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方士的历史-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揉腹。双手搓热,由上下按摩腹部,也可以从左向右,从右向左旋转,有利于消化,减少肠胃疾病,使大小便畅通。
  捶背。由上而下捶打脊椎两侧,可以减速少腰疾,特别是用手背轻拍命门,可以健肾。
  兜阴。男子以手掌按摩阴囊,可加强性功能。
  提肛。轻轻收腹提肛,可以帮助消化,治疗痔疮,还可以使精气顺利通过尾闾关沿督脉上行,强身健体。古代养生家很推崇此法。
  擦涌泉。以手掌擦脚心涌泉穴,可以驱风去湿,交通心肾,安神健脑。
  这套方法简单实用,只要坚持锻炼,必有效果。这比求签算命以驱病,要科学得多。


十三 外丹内丹(1)

 


 

  (一)外丹
  炼丹术是传统文化的方术之一。它分为外丹和内丹。外丹是在炉鼎中炼矿物,制金丹、服之以求长生。内丹是以人体为炉鼎,炼精、气、神,以求长生。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人能不死,能成仙。



  之所以称为丹,是因为炼外丹的基本原料是丹砂,炼出的是丹药。人们就称之为金丹术、仙丹术。金丹的“金”,意为珍贵和金银。
  战国时,齐人好怪迂,秦人信神仙,楚越多巫鬼。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还有方士教燕王不死之道。燕王派人去学,学未成而方士已死。燕王大怒,诛杀了去学的人,认为这个人应该早点去学。殊不知,教人不死的方士自己都难免一死,天下又哪有不死之道?可见当时的昏君对神仙迷信有多深!
  齐威王、齐宣王、秦始皇、汉武帝都曾耗尽国力派人到海外去寻仙药。民间盛传海有方丈、瀛州、蓬莱三神山,山上有神仙和仙药。秦始皇派燕人卢生寻访仙人羡门、高誓,又派徐福等入海求不死之药,都是“泥牛入海无消息”。然而,其风却愈演愈烈,西汉桓宽在《盐铁论》说:“当此之时,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士,于是趣咸阳者以千数,言仙人食金饮珠,然后寿与天地相保。”《汉书·郊祀志》记载:“汉兴,新垣平,齐人少翁、公孙卿,栾大等,皆以仙人、黄冶、祭祠、事鬼、使物,入海、求神、采药贵幸,赏赐累千金。”
  这样盛行的神仙观念,为炼丹术提供了思想基础。找不到仙药,就另辟蹊径,自己炼丹。后来的术师常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葛洪在《抱朴子·仙药》也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也。”又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次则五玉,次则云母,次则明珠,次则雄黄,次则太乙禹余粮,次则石中黄子。”
  炼丹(外丹)术孕育于先秦,发生于秦汉,成熟和传播于魏晋南北朝,泛滥于唐,衰微于宋以后。
  古代,炼丹者多是方士、道士、真人,称为丹灶家、炼师、丹侣。《唐六典》卷四:“其(道士)德高思清者,谓之炼师。”
  炼丹家很推崇传说中的制陶仙人宁封子。晋朝干宝在《搜神记》卷一记载“宁封子,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异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人,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之宁北山中,故谓宁封子。”此外,《史记》和《列仙传》都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
  炼丹家又将丹术托名于务成子。《吕氏春秋》记载务成子是尧师。传闻他在唐尧时降于姑射山,传授玄德经,又以巴沙汞、硫黄水制成丹药。《抱朴子·丹法》还专门记载了务成子丹法,服之可不死。
  炼丹家还推崇安期生。我们知道。炼丹家别称丹鼎派。丹鼎派的前身是饵药派。饵药派是神仙家三派之一,另两派是房中派和行气派。饵药派的代表人物是安期生。传闻中的安期生是琅琊阜乡(今山东诸城)人,在东海一带卖药,他吃天然草木果实,“食枣大如瓜”。秦始皇仰慕他,请他进宫,赏赐金帛数万,但安期生散财于乡人,仙游到蓬莱山去了,秦始皇就在阜乡亭为安期生立祠纪念。《汉书·蒯通传》记载,蒯通与安期生为友,两人向项羽进策,未被采纳,远遁。郭璞在《游仙诗》说“发期炼五石”。《抱朴子》说安期生靠修炼和服食金浆玉液而长生,活了一千多年。
  此外,炼丹家还推崇老子、彭祖,高远其所从来。
  炼丹术这所以衰亡,其原因在于:
  它没有向科学发展,也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也不是为社会经济服务。它堕落成为统治者谋求长生迷信数术,谋财害命,危害社会,人们逐渐看穿了这是一个骗局。
  它的难度很大,要有幽秘的地点、漫长的时间、复杂的工艺、稀罕的原料、繁杂的器皿,人民大众不可能参与,也不愿参与。吃不饱的劳动群众怎么会想到去成仙?凡是缺乏群众基础的事情,都很难持久。
  (二)气功与内丹
  1。儒家气功
  儒家气功的特点以人与社会为核心,以礼制心,注重内心修养和社会实践。
  儒家气功的基本方法是由祖师爷孔子归纳出来的。《庄子·人世间》记载孔子解释“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庄子·大宗师》又记载孔子解释“坐忘”:“堕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四书”之一的《大学》论“静”云:“知之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宋代大儒对气功给予充分肯定,并付诸实践,并有所论述:
  欧阳修在《删正黄庭经》指出:“其术虽本于贪生,及其至也,尚或可以全形而却疾。”
  陆游有诗描绘静坐:心如潭水静无风,一坐数千息。
  苏轼自有一套养生理论,他在《上张安道养生诀论》介绍了他常用的气功方法:“每夜于子午后,披衣起,面东南盘足,叩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内视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次想心为炎火,光明洞澈,下入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即徐出气,出人均调,即以舌接唇齿内外。漱炼精津液,未得咽。复前法闭息,内视,纳气丹田,调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送人丹田。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经入丹田。又依前法为之,凡久闭息,三咽津而止。然后以左右手,热摩两脚心及脐下腰脊间,皆令热彻,次以两手摩熨眼、面、耳、项、背、皆令极热。仍按鼻梁左右五七下,梳头百余梳,而卧,熟寝至明。”


