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2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郁郁终寡欢,故莫友凡愚。
    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一再宣说:如果得不到自己的利益,凡夫愚者就会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而一旦发现自己有利可图,就会欣喜若狂,争先恐后地去做。因此,切莫与这些凡夫交往。
    这一点,恐怕很多人都深有感受。世间人的人生哲理就是为今世、为自己,尽管口头上说为众生、为人民、为社会事业,有各种各样好听的说辞,但真正的目标就是要展现自己,实现自己的愿望。除此以外,像大乘菩萨那样利益众生绝对不会有,即使有的话,也是怀有种种目的。
    前段时间,我在建“智悲学校”的时候,先要跟一个部门做些事情,当时他们好多领导特别开心,认为可以大赚一笔。后来更高的领导要求他们免费做,在领导面前,他们也不得不答应,但在做的时候,有这个条件、那个条件,弄得一塌糊涂。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自己没有得利。得利的话,他们就会有能力、有办法,什么政策都比较宽松,怎么样都可以操作。一旦自己没有发财的机会,那时候就开始守规矩,处处严格要求、认真负责。后来我也没有办法,不得不再次用上面的领导来压他,这样也不得不起效果。
    现在的社会中,若想成办事情的话,要么要有钱财,要么要有地位,如果既没有钱财,也没有地位,完全凭自觉的利他心,好多人根本不会去做。尽管也知道这是好事,他不反对,口头上也赞叹这对众生、对教育、对社会有利,做的话非常有必要,但若自己没有得利,他就不会无私地奉献。而大乘佛教并非如此,只要是对众生有利,绝对不会为个人考虑,倘若杂有私人目的,就已经背离菩提心的宗旨了。因此我深深感到:现在的社会中,非常需要大乘菩提心的理念,如果有了这样的利他心,她所散发出来的气氛会非常祥和。否则,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而奋斗,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缩小,人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也会日益增多。
    佛陀在大乘经典里多处开示过,切不可与凡夫人亲密交往。这里的凡夫人即凡愚,指那些没有利他心、素质特别差、时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如果他自己得不到利益,便愁眉苦脸、伤心绝望,始终不会有任何快乐。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应该向利他的方向迈步,这是所有传承上师赐予的殊胜教言。
    《入诸善逝行境经》云:“如处猛兽中,永无欢喜心,如是依凡愚,亦永不欣乐。”修行人若与愚笨的凡夫共住,犹如呆在老虎等猛兽的巢穴中一样,不可能有安乐之时。同样,现在的世间人都是为了自己而拼搏,在这样的环境里,也得不到真实的快乐。佛陀在《三摩地王经》(即《月灯经》)中云:“虽久交近诸愚夫,后时仍复成疏远,凡愚本性体性既广知,智者于彼不依止。”假如长期与凡愚接触交往,关系迟早会破裂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智者们不应该依止凡愚。尤其我们讲大乘教义时,一切都是以利他为中心,没有利他心、不愿意度化众生的愚夫,还是少接触为好,应尽量地远离他们、舍弃他们。
    有些人可能会想:“前面说菩萨要全力以赴地摄受野蛮众生,这里又说修行受到影响时,要舍弃这些人,去依止善知识,前后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这并不矛盾。以前的高僧大德也讲得非常清楚,如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里说:“虽无力利他,彼意乐恒行,何者具彼心,彼实行利他。”虽然我们没有直接利他的能力,但若具足一颗纯洁的利他心,实际上已经利益众生了。
    有些闭关的修行人,觉得现在的外境非常可怕,如果自己还没有成熟,就出来接触这些,很可能令道心退失,所以宁愿住在屋子里,不愿出来度化众生。其实这一点也是开许的。自己还没有成熟之前,度化众生确实有一定困难,这会不会与菩萨心相违呢?不相违。因为你不管是早上起来、晚上睡觉,念诵、回向、发心、闭关全部是为利益众生,而不是为了自己成就,这种以利他的意乐奉行善法,实际上也没有舍弃利他,因此并不相违。
    我们作为凡夫人,直接利益众生是非常困难的。《菩提道灯论》、《大圆满禅定休息》等大乘经论中也讲得非常清楚,没有神通等超胜功德,而想亲自利益他众,如同羽翼未丰的鸟儿想飞向蓝天一样,是根本不现实的。因此很多大乘教典中说,倘若自己的能力尚不具足,可以通过利他的发心来利益众生。
    当然,大家也不要认为只发心就行了,即使自己有能力、有机会,也什么事情都不做,这是不应理的。假如会受到环境的污染,那可以暂时保护自己,但如果有了不为外境所扰的修证功德,那度化众生义不容辞。以前章嘉国师与道源法师,为了募化《大藏经》的经费,在台湾呆过一段时间。当时天气特别热,道源法师穿上最薄的衣服,也是满身大汗,不停地摇扇子,而章嘉国师穿着厚厚的皮衣,仍悠然安坐,似乎毫无炎热的感受。道源法师见状就问:“活佛,你穿这么厚,一点也不热吗?”章嘉国师淡淡地回答:“心静自然凉!”(去年在成都放生时,天气也特别热,我穿一件薄薄的衣服都大汗淋漓,有个藏地大德却穿着特别厚的羔儿皮。但跟章嘉国师不同的是,他自己也是热得要命。)
    所以,外境再乱、再热、再恶劣也不会扰乱自己的心,有了这样的境界时,应该尽量去利益众生。或者你长期受到佛法的熏习,有把握不随劣境而转,那也可以直接去利益众生。除此之外,《修心七要》、《开启修心门扉》中再三地提醒,初学者的境界一点也没有稳固,若马上到外面利益众生,很容易被环境同化了。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应掌握自己的根性,了解度众生的时机。时机成熟以后,自己一定要做;各方面因缘没有成熟的话,就要先保护自己的菩提心。
    辛二(从功德角度教诫依止静处)分三:一、于静处生欢喜;二、断除于彼不喜之因;三、教诲依止静处。
    壬一(于静处生欢喜)分四:一、向往静处之友伴;二、向往静处之住所;三、向往静处之受用;四、向往心之功德。
    癸一、向往静处之友伴:
    林中鸟兽树,不出刺耳音,
    伴彼心常乐,何时共安居?
