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正受,什么叫正受?离开这五种受,苦乐忧喜舍统统没有,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就叫舍。凡夫的舍很短暂,所以它不能叫三昧;如果这个舍受永远保持,这就叫三昧,所以三昧就是禅定。
在我们净土宗我们常讲「念佛三昧」,我们念佛有没有得三昧?什么是念佛三昧?《弥陀经》上讲得最清楚:「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就叫念佛三昧。我们念佛人修什么?修一心不乱,用念佛这个方法。我们今天多半采取持名念佛的方法,希望得到什么效果?希望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定,就是这里讲的念佛三昧。心不颠倒是慧,决定不再留恋六道轮回,不再留恋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决心取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求愿往生,这是慧,这个心不颠倒。假如我们还贪恋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对於西方极乐世界半信半疑,这叫颠倒错乱。慧从哪里来的?慧从定来的,念佛是个方法、是个手段,目标是一心不乱;得一心不乱之后,自然就心不颠倒,这才决定往生。我们今天确实是搞错了,不知道自己功夫用在什么地方,不知道,错在此地。都是我们读经疏忽了,听经也太大意,没有能够依教修行,所以时间虽然长,功夫还是不得力,充其量只在佛门修一点有漏福报而已,你说这多可惜!这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的。
第四句是讲『各各修习助道法』,这是讲「修法」,法是方法,这是讲的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们要会用,巧妙的用这些法门帮助我们断烦恼,帮助我们得念佛三昧,帮助我们断疑生信。清凉大师注解讲「资粮助道」,我们净宗常讲的正助双修。什么是正修?「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正修。为什么还要助修?因为无始劫来的业障习气非常深重,必须要找一些方法帮助我们,断烦恼做不到,帮助我们把烦恼伏住。用什么方法?世尊教导我们,历代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世尊教导我们那是教导所有的佛弟子,世尊入灭之后,所有的佛弟子「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是总原则、总纲领。在正法时期这两句话可以做为正修,他修这个法门就能修因证果;像法、末法,这两句就变成助道。像法禅定成就,禅定要断烦恼不能不持戒,不能怕苦,样样都讲求享受、怕苦,怎么能成就?我们看看自古以来哪一个修行人不是吃尽苦头?现在人不能吃苦,怕苦,念佛堂里面夏天装冷气,冬天要装暖气,为什么?冬天怕冻著,夏天怕热著,你没有这个设备他不来了;我们也只好迁就,恒顺众生,总希望他多念几句佛,多种一点善根,能不能成就很难讲,种善根而已!
所以我们只提供修学环境,真正能不能成就全在个人自己。你能够发愤,你能够认真,能够真正放得下,关键就在这里。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这种人一定得念佛三昧,这种人功夫决定得力,他往生有把握。往生是哪个净土、是多少品位?我们不敢说也不必说,下下品往生成功了,只要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成功了,「当生成就的佛法」你取得了。所以那些正助法门我们要留意,但是在净宗大家知道我常常讲,正修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助修是什么?「三福、六和」,我们在《华严经》上讲的「十度、十愿」,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掌握住,净业三福、六和、十波罗蜜、十大愿王,这是助修,能伏烦恼,功夫用得得力能断烦恼。你能够伏住见思烦恼,凡圣同居土就得到;能够断见思烦恼,方便有余土你就得到。你不用这些方便门,你要想功夫得力,难!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都不行。
为什么不行?你那个菩提心不是真的,菩提心要是真的,前面这四种方便门你决定圆满,你决定具足。由此可知,念佛法门不是一天到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古大德说得很好,「一天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这就是说的什么?他只有正修他没有助修,他的烦恼伏不住,这一句阿弥陀佛念著念著还是起烦恼,起妄想分别执著,没有办法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念佛再加上三福、六和、十波罗蜜,那十大愿王就不说了,或者我们讲六度更简单,确实你能伏烦恼。如果说加上十大愿王,果然能够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不是在普通净土里头。为什么?十大愿王每一条都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与性德相应;他往生极乐世界相应的,就是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华严经》里头文殊、普贤给我们做示范,修行的方法不能不懂。
