只是他万万料想不到,司马氏完全步他的后尘,走他的老路,很快就把曹家的政权吃掉了。如果早知如此,应该会有一些改变。
曹操是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他的问题是两项都要,既为善也为恶。由于为善,所以能够底定中原。由于为恶,以致不能一统天下。自作自受,因果分明。
孙权杀关羽,把他的首级装在盒子里,派专人送到洛阳,想嫁祸于曹操。这种伎俩,当然瞒不过曹操。以诸侯礼厚葬关羽,却每夜合眼便看见关羽的身影。如此日有恐惧,夜有所梦,使他的头痛老毛病,更为加剧。闻神医华陀现居金城,即差人星夜请华陀来诊。
华陀字元化,沛国谯郡人。医术高明,世所罕见。向曹操说明病情:“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袋中,风诞不能出。枉服汤药,不可治疗。”建议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诞,才能够除根。曹操大怒,认为华陀要杀他。华陀以关羽为例,曹操说臂痛可刮,脑袋怎么可以砍开?怀疑华陀与关羽交情深厚,要趁机报仇。于是呼左右拿下狱中,急令追拷。十多天之后,华陀死于狱中。曹操自华陀死后,病势愈重,又忧吴、蜀之事。夜间又多恶梦,自知不久人世。召集曹洪、陈群、贾翊、司马懿等人,同在队塌前,嘱以后事。那时的一番话,完全没有英雄气概,充满了儿女情长。交代设立七十二个疑冢,不要让人家知道他的葬处。可以想见他的心虚和不安。遗嘱完毕,曹操长叹一声,泪如雨下。不久气绝而亡,享寿六十六岁。
现代人可能很难想像,曹操为了让他的女儿当上皇后,竟然把十几年前伏皇后写给她父亲伏完的一封信,拿出当做借口。不但杀了伏皇后,而且把她的两个儿子,连带宗族一百多人,都加以杀害。东汉时代,十分重视忠孝节义。曹操这种穷凶恶极的行为,引起很多人的反感,甚至于痛恨。所以他的敌人,非常之多,简直防不胜防。使他临终都不得安心,怀着很大的恐惧而亡。
48。曹操临终,并没有堂皇的遗嘱,是什么用意?
按理说,曹操已经登上魏王的宝座。在他一方面想学伊尹和周公,一方面又具有王莽的倾向,这种矛盾的人生中,可以说心满意足。临终时应该发表一些冠冕堂皇的好听话,来完结一生的豪气壮志。然而,他并不是这样。命令近侍拿出平日所藏的名香,分赐给诸妾,嘱咐她们今后要勤习女工,多造丝履,拿出去卖钱,以便供应自己的生活。又命诸妾多居于铜雀台中,每日设祭,必令女伎奏乐上食。他还要大家,不能学他那些小愤怒、大过失,好好做人。完全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模样。是不是表示他深切的悔意,希望大家用心体会?
他也许以为,人生最重要的,应该是生活。而他的一生,不是杀人,便是害怕被杀。每天都在说那些无聊的话,办无聊的事。现在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是虚伪得太久了,不方便明白说出内心的真实话。这才借着分香卖履的琐碎小事,来畅发自己的悔恨之意。
现代人比曹操还要不幸,从小时候开始,不是读书,便要学习各种技艺。把生活的乐趣,全都剥夺了。长大以后,不是工作,便要娱乐,反而谈不上什么生活。工作和娱乐当然是生活的一部,也可以算是重要的部分。然而生活能力的培养、生活品德的陶治,以及生活习惯的端正,同样应该加以重视。曹操年幼时,由于家庭背景的关系,不能在品德修养和生活习惯上面,受到良好的教导,以致放荡不羁,控制不了自己的任性。我们有了这样的警戒,难道不应该改变现代的生活方式吗?
49。曹操的一生,好像是一种错误的选择,是不是?
