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小说整体来看;灾难一词远不止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废墟大概是指这个时代中被抽象化了的精神。
所谓新的栖息地和希望落实在如下这类形象上:已遭毁坏的森林中间的一小块开阔地;一个男子用自己的一双手小心翼翼地在修补破败的雏鸡窝;等等。
那一点儿微小的希望同巨大无比的否定———那是指现代生活本身———之间是无可比较的;这一点在小说中虽有表现;但是;在我看来;这一点并未成为哀思的目标。在我们不得不接受小说形象化地表现出来的这一观点;并且考虑到已过去的这二十五年间劳伦斯那一点预言性的希望实现的真实情况;我们真的会掉下眼泪———如果我们不能体会小说给予我们的一点积极教训;即促使生命的小火光不熄灭的那股生存的力量严格地说是永远不会被征服的。
抑或是我们终于走到了否定的深渊中而见不到希望的火光了?《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的最后一个方面的优点是其结构上脉络清晰;含义深刻。这种构思最有力、最有效地在空间方面;也就是在环境方面表现出来。
小说最持久的寓意都同三个场景的安排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庄园、工业小镇、树林;这三者在充满烟雾的空气之中相互连在一起;同匹兹堡或新泽西州北部地区相比好不了多少;也差不了多少。
劳伦斯大部分小说都是环绕一个中心对比来构筑框架的:在《虹》中这种对比发生在现实事物和它们可能被改造后的情况;在《羽蛇》中;对比表现在欧化了的墨西哥和土著墨西哥之间;《迷途的少女》中的对比在于人的身份“高”与“低”之间;或者从地域上来看;对比在于沃德霍斯与南部意大利之间。所有这些对比从一个角度来看所要说明的是同一个问题;即表达了两种认识方法沦之间的对立。
在《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同样的对比表现在相互关联的不同场景之间;它们存在于同一时间、同一地区;这种对比不涉及远处异地;也不涉及未来世界中的某块乐上。小说将其戏剧性冲突集中表现在方圆不过数英里的地域之中。劳伦斯运用他的高超的描写能力所表现的是从半农业、半工业状态向完全工业化过渡阶段小的英格兰的一隅之地。如果说小说有意要读者把这数英里土地看做整个西方文明大片土地的一个缩影;我们会乐于表示同意;因为劳伦斯笔下的微观世界从许多方面看酷肖我们所熟悉的大千世界。
那片树林是劳伦斯所提供的全景中充满活力的中心舞台。在它的一边;并威胁着它的是矿工村中那些难看的住宅和采矿设施;在它的另一边是那座缺乏生气的庄园庭院;其主人拥有树林的所有权但并不认识其价值。庄园主和矿工之间在社会关系及经济上是相互对立的;但他们双方又同时对树林所代表的一切事物持反对态度。双方都崇拜金钱、权力、资产的抽象作用;双方也都忠诚于世间的那些机械刻扳的机制约束;树林的位置大体上居于对它持否定态度的两股势力的中间;它是劳伦斯心目中的神圣乐土;是生命的种种奥秘的繁衍之所。在那片天地中;有体现在树木、花草、动物上的年复一年的生长、发育、成熟;以及体现在猎场看守和人之间的性交中的人类的生育和发展。他们两人的交往造成了感情的新生;预告了共同的新生活的可能性;最后还有一个孩子即将出世。在那个为雨水所滋润的美丽的春季里;性爱的发展同万物的复苏是同步的;从花朵的含苞初绽开始一直到林中百花盛开、万木葱郁。
那树林并不是小说中任何一个人物的自然而又必然的栖息地。康妮和梅勒斯两人都受到损人身心的文明的摧残;他们步履艰难地从相反的方向走到这一神圣土地上相遇了。梅勒斯从坦弗舍方向先来到这里;数月之后康妮从勒格贝出发;踏着小径走过来了。这树林是谢沃德森林的一个残留部分;虽不怎么宽广;但是在这里他们两人终于通过性的交往而达到了心心相印的境界;这地方是他们逃避“悲剧”世界的必要条件;但又不能保证他们达到真正逃避的目的。这树林不仅仅象征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还象征着生机遭到压抑的那种被围困、受打击的状态。本来极为宽广的原始森林在不断遭受现代文明的消耗之后所剩无几;甚至连情人的秘密交欢也免不了为旁人探窥的目光所注意;连雉鸡和兔子这些野生动物赖以栖身的地盘也不够宽裕了。梅勒斯不客气地逮住了到他管辖的领地来偷猎的矿工;不过还有一些侵犯行为是他无力抵抗的。淫妇白黛﹒古蒂斯从坦弗舍来到树林中大放厥词;找他寻衅吵架;克利福德从勒格贝驾着机动轮椅一路驶来碾碎路边野花;一边思考着作为产业主的福气和职责。
只是为了家族的名声;查太莱总算把这片树林保存下来了;不过;小说已给读者以某种暗示;这种兴趣可能会让位给“更高的”追求目标。在上一次战争期间;克利福德的父亲杰弗里爵士在一阵爱国热情冲动下砍下了成百上千棵树送到比利时和法国去给士兵构筑坑道工事:……在圆丘的顶上;从前有着许多橡树;现在一株也没有了。在那儿;你从树梢上望过去;可以看见煤矿场的铁道和史德门的新工厂。康妮站在那儿远眺着。这儿是与世界隔绝的一个开口;从这儿出去便可与世相通。
