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站恢巍唬饨衅站恢巍!菏枪熟妒滥芪妗唬悴拍芄徽嬲龅饺囊嬷谏咽莱鍪兰渥钍馐ぁ⒆畲蟮睦妫际└谏⒐┭谏⒎钕赘谏>咛宓氖孪嗍鞘裁矗渴俏易约涸谏畹敝械谋硐郑诖κ麓私游锏敝械谋硐郑龅母罘鹌腥⒎ㄉ泶笫课薅薇稹�
我怎么样效法,怎么样做?《华严经》是标准。佛在这经上讲的字字句句我读了,对照我自己的心行,我对於九法界、情与无情,是不是像经上所说的?与经文相应这就对了。我跟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做的没有两样,就入华严境界。不知不觉,自自然然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这是大事。《法华经》上讲,「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就是这个大事。契入这个境界,我得度了,我要做出这个榜样来帮助别人,希望九界众生各个都得度。事实不要去问它,不要去想它。再告诉你,真的各个得度,这个话不是假的,根熟的众生现在得度;根没有成熟的众生来生得度;没有善根的人,给他种了善根,纵然到多生多劫之后,因缘成熟,他还是得度,岂不是普度一切众生吗?这种事情放在心上,坏了。心要清净,不能有痕迹,这叫「净治」,这叫利益众生。
我们自己心地清净,才是真正利益众生。我们心里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利益众生是非常有限。我们今天有力出力帮助人,我们有钱出钱帮助人,很小的利益。为什么?这是人天福报,不是真利益。真利益是帮助你断烦恼、开智慧,了生死、出三界,那是真利益。真利益是什么?「普净治」是真利益,「普」是普遍。一一妄想,一一分别,一一执著统统放下了,叫「普净治」。名我放下了,位我放下了,权我放下了,利不能放下,还是没有用,你净治不圆满。只要净治不圆满,往往一桩放不下,把你平常以为放下的又牵起来了,你变成样样都没有放下。《华严》讲得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意思是说,一门放下,门门放下;一门放不下,门门都没放下,我们能懂这句话的深义吗?所以不可以不谨慎,不可以不慎重,不能不认真努力,每天检点反省,这是真功夫。
明朝末年,明末清初,真正修行人,无论出家在家,很多人用「功过格」,用这个东西来反省,受利益的人多。出家人也用功过格,莲池大师做表率。莲池大师的功过格现在收在《全集》里,它不叫功过格,它的名称叫「自知录」,就是功过格,用这个方法对治很有效果。袁了凡先生能够把命运转过来,就靠功过格,他非常认真。每天反省,我这一天做了几桩好事,做了几桩恶事,老老实实记载。云谷禅师教他,善行好事这个功过格分上下两段,善的写在上面一段,恶的写在底下这一段,对照!我今天做的是善多还是恶多,这样自己才能够警惕。这个方法是笨拙,是著相,但是真收到了效果。要想做到一切不著相,这是功夫接近成熟的菩萨,不是凡人。
我们生在末法这个时代,无论是物质环境或者人事环境,比起明末清初那个时代,真正是天壤之别。那个时代的人都要用功过格,何况我们今天?这桩事情我过去也曾经提倡莲池大师的《自知录》,我在台北华藏图书馆印过,那个分量不多,薄薄的一个小册,可是几个人认真去做?印光大师为我们提出来的《太上感应篇》,功过格里面讲的善恶标准,说实在话不离《太上感应篇》。印光大师很慈悲,又加上《文昌帝君阴骘文》、《安士全书》的上半部,真正是苦口婆心教导我们。我们几个人能体会到大师的苦心?几个人能了解大师的慈悲济世?几个人认真在那里学习?
