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参考《子罕第九》篇,本处是表达孔子对世人不重道德修养、不能从远处着眼约束自己行为的感慨,人总是因近失远,因利忘义,因色败德,不懂得选择。
『14』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孔子说:“藏文仲恐怕是个窃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有贤能,却不举荐、使用他。”
柳下惠是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谥。据说柳下惠有坐怀不乱的高贵品质。孔子为柳下惠鸣不平,反映出他任贤用能、反对压制人才的用人观。臧文仲因为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不举荐柳下惠,也是以小失大,因近失远。
『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严以律己,而又宽以待人的人,就能远离怨恨了。”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便是高贵的品德,要想与人相处和泰,自身的道德修养是首要的。以上几章都是讲德与利,远与近的取舍智慧。
收获始于耕作
『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就真不知道他们该怎么办了。”
遇到事情要多加考虑,倾听多方面的意见,即“远虑”。德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要落实于言行的,遇事又怎能不谨慎呢?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招错,满盘皆罗嗦”,事物之间彼此关联,互成因果,而人事不可逆转,又怎能不谨慎呢?
世人却颇有懵懵懂懂、不顾后果的,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的口号是“犯错,才是体验生活”,总觉得千错万错,都是年轻惹的祸,等年事稍长才纷纷悔之不迭。年轻时看起来是有很多机会,可实际上每件事情的发生都仅有一次选择机会而已,而你整个的人生就将因这一次选择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选好德是好德的结果,选好色是好色的结果,我们何不为长远多思考一下呢?勇者无惧是因为他通达因果,敢作敢当,好比统帅三军,谋定而后动,动之无悔才叫勇。那些遇事不过脑、浑浑噩噩而贸然妄作的人,叫蠢而已。
『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说:“成天猪朋狗友,说话无关道义,行事好耍小聪明,这种人真是难办啊!”
男人见面谈色,女人见面谈利。现在更堕落,男人见面也谈利,女人见面都谈色了。以前说美国人除了谈性,就是拿总统开涮。现在中国人酒桌上的段子,不也只关乎这两样吗?上初中的时候,我与一帮混混学生走得近了,也变得油腔滑调,喜欢在脐下三寸处开玩笑。可我心里很鄙视自己,有次躺在床上,忽然流泪痛哭,想自己为什么要堕落成这个样子?此后渐渐收心正意。刚毕业工作时,日日应酬公关,酒肉穿肠,欲图个好“钱”程。一日困了累了,想自己何必为那飘渺不实的将来,将当下的美好光阴浪费在虚假逢迎之中?于是毅然来到广州,开始了平实而丰富的人生。
社会是个大染缸,但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你的内心。想收获美好的人生,就需要在内心播下善良的种子,而不是成天耍小聪明、背信弃义。
『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说:“君子凡事以义为本,以礼来推行,用谦逊的话来表达,用诚信的态度去完成。这真是君子啊!”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名利是中性的,善人可利用它做更大的善,恶人可借名利造更大的恶。达道之人“中庸”处之,既不为名利不择手段,也不决然拒绝名利,而是正身正意,随顺因缘,不以穷通唯是,而以仁、德唯是。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能做到这几条,最少能担保不入邪道,其次是能得到周围人的尊敬。因为你正言正行,礼貌待人,树敌少而施恩重。谦虚、诚信使你远佞人、近贵人,便能在道德、学问、事业等方面步步高升。
『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一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实际上伯乐和千里马都是难得的人才。管仲遇鲍叔牙、韩信遇萧何成为千古佳话,我们见到鲍叔牙、萧何有什么用?伯乐和机遇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但提升自己的道德、能力是可以努力做到的。所以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事实上,内因始终主导外因,一旦自己具备了德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就一定会有伯乐来与你会合。
