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藏的论语-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就更显示了“仁智一体”的观点,仁而爱人是好的,但也要有智慧,观察朋友的根性能不能劝导,如果他是个顽劣之徒,不听就算了。“不可而止”就是复礼、恕道,是在与朋友相处时的运用原则。

  『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君子以学问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以文会友是“礼”。交友之道,在于帮助他人也成就仁德、成人之美。复礼的实行是修仁,交朋友“忠告而善道之”便是修仁的过程。同时,通过与朋友相处,自己见贤思齐,见过思改,能提升自己的道德品德,所以说以友可以辅仁。

  这一节讲仁用的基本原则,侧重在“复礼”的一面。 
 
  
  
 
 《颜渊第十二》全篇回顾
 
 
      
   
  第1…2章,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的修仁方法,并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纲目。仲弓问仁时,孔子进行了相同含义、不同表述的回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第3…5章,讲克己之不易。通过司马牛的问题,指出克己如训“牛”,并不易为,要做到问心无愧、克服自己的诸多毛病和缺点,是要在行动中落实的,不是嘴里说说,心里想想那么简单的。

  第6…8章,讲复礼之不易。复礼先需“明”礼,然后更需要很大勇气和魄力去落实。棘子成对“文”的轻视则表明一般人普遍存在忽视实行的毛病。复礼必须要心行如一才算合格。

  第9…11章,讲天下归仁的基础在于克己复礼。以哀公关于税务的问题、子张关于如何崇德辨惑的问题,以及国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礼治国的问题,来讲待人以仁,天下归仁首先是自己做到克己复礼。

  第12…16章,讲礼对成人、成仁的作用。若能克己复礼,修习仁道,就能在待人处事接物中落实仁的精神。如子路的不宿诺;如孔子的使天下无讼的心愿;既知仁,才能行仁,为政而居无倦,行之以忠;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才能不离经叛道;知礼守礼,与人相处时就能成人之美。这都是克己复礼对成仁的重要作用。

  第17…20章,讲仁在为人、为政方面的运用原则,侧重在“克己”的方面。克己之邪,率民以正,则民风正派;克己之贪,则民风不盗;克己之杀,则国民和谐。主张以仁为政的人,质直而好义,所以能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处处都行得通。本节内容都讲以“克己”为方便手段教化民众,以达“天下归仁”的内容。

  第21…24章,讲仁外用的原则和方法,侧重在“复礼”的方面。孔子提出先耕耘,后问收获;攻其恶,无攻人之恶;“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忠告而善道之,不听则止都”表现出智慧、仁爱结合的运用原则。与朋友相处,见贤思齐,见过思改,则可辅仁,讲的都是以“复礼”为慈航,广度群迷而使“天下归仁”的内容。

  本篇核心是讲克己复礼在修仁、用仁时的重要作用,可视为对《里仁第四》篇的补充。本篇以颜渊为题,非常贴合他好学、三月不违仁的高贵品德。但是颜渊一生追求自我品德的圆满,出仕之心不强,所以本篇格外强调仁(克己复礼)外用的一面,补充颜渊性格上不足的方面。

  在《论语》第一到第十篇的篇名,出现了公冶长、雍、泰伯三个名字,各取其正面的品德和含义,代表察人、中庸、至德。而在第十一到二十篇,除了“尧”的名字是《论语》的结论篇外,其他篇名的人名,例如颜渊、子路、宪、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等人,皆以其性格的优劣,点出该篇主题应特别注意的地方。 
 
  
  
 
 子路第十三为政“三通”
 
 
      
   
  『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凡事带个好头,教导百姓勤劳努力。”子路问还有没有要注意的。孔子说:“不要心生懈怠。”

  子路曾被孔子认为可作三军统帅,以及管理赋税方面的事务。所以子路问政,应该不是国君一类的为政原则,而是国防部长兼财政部长性质的臣子的为政之道。

  “先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身先士卒”,凡事冲锋在前给别人做榜样。另一方面,是在品行、道德上成为模范。所以“先之”用“带个好头、做个好榜样”来解释最为恰当,这是从为政者的角度来要求的。