    作为大乘修行人,首先要依止善知识,究竟闻思之后要圆满修行。颂词中说,森林里的鸟语花香、飞禽走兽,不会发出刺耳嘈杂的声音,全部是我们修行的助缘,与它们相依为伴,内心会非常欢喜宁静,什么时候才能与它们共同居住啊?
    佛陀在《别解脱经》中说:“多闻于林中,居至老安乐。”我们先应依止善知识广闻博学,等自己老了以后,再去寂静的山林中修行。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这个教证,再三地告诫我们:年轻时就去闭关的话,不一定会成功,最好先用长时间来闻思佛理,对佛法的道理精通之后,相续中有了稳固的定解,再到清净的森林中去修行。
    森林里不像社会上一样,那里非常清净,没有狡诈的言词和虚伪的吹捧,没有以贪嗔痴嫉妒等心态发出声音,也没有令人心烦意乱的噪音。郁郁葱葱的藤树、柏树、松树之间,喜鹊、麻雀、乌鸦等飞禽浅吟高歌,山兔、鹿子、獐子等走兽嬉戏竞奔,这些可爱的动物,都是修行人的友伴。(我们这里有些人特别喜欢养宠物,其实可以到森林里去,在那里养多少都不会有影响。你养小兔也可以,小猪也可以,什么动物都可以,那时候它们就成了你修行的助缘。)
    我去泰国的时候,有一位法师叫阿迦曼,《阿迦曼尊者传》中有一段文字说:“傍晚时,森林里各种动物的叫声总是随处可闻,对一个头陀行的比丘而言,这种叫声总是令人感到宁静与悲悯……黄昏时我走回山洞,欣赏着各种动物成群地自由漫游在那片沃野上,气氛非常祥和。”在泰国,相当多的修行人住在山里,在他们的传记中,随处可见与鸟兽为伴的描写。生活在繁华城市里的人来到我们学院后,对此也有切身的体会。他们一到寂静的地方,就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甚至不信佛教的人,感受也是非常好,说这种清净感在城市里是永远也找不到的。
    寂静的地方虽然令人向往,但自己有没有缘分去也不好说。对我个人来讲,很早以前上师如意宝讲无垢光尊者赞叹森林的一个教言时,当时就特别想去寂静的森林,可是没有成功;后来学了华智仁波切的《莲苑歌舞》,里面描述了寂静地方的很多功德,听了以后也想去,但也以失败告终。凡夫人的心总是随外境改变,听到一个法就想去修,(现在有些人也是这样,听到一个上师的功德后,就马上想去依止。)但始终没有这个缘分。当时我正在写《密宗虹身成就略说》,就在结文中用偈颂表达了自己的心情:“熙熙攘攘都市中,迷迷糊糊世间众,忙忙碌碌逐名利,泛泛悠悠耗此生。我心常念静山洞,鸟语花香水澄净,山果充饥草蔽体,谛观自心证觉性。”
    当时的心态,我自认为已经描述出来了,但现在可能陷得越来越深,不但是寂静地方不去,连寺院里面也不呆,反而到城市里面去,以度众生来耗尽自己的下半生,很有这个可能性。但如果对众生有利,身体劳累也好,没有什么境界也罢,怎么样都可以。但若对众生没有任何利益,自己的修行也没有保障,那么空耗这个人身,真是非常非常遗憾。我们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哪怕能在一个众生的相续中,种下不退转的菩提善根,任何状况都应该愿意接受,这一点可能很多人也会有同感的。
    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在高僧大德们的传记中有很多住山修行的经历。宋朝有位佛窟禅师,长年住在天台山。他用树叶和草结成茅棚,每天以清水滋润咽喉,采摘山中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