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陨系摹拔尬薄�
本章的内容意不在为政,而在指出心地清净无为的重要性,对前边的阐述作一个小结论:卫灵公问军事的事,孔子说自己没学过。在陈、蔡之间,孔子又面临绝粮之厄,是孔子不通达吗?不是。孔子所通达的“一以贯之”的道,不是世间的名利之学。道为清净体,是治国至德,而不是用以求私欲的小道,可世人理解它的太少了。
这一篇的写法与其他各篇有所不同,没有在开篇直接指出中心思想,而是以孔子的名利“不达”衬托仁道之“达”,从而层层解析而展开叙述的。
事人的学问
『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ò)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张问怎样才能行事通达。孔子说:“说话忠信,行事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都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算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时如同看到‘忠信、笃敬’立在面前,坐车时如同看到‘忠信、笃敬’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行事通达。”子张就把这句话写在衣服的腰间大带上。
蛮貊是古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贬称,蛮在南方,貊在北方。州里,在过去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州即二千五百家。州里是指近处,本乡本土。
子张将“忠信笃敬”写在衣服的腰间大带上,表明他学而谨行的性格。心性之学如果没有生活中的实行,容易流为“口头禅”,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唯我独尊”,是为魔道。
本章仍借一个“通”字转笔,进而叙述如何修身、如何通道、如何显用,层层演绎,步步为营,将我们往上一着:“究竟什么才算是真正的‘通’?”
『7』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就隐居起来韬光养晦。”
史鱼是卫国大夫,名䲡(qiū),字子鱼,他秉性耿直,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至死仍以尸谏。历史上象史鱼那样的直臣不乏其人。我们熟知颜真卿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笔如刀削,行楷运笔遒劲,世人有“颜筋柳骨”之说。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颜真卿字如其人,一生刚正不阿,是位顶天立地的“硬骨头”。他从小攻读儒典,出仕后官至殿中侍御史,因得罪宰相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时安禄山密谋造反,派人打探颜真卿的态度。真卿识破其阴谋,佯装不知,暗中派人奏报朝廷,并修守战备,招兵买马,以防不虞。“安史之乱”爆发后,颜真卿起兵20万,切断了安禄山后退之路。战争中,颜真卿家族有30多名亲人牺牲,包括他的哥哥颜杲(gǎo)卿和他的侄子。期间,颜真卿数度升职,但又因得罪宰相元载而屡次被贬。之后颜真卿再因直言上谏得罪新宰相卢杞。适有李希烈反叛,卢杞便怂恿唐肃宗派颜真卿前去劝降,朝中公卿闻言失色,真卿却毅然前往。颜真卿见到李希烈后,严正宣旨。李希烈软硬兼施,希望他投降或替自己开脱罪名,真卿俱不从,希烈遂派人将其吊死,时年77岁。颜真卿死后,三军恸哭,皇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颜真卿太平时不忘忧国,战乱中杀身成仁,集中体现了儒家名士的真风骨、真精神。
同样是“忠信笃敬”,本章却列举了两种具体做法:一是象史鱼那样,不管政治形势怎样,都保持忠直的个性。一是象蘧伯玉那样,政治形势好就出来做事,形势不好就韬光养晦。这两种似乎孔子都赞同,就看我们怎样选择了。
『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也有人将这句理解为“可与他交谈却没有交谈,会失去朋友。不能与他交谈却与他交谈了,是言语冒失”,“失人”的失为“失去”,可“失言”的失又解释为“冒失”,很不妥。我认为这是个对仗句式:“失人”意思是失之在人,“失言”意思是失之在言。
孔子说:“能劝谏他却没有劝谏他,过失在你的为人。不能劝谏却劝谏了,过失在你的言语。智者既不会为人有过失,也不会言语有过失。”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既为人正直,以正道规劝朋友的过错,又懂得说话劝谏的技巧,这就是高明的“事人”的智慧,是类似于蘧伯玉的灵活的与人相处的方式。
『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因贪生怕死而违背仁的,只有舍生忘死来成就仁的。”
象史鱼那样,修养到了,道心坚定,能杀身成仁、弃身命如弃履更是了不起。好比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有成千上万的人为国捐躯,其中包括八十几位将军,如张自忠等,都能杀身成仁,大大提高了国人必胜的信念。这是孔子赞赏那些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人。
『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如何成就仁。孔子说:“工匠要顺利完成工作,就必须先磨利工具。生活在一个国家,去侍奉那些贤能的大夫,结交那些仁德的朋友,才能成就仁。”
你做史鱼直也好,做蘧伯玉智也好,只是显用的不同,内在的关键却在你是否具备仁的修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成仁则要多与贤仁之人交往。现代社会可惨了,哪里去找圣贤之人做朋友?我的办法是读书,多读圣贤之书就好了。有人问我怎么也不和别人吃饭、唱K,不结交朋友?我说我每天和孔子、庄子、释加牟尼佛聊天,不知道有多快乐!
