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彼得大帝传略 作者:帕普连科-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停泊在码头仓库附近的平底货船,满载着杰米多夫工厂生产的生铁。

  一开始,生铁只供给国家使用并在国内出售。但随着工厂数目的增多,出现了多余产品,国家和杰米多夫就将它们销往国外,而十七世纪末俄国要由瑞典进口优质铁,因为图拉附近老式炼铁炉生产的生铁质量很差,用它只能生产很脆的铁器。二十五年间,生铁的产量增加了四倍多,1725年已达到八十万普特。出现了两个新兴的冶金工业区。其中的乌拉尔区以其优质锻铁在欧洲市场上声誉卓著。另外一个是奥洛涅茨区。

  炼铜工业也组织得很好。这种金属主要在造币厂用于铸造铜币,还用于铸钟。十七世纪末,铜的产量还是微不足道的,国家需求要靠进口满足。二十五年以后,俄国就不再进口这种金属了。

  海上列强的船只,除了生铁以外,还装载着俄国纺织品——麻布和帆布。欧洲很久以来就使用俄国农村织工生产的麻布。现在,除了农村产的粗糙麻布之外,已开始外销麻制的台布、餐巾、床单,以及制船帆用的帆布。

  在所有的经济部门中,彼得最看重的是工业。这首先是因为工业能保障经济独立,能保证积极的贸易平衡,即出超。前已指出,彼得慷慨地给予厂商以各种优惠待遇和特权。政府最高的保护政策是关税税率。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的数额,直接取决于本国企业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程度:俄国工厂生产的某种商品越多,由国外进口这种商品时征收的关税就越高。当时对进口的铁、丝织品、烟斗和缝衣针征收的最高关税,是商品价格的四分之三。对麻布和丝绒征收的关税为价格的一半。征收百分之二十和百分之十的最低关税的,是那些俄国还不能生产的商品。对俄国的出口商品,大部征收较低的关税。

  俄国商人如果用自己的船只运进或运出商品,关税额减半。

  采用新税率的好处很快就显示出来了。1726年,也就是彼得逝世一年之后,商品输出额较输入额多了一倍。

  在帝国首都开办了俄国第一批科学教育机关,还创办了全国第一所高等专门学校——海军学院。在彼得堡还建立了科学院,它也是彼得心血的结晶。

  创建科学院的想法,彼得考虑了很久。和现在一样,“科学院”这个词有两个意义:一是高等院校的意思,一个指的是科学研究机关。一些俄国和外国的设计家,在给沙皇上条陈时,多次建议在俄国建立科学院。其中之一就有费多尔·萨尔蒂科夫。他早在1714年就建议在每省都成立一所科学院。他认为,科学院应当成为从八岁到二十三岁的贵族子弟和商人子弟的学校。萨尔蒂科夫曾打算为这所科学院招收一万八千名学生。在阅读这类条陈时,彼得照例在他感兴趣的那些建议旁划一个小十字。在建立科学院的那条建议旁沙皇划了个小十字,这说明他认为这个建议值得考虑。

  1718年 6月,彼得在另一位设计家的条陈上写道:“应当建立科学院。现应从国人中物色学识渊博并有志于此道者。还应着手翻译法学以及与此有关之各类书籍。此事本年内应即着手进行。”但是彼得未能如愿以偿。建立科学院工作所以延宕下来,一是由于圣上国务繁冗,另是由于招聘外国学者不易。彼得坚持,应聘到彼得堡科学院时,不应是一般学者,而应是欧洲科学家当中的泰斗,但这些人多不愿冒险万里跋涉来北国。

  1724年 1月22日,举行了一次在科学院历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枢密院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彼得和最主要的大臣们:海军上将阿普拉克辛、总理大臣戈洛夫金、缅希科夫公爵、总监察官亚古任斯基等人。经过四小时的讨论,通过了两项重要决议。关于其中的一项决议记载如下:“科学院可暂时占用莎菲罗夫宫”,即被贬黜的莎菲罗夫的府邸,它座落在涅瓦河畔,现在的皇宫广场和夏宫花园之间。在这次会议上,彼得批准了根据他本人的意思制订的建立科学院的计划,同时对计划作了修改和补充。计划写道:“不得照搬其他国家的现成模式。”这就表明彼得认为西欧各国建立类似机构的作法是不足借鉴的。彼得堡科学院不同子亚欧各国的经验是,它不是独立活动,而是将并无从属关系的三个机构合并成为一个。这三所机构就是:大学——这指的是向青年传授法学、医学和哲学知识的“学人荟萃之所”;中学——为培养学生学习大学课程作准备之所;科学院本身——即“学者专家荟萃之所”。

  彼得拨出在当时来说相当大的一笔款项——每年约二万五千卢布供科学院使用。他答应院士们“薪水从丰”。

  在1724年和翌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同外国学者就他们应聘来彼得堡科学院工作问题,进行了磋商。科学院正式开始工作是在彼得逝世之后——1725年 8月,举行了第一次院士代表会议。