第五句『各各成就』,这个成就是讲的「修果」,你修因一定会证果。像我们修念佛法门,我们的果是西方极乐世界。看你自己修行的功夫,果有三等,凡圣同居土是果报,方便有余土也是果报,实报庄严土,我们修行的功夫有三等,成就也有不同。第六『各各欢喜』,这个欢喜是修行得益,你所得的利益法喜充满;实在讲,我们修行功夫得力了,就欢喜了。所以真正修行人你看他修行的功夫,从哪里看?从他的法喜上来看,真正功夫得力,那个欢喜是从心性里面流出来的。所以法喜是性德的流露,不是外面的刺激,与外头境界不相干。世间那些圣贤做学问的人也有,《论语》里面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悦」是法喜,不是外头境界,是你做学问确实有心得。这个心得我们常讲的二种,一种是得之於心,心觉悟了;一种得之於身,身法喜充满。但是有得於心当然就有得於身,它是一桩事情;如果是有得於身没有得於心,那是假的,那个不是真的。一定是有得於心,先开悟了,然后欢喜心现前。世间做学问的人有,佛法开悟之后得大欢喜,大彻大悟,别教讲登地,初地,初地是欢喜地。很明显的把修学的利益给你显示出来,离苦得乐,所以离苦得乐那个相,是欢喜地的境界。
『各各趣入』,趣入是「修转」,「各各趣入无量乘门」,这是讲修法;我们常说一个法门通了,一切法门都通了,这是转的意思。由此可知,我们在修学不能不明了,一门,不能同时搞很多门;同时搞很多门就不通,你的时间、你的精力分散,你怎么能成就?同时示现很多门,那是佛菩萨再来的,不是凡夫初学的。诸佛如来如果教导中下根的人,他一定为他示现一门深入。只有在什么时候示现大通家?有上上根的人,为他示现,那个行!什么叫上上根的人?大彻大悟的人,像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上大彻大悟了,教他去参学,参学就是无量法门统统学;四弘誓愿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那得烦恼断尽之后,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这个时候才广学法门。「各各趣入」,这是一个意思:「趣入法门」。
另外一种是「众生界」,这个时候就像我们现在所讲的民主自由开放,什么场合、众生场合你都可以去,不会再禁止。不像没有开悟之前,戒律里头这个地方不能去,那个地方不能去,有许多禁止的;悟了之后,这个门就开放了。为什么?你有定功,你有智慧,你不会被境界所转,各各趣入。「各各趣入」有这两层的意思。当你自己三昧没有得到,果德没有成就,不行,一定要守住规矩。你看看从前祖师大德们,以我们净土宗慧远大师做例子,往后历代的祖师大德,都能够守住这一个原则。聚集志同道合的同修,真正志同道合,我们找一个地方建一个道场,一生在一起。不是说来来去去的,那你会有什么成就?我们一生在一块,依众靠众,大家在一起互相勉励,互相警策,互助合作。远公在庐山建第一个念佛堂,东林念佛堂,净土宗的开始,志同道合的总共有一百二十三个人,以虎溪为界,不出这个界限。
所以我也是考量我们目前的状况,现在世界动乱,灾难频繁,我们要想帮助佛法,先要成就自己;要成就自己,祖宗的方法有道理,愈想愈有道理。我们要如何成就?也要像远公大师一样,下定决心,绝对要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为什么?分别执著不放下,你就不能跟人同住,你会有摩擦。你想想远公当年这个莲社,就是东林念佛堂一百二十三个人,如果每一个人不能放下分别执著,那不天天吵架了?一百多人不吵翻天了?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意见,他们那个时候只有一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那个时候都没有翻译出来。《无量寿经》是最早到中国的,初祖就是依《无量寿经》,净土宗是这样成立的。这一百多人都是发真诚的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同心、同愿、同德、同行,所以他自然能做到六和敬。
我们今天大家在一块,这个看到那个不顺眼,那个看到这个不满意,这不是道场了,这个不能修行。所以我们要多想想,短期的像办一个普通学院,新加坡这种培训班六个月就毕业了,这个忍一忍还可以,时间不长;真正办道的道场要尽形寿,尽形寿就是我尽一生,有生之年都要跟大众相处,这个难!这个不容易!你没有道心怎么行?你没有这个志愿怎么行?所以我就想到祖师们这些规矩、典型、模范,很值得我们考量,我们得多想想。希望我们想出一个妥善的方法,我们如何来利用这个道场,希望在这个道场大家都能够成就。要真心诚意,彼此一定要互相尊重,大家要把对方看作阿弥陀佛,那个尊敬心就生起来了;无论看哪个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化身,应作如是观。每一个人都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都是阿弥陀佛示现,都是来度我的;我对每一个人会尊敬,我对每一个人都会感恩,就不会生是非,就不会打妄想,也不会去看别人过失,一心一意专求净土。这个地方往生的人就多了,往生就是成佛,作佛的人就多了,这真正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