  “劳之”指使百姓勤劳努力,是从百姓的角度来要求的。孔子对所有问题的作答,皆注重“攻乎异端”、“叩其两端而竭焉”。体勤则心正,人的恶习多由骄逸懒散而起,所以孔子教子路注重培养百姓的勤劳之风。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农民脱离土地、工人失去工作便可能是动乱的开始。

  综上可知,孔子为政的概念强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权利、义务的配合。百姓与官员在任何时代都是既矛盾又相互需要的统一体。从百姓的角度看,他们希望官员尽职尽责、服务百姓,孔子就以“先之”来要求。从官员的角度看,他们希望百姓安居乐业,思想淳朴,所以孔子以“劳之”来要求。相反,当官不作公仆,却作威作福,而百姓又好刁蛮闹事,爱作乱造反,社会就不可能太平。

  另外,子路风风火火的性格,估计没什么耐性,所以孔子又补充回答了“无倦”,指出凡事不能急噪,要善于打长久战。政治行为中充斥了各种悖论,都在考量为政者的技巧和耐心。好比城管和街边档主:城管加强管理,街边档主也许几个月的生活收入就没了;城管不加强管理,他们便占道抢道,影响交通和市民生活。为政者便是要从这两难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既不要马上断了街边档主的生计,又要通过城管的执法,让他们尽早开铺做生意。

  先之、劳之、无倦,是孔子提出的为政应注意的三个方面。 
 
  
  
 带个好头
 
 
      
   
  『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先定岗定责,使人各司其责,宽赦他们的小过错,选拔优秀的人才。”仲弓又问:“怎样知道他们是优秀的人才而选拔他们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优秀人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

  有司指职位。先有司指先令人各司其责。

  仲弓是孔子认为有领袖之才的人物,因此孔子没有教他事事冲锋在前,而是让他先明确岗位职责,对一般“公务员”的小错误要能宽容,然后注意提拔贤才。

  做事不是做对就是做错,没有谁是不犯错误的。为政还有个经验积累的问题,犯错是学习的必然过程。领导者对属下的一些小错误可以指出来,只要他们能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了,旨在吃一堑长一智。若是过分计较,会给下属造成很大的压力,做事畏首畏尾。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事事都按程序办,会增加很大的机会成本和管理成本,而一些踩红线的灵活作法,到底算不算犯错?如企业开新闻发布会,给记者的“车马费”就涉及现金无发票报销的问题。所谓的操作灵活性,有时是一个成败几率、利弊取舍的抉择,领导者只要掌握一个度,尽量趋利避害就好了。

  所以“先之”是注意榜样的作用,但具体在哪些方面作榜样是各不相同的。本章提出“先有司”的观点,令人人尽职尽责,然后提拔贤才,带动风气。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说:“如果卫国国君要您去执政,您会首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先正名份。”子路说:“有这样重要吗?老师真迂腐啊!名能怎么正?”孔子说:“仲由,你太粗野了。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保留意见。名份不正,政策下达就不顺畅,政策下达不顺畅,就难以落实执行。不能落实执行,礼乐就不能建立。礼乐不能建立,刑罚就不能中肯。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正当的名份,才能对外传达政令,这样的政令才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这又是一段饶有趣味的谈话,我个人感觉《论语》的记录非常忠实,为我们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性格提供了不少素材。子路心直口快,嘲笑孔子以“正名为先”的思路过于迂腐,而孔子则便批评子路说话粗野。想此二人对话时的神情举止,定比话剧还要精彩。

  以子路的性格,在掌权之后,必定是急急下令整改一番,哪会有什么心思正名份。而孔子的一席话则表明“正名”的确是为政最紧要的事情之一,尤其是孔子作为卫国的“空降兵”,要资历没资历,要人脉没人脉,政令如何有效执行?全靠“大老板”的授权,给予足够的行政权威才行。例如刘邦对韩信筑台拜将,赐予他生杀自由的“尚方宝剑”,韩信才能令行禁止,自如地统帅三军。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现今的富贵者们,都有多少罪恶隐藏在水面之下啊?所以法律并不是万能的,需借助道德力量辅正人的心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