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修行人坐在石板上或者岩洞里,月光柔柔地倾泻下来,那种宁静的感觉,天上的尊胜宫或人间的皇宫也难比。古人对这种意境有绝妙的描述,如《菜根谭》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人到了寂静地方以后,对荣辱的执著烟消云散,眼看着花开花落、云聚云散,感悟着诸法无常的亘古规律,又是何等的自在与逍遥?
有些人认为:“佛教整天叫人躲到山沟里去,完全是一种消极避世。”其实这种思想并非佛教独有,战国时期的庄子,也对寂静山林情有独钟。大家都知道,庄子学识渊博,但一辈子都是过清贫的生活,衣服上打着补丁,鞋子上也有几个破洞,有时还要靠借债度日,但即便如此,他也不为物欲所累,一生中安贫乐道。有一次,他去探望幼时的好友、当时已高居相位的惠施,惠施以为庄子来找他要官做,担心智慧德行高过自己的庄子,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显得很不自然,说话言不由衷。庄子察觉之后当即表明,他视官位如腐鼠,根本不屑一顾。当楚国的国君知道庄子的才德双全后,出重金聘请他辅政,庄子以讽刺的口吻说:“这无异于将我作为供品摆在祭坛上,到头来只是一个可怜的牺牲品而已。”一口回绝了邀请,依然过虚己游世乐逍遥的生活。
现在的人却恰恰相反,通过贿赂拼命巴结讨好上司:“可不可以让我当个副局长,你想一想办法,如果我当了副局长,到时候我把你女儿安排到什么什么地方去。”然后开始各种各样的狡诈行为。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自己要做官。做官为了什么呢?要赚钱,自己获得快乐,而从不考虑周围的人。如果你做官后想帮助别人,那倒也可以,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所以有些人认为佛教才喜欢寂静,其实也不是这样,其他宗教和古文化都特别提倡这一点。因为寂静的生活有很多利益,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我们喇荣山沟有很多道友,原本在城市里的条件非常不错,但他们就是不愿意呆,舍弃一切的一切,来到这里过清贫的生活。个中滋味,应该只有自己才体会得到。
林风无声息,徐徐默吹送。
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在森林里,悄无声息的微风徐徐吹拂,鸟语花香的生活,对修行人来讲极其快乐。具有福报的修行人,才可以呆在这里。没有福报的话,在城市里不一定走得开,即使走得开,在那里也呆不住,呆个一两天,把行李一放,自己就跑了。
世间上的福报,分为洪福和清福两种。所谓的洪福,指在红尘里当大官、赚大钱,比如当局长、书记、大老板,钱包里的钱很多,银行里的存款也多,还有好多轿车别墅,在世间人眼里,觉得他的福报很大,特别羡慕。还有一种清福,就是在山里面终年累月地修行,虽然吃得一般般,穿得也很单薄,但他的心情很快乐。所以洪福与清福相比起来,我们修行人应该选择后者。
我有时候看到山洞里的修行人,真的特别特别羡慕,但我们学院的修行人,在外面的人看来也很羡慕,住在简陋的木屋里,每天过着简单的生活,心里没有压力和痛苦,非常开心。
在桑耶青浦的一个山洞里,听说有个年轻的姑娘在修行,她大概二三十岁,长得特别好。许多人问她:“你是什么民族?”她说:“我是藏族。”“你在这里呆多少年了?”“三四年了。”她虽然很年轻,但通过简单的交谈,很多人发现她的智慧非常不错,可是为什么在那里过特别简单的生活呢?有些人就是想不开。其实这些人真的有点笨,总认为住在山里的人,就是无有前途、走投无路的人,被业力的风吹到山沟里去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真正有福报的人,才能在寂静的地方修持。
我以前在泰国看过一本书,是阿迦曼尊者的传记,其中有一段的描写与本颂很相似:“黄昏的时候,微风徐徐吹来,尊者坐在宽阔的石板上,静静思维缘起空性和利他的道理。到了半夜,月轮挂在天空,给安静的森林平添了几许凉爽和舒适,那种快乐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在他的著作或传记中,经常有对森林的不同叙述,阐述心与自然相结合的道理,看了以后特别特别羡慕。
我一方面来看,跟我的同学比起来,我的生活比较清净,从出家到现在,我从来也没有后悔过,更没有羡慕过在家人的生活,在学院里这样呆下去,觉得自己很有福报。可是跟山林里的修行人相比,我就自叹不如了。有时候去朝拜圣地时,看到那里的修行人,我觉得自己散乱太多了,要是能一个人住在那里多好啊,但晚年有没有这个福报也很难说。确实修行需要福报,没有福报的话,不一定有这种缘分,即使有缘分,也不一定呆得下去。
修行人在月光下、森林中,有种特别快乐的境界,这种境界可能世间人不一定能了解。李白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是比较悲观,看见床头的月光,就一直思念故乡。而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利他”,没有必要特别想家乡,应该好好地思维利益众生。
在寂静处的修行人,修菩提心非常重要。有些人整天住在山洞里,可能是没有遇到善知识吧,我以前去五台山、九华山,还有藏地的部分地方,见过很多修行人,也问了他们,但他们的修行好像与菩提心没有相联,这样不太好。住在寂静地方的话,应该像无著菩萨、乔美仁波切、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那样,精进修持利他的菩提心。大家以后有机会住山洞的话,应以修菩提心为主,这一点千万不能忘!