  1718年末,首都社交界上层人士听说又要搞起一件新鲜事儿——大舞会。彼得亲自为大舞会拟订了组织章程和来宾在舞会上的行为守则,规定了轮流举办的次序表。沙皇解释说,“大舞会”这是一个法文词,意思是,以娱乐、讨论或友好交谈为目的的聚会。

  应邀出席大舞会的是经过挑选的社交界人士、高级军官、达官显宦、官吏、造船技师、知名商人和学者,他们应偕同妻室儿女一同前往参加。舞会于午后四、五点钟开始,持续到晚十点。东道主——舞会的组织者,无须迎送客人。他们应为客人准备会场,提供糖果、烟草和烟斗,提供饮料以及奕棋的桌子。另外彼得酷好象棋,而且是位高手。

  按沙皇的设想,大舞会上应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他要使这种舞会对上流社会能起寓教于娱乐的积极作用。

  在彼得时代最初举行的几次舞会上,客人们提心吊胆,唯恐因什么细故而触犯天威。

  沙皇本人也经常参加大舞会,有时他还亲自在夏宫御花园里或城郊的离宫举行招待会。圣上热心地给宫廷人员讲授各种礼节,就象教授军官们军事刑法典一样。他还起草了一份行为准则,勒令应邀前往离宫的人务必遵守。

  此外,贵族子弟在学校里也在演习上流社会的举止风度。在首都居民中广泛流行一本书,书名是:《青春宝鉴》或《处世指南》。彼得生前此书曾印行三次。

  《青春宝鉴》谈的是青年人在居家、外出、在公共场所和工作时的行为准则。它教导青年要谦虚,勤劳、顺从、恭敬、明理。“赡养父母为极大光荣”,“不许打断父母的话,更不许顶嘴”。如果父亲呼唤儿子,儿子应彬彬有礼地口答:“爸爸,您吩咐吧!”或“您想让我做什么,就吩咐吧!爸爸!”象下面这样回答父母的呼唤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什么,怎么,什么事,你说什么,你想干什么”。对父母的尊敬态度可以概括如下:“在家凡事不得自作主张,应唯父母之命是从。”

  这本书还告诫离家远游的青年也要循规蹈矩,对长辈应待之以礼,等等。

  有趣的是那些有关在公共场所和进食时的举止准则。“行路时不得低头看地,斜眼视人,应挺胸阔步直行。”还有:“两手不应在食具上久搁,喝汤时双足静置,擦嘴应用餐巾,不得用手,食未下咽之前不得喝汤。不得以嘴舔指,不得啃骨,食骨应使用小刀剔。切忌用餐刀剔牙,应用牙签,剔牙时应以一手遮口。切面包时,不可将面包贴胸。只允食用各自面前所摆之食物,余者不得擅自取食。”

  《青春宝鉴》的结尾部分是对少女的训导。如果说男子应当具备三种美德(谦虚、和蔼、恭敬),那么,少女就应具备二十来种美德:敬畏上帝、温顺、勤快、仁慈、腼腆、节俭、谨慎、贞洁、忠实、沉静、整洁等等。腼腆是道德高尚和行为端庄的象征,因而受到赞赏。

  在彼得颁布行为规范之后,又经过几十年的工夫,上流社会才学会了合乎礼仪的举止谈吐。










彼得大帝传略第十五章 弥留之际






第十五章 弥留之际

  彼得一世觉得自己浑身软弱无力。他性情变得孤僻起来,而且动不动就发火,以往那炯炯有神的双眼现在已黯然无光,从前的飒爽英姿也见不到了。彼得常常一连几个小时枯坐在那里,也许他在考虑,以自己“生命”换来的基业究竟托付给谁好?

  早在1722年,彼得就颁布了王法继承诏。这项法令废除了一项长子为天然王位继承人的惯例。宣布要根据“在位君主”的旨意,指定王位继承人,同时,彼得还补充:在指定王位继承人后,君主如发现王储有负众望,可收回成命。沙皇责令所有高级官吏宣誓无条件执行这一法令。

  彼得可以亲自给自己指定继承人。但选择的余地很小。对自己的孙子——太子阿列克谢九岁的儿子,沙皇怀有矛盾的感情:有时彼得对他很疼爱,发现他具有超群的禀赋;有时又担心孙子不是跟爷爷的样,而是步乃父的后尘。

  对两个女儿——安娜和伊丽莎自,彼得总是一视同仁,把她们当成掌上明珠。但在他的眼里,她们充其量不过是女孩儿家,而不是哪种必须具有丰富经验和坚强意志的基业继承人。再说长女安娜已成为霍斯丁公爵的未婚妻,而小女儿伊丽莎白还不满十五岁。

  很可能的是,沙皇已选中了叶卡捷琳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彼得为什么宣布夫人为皇后并为她筹备豪华的加冕礼。彼得未必发现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他这样称呼她)具有治国的才略,但她,正象彼得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大长处,能把彼得的左右也当成她本人的亲信,她很可能依靠这批人,驾驶国家这只航船,沿着既定航线前进。

  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作为皇后,享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