十三 外丹内丹(2)

 


 

  不仅文学家,还有哲学家也偏好气功。
  周敦颐是理学开创者,修行方面主静。他在《通书·圣学》指出“静处则明,明则通”。
  朱熹认为入静要配合行气。他在《调息箴》谈其体会:“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


处,容与猗猗。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翁,如百虫蛰。氤氲开合,其妙无穷。”这段文表述了朱熹在练功时的幻觉和享受。
  2。佛教气功
  气功的产生是多元的,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类似气功的炼养术产生。印度的瑜珈功就是一种气功。
  瑜珈源于婆罗门教,它以调心、调身、调息为手段、实现自我控制。瑜珈方法一是禅,一是慧,分别修命和修性。
  东汉末年,佛教东渐,带来了瑜珈,与中华气功融合,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家气功。
  佛教与道教是对立而融合的一对兄弟。佛教对道教的炼养术持否定态度,认为内丹是胶固识神、不得解脱的外道。
  佛教自有一套练功方法,核心是禅。禅修分为坐禅和参禅。
  坐禅又称为如来禅,这是北派。隋代天台宗创止观理论,主张无思维,静坐,修心(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修身(锻炼体魄)。坐禅重视实践。
  参禅又称祖师禅,唐代禅宗推达摩为初祖。传闻达摩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泛海来华,面壁练功。这是南派。南派以神秀为北宗之首,惠能为南宗之首。惠能在《坛经》主张“明心见性”,重在“顿悟”,理义修心。参禅重视理论。
  佛教气功在晋唐间鼎盛,五代后日衰。
  3。医家气功
  自古以来,气功就是中医的治病方法。医家气功不像儒家那样宣传“用世”,也不像道家那宣传“去欲”,而主张以自身为核心,以生命运动为宗旨,保持健康的体魄。
  《黄帝内经》是先秦的一部养生医籍,其书有不少关于气功的论述,开卷便云“恬淡虚无”、“积精全身”。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却谷食气》记载“为首重、足轻、体珍、则口句吹之,视利止”。体轸即体痛,口句即嘘,这段文字说明气功防病。
  晋至唐有三大医家,葛洪、陶弘景、孙思邈都是气功理论家。
  葛洪由儒入道,兼通医学。他在《抱朴子》主张练气功:“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赖气以生者也。养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病恶,养生之尽理者,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营卫。”
  陶弘景在茅山炼养,熔炼丹、服气、导引、医学于一炉,形成茅山派,为后世丹道派所宗。陶弘景编有《导引养生图》,分为三十六种气功姿势。又编《养生延命录》,提出“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的长息法。陶弘景还主张用气功六字诀治疗体内疾病。他在《养生延命录》写道:“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疼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
  隋大业中,太医令巢元方著《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