阅读全书;我们随时都会感到这种围困过程的存在;生怕在不长时间内树林和沼泽地都会一下子不见了;让矿工村和庄园大厅像一把大锁似的抱在一起;丧失一切生气———就像贵族克利福德爵士和平民波尔敦太太在故事结尾时所作的拥抱那样。最后;那树林非但被包围了;而且地底下在爆炸;因为当地煤矿的竖井转为横坑道向四面八方推进着。挖煤使勒格贝树林的沃土遭到破坏;与此同时地面上的动植物群的数量日趋减少;而空中迷漫着有毒的烟雾使植物受害生病;使动物活力锐减;元气丧失。
总之;劳伦斯以他巨大的表现力;具体地写出了现代工业文明所造成的危机;他能够使他的观点深深印刻到读者的脑海中。
二
既然从某一角度来看;《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的主题是具体与抽象之较量;我们就可以说劳伦斯的这一代表性的方法之所以取得成功极大地取决于物、环境及情景的具体细致的表现;也可以说他的预言的力量在于他的艺术表现力;以具体细节来反映较为宽广的情景及普遍适用的真实经验。在这里我想来审视一下两个互相对立的方式或者如小说中所杜撰的实际经历范围;并且对表现手法的成功之处及可能会涉及的观点提出若干问题。虽然故事是以辩证运动方式发展着的;勒格贝庄园和猎场看守人林中的场景交替发生;我们还是可以分别对这两个领域来一番审察的。
死气沉沉的生活对于克利福德及在故事前半部分中聚集在勒格贝庄园的那一批知识分子所产生的一个持久印象便是;这些人物缺乏真实性。但是不能拿这点来作为批评塑造克利福德爵士的一个根据;因为小说正是要表现这个人物的不真实性。他是个“半身残废”人;“生育的希望绝灭了”的人;他是个在战争中失去了生育能力的人。他有思考能力;他怀着利己主义的感情;但他不能与人有性接触。在他妻子眼中;他这人的躯体深处“剩下的只是个无知觉的表壳”;而故事自始至终所表现的没有与她的观点相反的东西。他的问题不是战争造成的神经病;也不是个主义的心理。或许;对他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最佳方法是作实验性的假设:如果条件变成这样或那样;那么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个人物在故事中从头至尾便会饶有趣味了;他身上也就散发出一种怪异的机械力量;就像狄更斯、斯摩莱特、菲尔丁等人所写的小说中那些人物一样;精力充沛但性格是平面的。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假设:当一个人身体中的某个部分器官在暴力中永远失去后;他对己对人会采取什么措施?小说提供的答案是;这样一个人将会制造出一个“与现实相似的模拟物”;一种抽象关系的复杂模式;用来代替在他与他人之间早先存在着的联系;而凭着这种模式或网络他会生活在幻觉中并感到乐趣;但这人总是不可能具有真正的活力。这时候也许有人会说“这种调整”并无什么害处;可是却偏偏没人注意到别人的问题。实际上克利福德的第一条大罪即是他将他的妻子拖入了他自己空虚的生活轨道中。他这个失去了独立生活的抽象化了的人拚命将自己的重荷压到配偶的身上;他慢慢地从她身上吮吸着生命的活力;而他所吸来的东西到头来仍是浪费掉;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使他恢复生机。
劳伦斯通过对克利福德的寄生性的描写;再一次表现了他的作品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基本观点;即:有活力才有生命;失去了活力等于死亡;不会有第三种可能性;不能否定生命对于活力的依附性———不能靠掠夺别人的活力而使自己具有活力;也不能靠身体上的自我完善来得到活力。在劳伦斯的作品中;价值的基础是身体力行;概莫能外。这一点正是体现在他所有作品中———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的主题;也是他的明显的局限性。在他看来;惟一真实的东西、惟一值得惊叹的东西便是富有生命的血肉之躯。同时;任何个人只有同另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发生直接关系才能体验到自己的生命力。他可以面对树木、花草、动物的盎然生机而与生命之体融为一体;但是对于男子;确切地说;最关键的体验便是同女人发生性关系。因为这同自然的本来规律是一致的。劳伦斯认为;肉体接触比视觉相会是一种更为强有力的联系方式;因为性交不论在感官上或在感情上都是两个人之间的强烈的体验与交流。所有这一切可以用一句教条式的话来归结:要了解和把握自己就是要体验自己与自身以外的以生命的物和人之间的协调和谐。这类信条本质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