用现代的话来说,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喜欢他的人,说他胸怀宽广、气度恢宏。不喜欢的人,骂他装模作样。暗中记恨。喜欢他的人,称赞他原则坚定、策略高明。不喜欢的人,则嘲笑为喜怒无常、自以为是。喜欢他的人,说他用人唯才、不拘微贱。不喜欢的人,指责他重才轻德、败坏风气。果然是见仁见智,各有一番道理。我们的看法,其实十分简明:喜欢曹操的人愈多,这个时期必定愈乱。换句话说:曹操的信徒愈多,人心愈阴险,社会愈动乱,而生活也愈辛苦。
曹操有机会杀掉刘备,却为了曾经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一句话,而不肯下手。阮■为他书写“与孙权书”,完全站在对等的立场,以百姓的幸福为前提,终于说动了孙权的心,做出称臣的表示。偏偏在曹吴联手,足以轻易收拾蜀国的最佳时刻,曹操突然死去。在此之前,倘若袁绍好好领导、诸葛亮投入曹操阵容、庞统的连环计被识破,曹操一生的命运,便不可能“纵横天下三十年,群雄皆灭,只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而含恨以终。
老天爷所以如此安排,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杀吕伯奢全家,还说什么“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笑话,令老天爷非常失望。这一句话,使得陈宫不寒而栗,赶快设法离开这种不义之人。是不是传扬开去,令诸葛孔明宁可在家过闲日子,也不肯投奔曹营,我们不得而知。至少关羽不为所动,张飞一听到名字就生气。赵云等人,俱皆不愿意与曹操共事,则是事实。一念之差,使曹操一生,增加了许多苦恼。
(二)公元二一○年,曹操旗帜鲜明地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公布了意义深远的“求贤令”。他惟恐世人不明白真正的含义,特别举例说像陈平那样被指为盗嫂受金的人才,也应该加以重用。他这种能力本位的观念,和“德本才末”的原则,恰恰相反。难怪曹营大将如云、谋士众多,却拿一个诸葛孔明没有办法。
(三)曹操称王以后,很难听得进不同的意见。猜忌骄横,不知道残害了多少优秀人才。杨训歌功颂德,令众人看不过去,平日甚受曹操器重的雀琰,加以劝阻。曹操竟然大发雷霆,将雀琰赐死。荀彧屡出奇谋,为曹操立下很多功劳。曹操想当国公时,荀彧略见意见,便为曹操弄死。华陀是济世的名医,也被曹操下狱至死。未得势时礼贤下士,一朝大权在握,就要残杀人才。这样的人,那一只看不见的手,自然会设法加以阻挠。
曹操年轻时,许子将已经断定他是“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告诉他老天爷给他两条路走,他听完大笑而去。居然不选择前者,却走向奸雄的路途。
若是曹操决心走上正道,以治国的能臣自居。时刻以国家社会为念,相信以他的才能,很快就获得大家的信任和推崇。说不定孔明、庞统、徐元直等人,都会同心协力地帮助他,用不着一生辛苦劳累,还落得不能心安理得地死去。当然,更重要的,减少多少次战争。使各种资源,得以好好运用。老百姓的日子,必然好过得多。《三国演义》不致如此精彩,才是人们的福气。
50。曹操一生,对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曹操是汉末的杰出人物,精力充沛,而且变化多端。年轻时就敢说敢做,无所顾忌。他很早就得到机会,充分展现勇于负责、不畏权贵、坚强毅力的治理长才。担任冀州牧时,看到当地的风俗,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便大力整顿,获得很好的效果。他的眼光和机智,更是当时的朝臣、地方官吏所不能及。所以很快就当上丞相,献帝还以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老天有眼,来了一位好帮手。那里知道曹操和董卓一样,喜欢专断弄权,擅作威福。献帝每次看到曹操,都觉得背上有刺,十分痛苦。伏皇后的父亲伏完,建议密宣国舅董承入宫,赐以衣带,内藏以血书写的密诏,辗转传到刘备手中。曹操正好请刘备喝酒,一句“在家做得好大事”,吓得刘备面如土色。煮酒论英雄时,刘备更是失惊掉落汤匙。事后赶紧设法脱身,以袁绍兄弟心存不轨为由,总督五万人马,逃离曹操。郭嘉劝曹操把刘备杀掉,至少也要追回来,就近看管。结果许褚办事不力,不了了之。
想不到赤壁之役,给了刘备占领荆州的大好机会。出兵汉中,又促使刘备入川,以致自领益州牧。曹操最不喜欢刘备坐大,偏偏阴错阳差,把刘备高抬到汉中王的位置。难怪他破口大骂织席小儿,并发誓灭之。
曹操最不应该为了自己女儿要当皇后,借故把伏皇后杀掉。这在当时社会,根本是大逆不道。所有正人君子,无不切齿痛恨。不得好死,应该是必然的结局。
曹操一生的经历,至少带给我们三大启示:
(1)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