这一节已经切入主题,谈以友辅仁,成就自己的仁、德。
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lù),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颜渊问怎样建设国家。孔子说:“使用夏朝的历法,乘坐殷朝的车子,穿戴周朝的官帽,欣赏舜时的歌舞。禁止郑国的音乐,远离奸佞的小人。因为郑国的音乐淫糜,而奸佞的小人会祸国殃民。”
“殷之辂”是周天子所乘的车。殷代的车是木制成,比较朴实。放郑声,放是搁置起来,也可当“流放”解,即禁绝、抛弃的意思。夏历是以现在的阴历正月为一月,四季符合自然现象,即所谓“建寅孟春之月”;殷历以现在的阴历十二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丑季冬之月”;周历以现在的阴历十一月为岁首,即所谓“建子仲冬之月”。因夏历更符合农时,所以周朝时虽颁布了官方的周历,而民间仍沿用夏历。我们今天的农历(阴历)就是夏历的延续。研究《周易》的朋友都知道,对人影响最大的天体乃是太阳和月亮,所以夏历的春节、立春对人和农时是有实际意义的,意味着一个新周期的真正开始。
颜渊问治理国家,孔子却衣服帽子的一大堆,是不是跑题了?实际上孔子的回答内容相当丰富,而且针对性很强。夏历与农时、祭祀相关;殷辂与交通、军备相关;周冕与官制、律法相关;韶舞与礼乐、文化相关。拿现代的话讲,事关农业部、民政部、交通部、国防部、中组部、公安部、文化部。在孔子那里用简单四个名词来指代了,内容多么丰富!这样就行了吗?——还要防范不良的意思形态“郑声”,防范贪官污吏、野心家的“佞人”。
颜渊问为邦,孔子的回答侧重于用身边人事来借喻,一者因为颜渊能“闻一以知十”,答语无需繁复;二者因为颜渊是个无心从政的人,孔子意在以身边事强调个人品德修养方面的内容,以启发他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治国的道理与修身进德的道理原则是相通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只要懂得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治国、治德都能通达了。本章就是一系列选择题的答案:遵循精确的历法,选择朴素的生活,以高雅的礼乐来熏陶自己,又能远离小人和靡靡之音,便是在修养道德了。弘一法师(李叔同)说:“要亲君子,只有律己;要远小人,只有无辩。”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怎样的人,怎样的性格,便决定了你会与谁为伍。所以远小人、放郑声的根本,还是提升自己的修养。
『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长远考量,就必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两层含义。其一,不从长远考虑,为人处事没有方向和目标,就容易处处受制,进退失据。其二,若谋事不远,远事逼近时,就因没有事前做好规划而临事大乱阵脚,使进程困顿、忧虑重重。
对为人处事来讲,其着眼点在德,就有了长久的动力和目标,若执于蝇头小利,日后难免近忧逼扰,处处受限。一个看重捡垃圾每天能赚十块钱而放弃读书的人,他一辈子也就只有捡垃圾的作为了。所以提升道德学问是远,追求物欲是近,如远德不修,则近利难成。这是本章深一层的含义。
『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参考《子罕第九》篇,本处是表达孔子对世人不重道德修养、不能从远处着眼约束自己行为的感慨,人总是因近失远,因利忘义,因色败德,不懂得选择。
『14』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