『20』子曰:“君子疾没(mò)世而名不称焉。”
孔子说:“君子痛心疾首的是死后不被人称道。”
正道而行,不唯名利,但是为国家社会鞠躬尽瘁的心愿要有。古人都注重死后的名节,立志高远,便能不拘于近物。以管仲之志,不可象庸夫庸妇那样自杀而失大义;以韩信之才,胯下之辱何可掩其征伐天下之英姿!所以要有所立,先需努力提高自己,舍小利而养大志。
克己复礼谓之恕
『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好义反求诸己,小人好利多求于人。”
“求己”是指内求道德、仁义。“求人”是向外贪求名利。君子也求功名立于当世,但取之有道,培德以为本。所以“求诸己”即是“克己”求仁。
『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自重而不与人争,合群而不拉帮结派。”
矜不是矜夸,而是矜持、自尊自重。君子有所持重的是德不是利,所以能够不争。群指乐群,不高高在上。君子德高望重,但又平易近人,对人一视同仁。
『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君子不会因某人话说得对就举荐他,也不会因某人品行差而不采纳他正确、有益的话。”
佛家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坛经》也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无意智。”就是叫我们凡事抛开主观成见,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唯上、不唯书、而以实事求是的心态考察人、事。这是君子处事之道,以清净平等之心为评判标准,与上章一样属于“复礼”的范围。
『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有一个字就能奉行终身的吗?”孔子说:“应该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强加给别人。”
子贡发问,其欠缺在恕,即“不能匿人之过”,孔子是要求他拓宽自己的心量,包容世间万事万物。《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当人们要用石头砸死一名妓女时,耶稣说:“如果你们当中谁是无罪的,就可以用石头砸向她。”结果,人们纷纷放下了石头。所以,“恕”的立足点不在于怎样对待他人的过错,而在于随时能反省自己的过错。由此进一步由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仁道的精神。“恕”即是礼,而礼正是修行仁道的纲目,可贯彻始终。
实事求是谓之忠
『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孔子说:“我对别人,诋毁、赞誉过谁呢?如果要赞誉他,就应该对他有所考核。这样实事求是的民风,就是夏商周三代得以直道而行的原因。”
民指普罗大众,在这里引申为民风、社会风气。
对人赞誉、批评,必须有所考核,否则闹出劳动模范、廉正先锋锒铛下狱的丑闻,会令百姓失去信心。轻易表扬、立榜样,容易使人生起弄虚作假、贪求名利之心。所以,选择“感动中国”的案例,能不谨慎小心地核查吗?再如社会上的匿名信,也需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看待,当中有些是真的告发佞人邪行的,也有些是政敌、宿怨写来诬告贤明的,鱼目混珠,不可不察。对赞和毁、提拔和惩罚持谨慎态度,依据考核而行事,能帮助建立实事求是的社会风气,从而使整个社会直道而行。
『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孔子说:“我修史的时候,还能象古时候的史官那样,对缺乏资料考据、存疑的地方空出来留待后人索解,就象在过去,家里有马难驯服的人,会借给他人骑乘一段时间加以驯服一样,现在就没有这种人了。”
顾炎武曾指出,周贞定王二年(公元前467年)至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凡一百三十三年间“史文阙轶,考古者为之茫昧。”(《日知录》卷十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孟子曾说“诸侯恶其害己,皆去其籍。”是说一些对诸侯不利的文献典籍被人为地毁掉了。当然,“史文阙轶”也可能还有别的原因。
“史之阕文”是孔子对上句“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精神的补充,孔子对资料不充分的地方不会象胡适老兄那样“大胆假设”,而是予以留白,留待以后发现新的资料再去补充和判断。
“有马者,借人乘之”是说过去的人,自己不能驯服马匹,能借给别人帮忙驯服。有人说是这句话是放错地方了,放在本章不通。也有人说“有马者,借人乘之”是孔子希望其他拥有历史资料的人,能够借给他参考,好查缺补遗。可就我个人的观点,“有马者,借人乘之”与“史之阙文”是并列关系,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