往年我在台湾,我们图书馆的出家同修,我再三的勉励大家,要把《太上感应篇》放在我们的晚课里面。晚课念一篇《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文字并不多,念一遍时间不长,念熟了之后,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提醒自己。早晚两堂功课我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要怎么作法。早课读诵的经文是提醒自己,我们的心、我们的愿跟佛一样不一样?所以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们自己编一个课诵本。这课诵本是我编的,我们读诵经文这一部分,特别选《无量寿经》第六品,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早晨念四十八愿,想一想我的心愿跟阿弥陀佛的心愿做个比较,他是什么心愿?我是什么心愿?我的心愿是搞六道生死轮回,甚至於是搞三恶道。於是我们自己要清楚要明白,把自己这个心愿放弃掉,要学习阿弥陀佛的心愿,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早课用意在此地。
晚课读诵的经文,我们没有念《弥陀经》,我们也没有念《大忏悔文》,我们选择的是《无量寿经》第三十二品到第三十七品。这一段经文讲什么?五戒十善,讲得很圆满,这是阿弥陀佛的行持,阿弥陀佛处事待人接物所表现的都在这里头。我们念这一段经文学阿弥陀佛的行持,晚课要检点,要反省,经上所说的善我们做了没有?所说的恶我断了没有?读诵这个经文,随文入观,拿这个经文来对照自己的心行,改恶为善,这样早晚课就有功德,真的有收获了。天天改过修善,天天转迷为悟,早课是转迷为悟,晚课是转恶为善,这叫真正在做早晚课。早晚课不是拿著经文念给佛菩萨听的,那有什么用处?佛菩萨要听这个吗?在佛菩萨面前念,我们诚心诚意求佛菩萨为我做证明,我发的是真心想转迷为悟、转恶为善,是这个意思。这样才能得到感应,才能得到佛菩萨威神的加持。我们问问,我们自己早晚课是不是这样做的?我们学佛到底是怎么个学法?我们修行是怎么个修法?如理如法的修学,果报是殊胜的。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讲「吉祥谐偶」,如果是不如法不如理,你这样修行你得的果报是不吉利,不谐偶就是不如意。佛说的话很含蓄,不吉祥、不如意那就是灾难现前。所以学佛一定要真干,决定不能自己骗自己。佛菩萨为我们做出种种示现,他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世间苦难众生,给我们最真实无比殊胜的利益。这个利益就是教导我们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有能力辨别;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对这个世间不会有贪恋。中国古人知道这个事情,讲的没有佛经讲得那么详细、讲得那么明白,中国古人也知道「人生曰寄,人死曰归」,你看看他对生死了解的多么详细!寄是旅行住旅馆,时间很短暂,人生就像到这边来观光旅游住旅馆;人死如归,归是回家。你们想一想,说这两句话的人,他对人生的真相有没有搞清楚?有没有搞明白?
佛家里面常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都是警惕我们的,我们要把这个事情认清楚。出来旅游,风光再好,不是自己家园,很短时间你就得离开,这是事实。所以这个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真看清楚了,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善人也好,恶人也好,我只用一个真诚、清净、慈悲心来对待,这是成就自己的功德。善缘,我没有丝毫贪恋,放得下;恶缘,没有丝毫的瞋恚,永远保持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觉。真诚清净平等觉在哪里发现?就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面对的时候,在这里面去看。你有没有真诚清净平等觉?一切时一切处,哪怕是一刹那那么短的时间,我这个心都没有离开,都没有失去,这就叫道心,你的心在道上。老子说「道者不可须臾离」,就是这个意思。心与道相合,我们的言行自然就随顺道德了,怎么会离开道德?
看到众生有过失,我们要会观机,自己先要得受用。他造的这些过失、造的这些罪业,他是佛菩萨示现给我看的,来提醒我叫我马上反省,「我有没有他这种罪业?」我将来如果有他造的这种罪业,我将来受他同样的果报,他是我的一面镜子,来提醒我,我得好处,他受苦了。他受苦是为我受的,为什么?我看到他受苦我觉悟了,他是我的恩人,这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求无上道的心态。转过头来,我们怜悯一切愚昧造业的众生,希望他不要造这个罪业,不要受这个苦报,我们也学佛菩萨主动去帮助他。这个时候要观机,看看他机缘成熟没成熟,什么叫成熟?对於道德好乐、欢喜,他成熟了。如果对道德、对佛法好像是欢喜,实际上排斥,表面上欢喜,内心里排斥,排斥是什么?不肯做。你赞叹他欢喜,你说他过失的时候,马上脸就变了。於是我们明白了,缘没有成熟,他是有缘,但是缘不成熟。缘不成熟怎么办?合掌恭敬。《六祖坛经》教导我们,「合掌令欢喜」,不要叫他讨厌,这是真正修道人的心态。能接受的,诚心诚意帮助他;不能接受的,合掌令欢喜。不要再说了,再说怎么样?再说结怨了,他心里怨恨你,变成冤家对头。将来如果出不了轮回的话,生生世世报复,那很苦,愈迷愈重,冤冤相报非常残酷。不结怨,教学亦复如是。
我往年在台中,我们同学不少,李老师的常随弟子大概有五十多个人。我们都是常随弟子,老师到哪里去,我们是跟他一起的,不离开老师的,每一堂课都不缺的,常随弟子。常随弟子当中,有根熟的,有不成熟的,老师观机,应机施教,他对待同学的态度都不一样。那个根熟的众生,有打有骂,在同学当中在一起,老师打人、骂人,根熟的。怎么样?挨打挨骂知道老师爱护我,老师教训我,感激老师,打不走的、骂不走的。如果老师有几句话责备,他的脸上表情就不太好看了,老师对这个学生永远恭敬他,即使他有错,老师一句话不提。李老师当年这种教学也是给我们看的,我们看了之后,心里有数,觉悟了。哪些人可以说,哪些人不可以说,说话要有分寸,一定要想到他能够接受的程度,不可以超越,超越就变成冤家对头,那我们就犯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