然而,我们大多数的人,很难有住山的机会,如果没有的话,稍微有空闲时,把自己的佛堂当作山洞,修利他的菩提心也很有必要。否则,一直等辞职、等离婚、等……临死之前有没有机会也不好说。所以大家应该把握当下,从现在开始,对自己的生活作一番调整,以前应酬特别多、散乱特别厉害,那么现在需要调整过来,为修行创造一种寂静的氛围。
现在有些城市里的修行人,比山洞里的修行人还好。因为在山洞里没有别人的影响,有些人天天睡懒觉。而城市里的某些修行人,早上起得早,晚上睡得晚,每天都是特别精进。当然,如果在山洞里非常精进,功德也确实不可思议,依靠寂静处的加持力,行住坐卧等一切威仪,全部都会成为善妙,《月灯经》云:“山中空闲殊胜处,一切威仪皆为善。”但如果没有运用起来,恐怕在寂静地方的散乱也比较多。
现在藏地的很多山洞不是很好,周围都有信号发射塔,在山洞里也可以打电话、发短信。1997年我随法王去鸡足山时,华首门那里就有信号,当时北方的城市还没有这些。而现在,桑耶青浦、无垢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的山洞都有信号,有些人整天用手机发信息,这可能不太像个闭关的人。大家以后如果真的要闭关,还是应该像闭关的样子!
子二、安乐之特点:
空舍岩洞树,随时任意住,
尽舍护持苦,无忌恣意行。
空无一人的山洞里、大树下、岩洞中,是往昔大德们获得成就的地方,我们随时都可任意安住。在那里,远离守护财产的痛苦,没有“你的房子”、“我的房子”的执著。(但现在藏地的有些山洞,洞口上写着自己的名字,声称任何人都不准入住,但他也不住在那里,听说已经六个月了,那个修行人还没有回来。其实山洞是天然的修行地,并不属于某一个人,你走后就不是你的了,其他修行人都可以住。)这样安住的话,能舍弃世间的各种妙欲,远离一切顾虑,无忧无虑、悠然自在地修行。
山里的修行人犹如日月运行一样,非常洒脱自在。莲池大师曾说:“食草胜空腹,茅堂过露宿,人生皆知足,烦恼一时除。”在寂静的山里,用野菜水果充腹,随便搭个茅棚就可以挡风遮雨,人生只要知足少欲,贪嗔痴烦恼会一时摈除。以前在云栖山,莲池大师住了很多年,调化了山中的很多猛虎。当时有一只老虎,时刻依随在他身边,莲池大师到山下化缘时,老虎也紧随在后,城中的人一看,吓得纷纷逃窜。大师告诉老虎:“你赶快回去吧,如果你一直跟着,影响我们的化缘,我们回去吃啥呢?”老虎也非常听话,规规矩矩地回山等着。
可是,现在有些修行人与之完全不同。那天有个大老板说:“某某修行人说要在寂静的地方建寺院,我就供养他二十多万,没想到,他用这笔钱在某城市买了一套房子,我特别苦恼……”他一边说一边皱眉头,好像那种难受实在没办法表达出来。有些修行人的行为,给在家人的影响相当不好。其实在家人也应该先观察,不要看见一个上师,就凭第一感觉马上供养,供养完了以后,又开始后悔,要也要不回来,那时候不仅大家都不太舒服,可能来世更加麻烦。现在的修行人,跟以前比起来,差距还是比较大。在家人供养或者依止善知识时,还是应该谨慎为妙,否则抱怨也无济于事,打官司也有一定的麻烦。在家人的钱可以说来之不易,应该用在刀口上,不然对佛法也有极大的危害。
不仅修行人应远离守护的痛苦,世间人若能做到这一点,对自己也非常有利益。唐朝大将军郭子仪,因护国有功而被封王进爵,当他的王府建好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人进进出出,郭子仪不允许府里的人对此加以干涉。不仅外面如此,内宅也是毫无禁忌。有一次,郭子仪的妻子和女儿在梳妆打扮,郭子仪站在旁边,像个仆人一样,一会儿递手巾,一会儿去端水……刚好被他帐下的一个将官看见了。他回去之后,把这一幕告诉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当成茶余饭后的一种笑料。(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