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业风云-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就在这时,乙支文德犯了一个错误。

    为了报仇,他将被俘的数名王室子弟,还有不肯归降的几个被俘军官,押到平壤城下斩首。他本想以此打击守军士气,不想守军反而更加同仇敌忾。而乙支文德麾下一些将领和军士,本是因为同情乙支文德的遭遇才与他起兵,却并不真心想推翻高氏(其实起兵之初,就是乙支文德自己也并不做此想),见到乙支文德如此作为,也不免离心离德。

    乙支文德屡攻平壤不下。

    而此时,高建武重新集结起自己的兵马,高句丽各地的“勤王”之师也陆续云集。

    大业十四年(公元六一八年)正月初三,决战于平壤城下,乙支文德大败,所部多降,只有以乙支氏为骨干的万余兵马北逃,途中不断被截击。正月初十,逃至鸭绿江南岸被重兵围困,乙支文德眼见逃生无望,自刎于鸭绿江畔,其侄乙支先领残部不足三千,逃至边境,为李密收留。三月,诏封乙支先从五品武贲郎将,迁所部于陇右。

    高元平定乙支文德后,本要将“附逆者”全部严惩,还是高建武以杀戮过重,不利于安定,加以谏阻,只惩办了“元凶首恶”,乙支氏除了一些远支,成年男子几乎全部处斩,女子和孩子没入奴籍。乙支氏从此一蹶不振,而另外一个大姓泉盖氏则借机崛起。

    高元经此变故,不久大病不起,以世子高建武监国,高建武的兄弟高建德、高建勇不服,欲行谋反,被高建武先行平定,高建武又借机削弱了另外几个弟弟的力量,大权独揽。三月,高元病故,追封婴阳王,在位二十九年,高建武继位。

    当高句丽国内动乱,军队都集中在北方之时,南方的新罗趁机出兵,不仅全部收复前两年被高句丽夺去的土地,还占据了高句丽南部的几座城池。当时高句丽又要平乙支文德之变,又要防范靺鞨越界抢劫,根本无力顾及,直到二月底,才将兵马调回南方,遏制了新罗。

    高句丽陷入内乱规模之大,倒是出乎了我们的预料之外,本来只是想离间高句丽君臣关系,能够除掉乙支文德自然更好,不想高元和乙支文德居然刀兵相见,而高元又病死。

    敌人内乱,本该是趁机进兵的良机,可是我一来缺乏准备,二来也无暇顾及。

    因为要集中精力对付阿史那咄吉。

    阿史那咄吉攻入阿史那叱吉的地盘,阿史那叱吉哪里是对手,只能领着所部南退到离大隋和奚部不远的地方。而阿史那叱吉又命康鞘利,领八万骑攻霫部和契丹。

    此时与高句丽的边界,基本是不会有什么风险了。十二月初,调靺鞨骑兵三万,以及安东都护大将军麾下泸河、怀远两镇一万精锐,援助契丹等部,对抗康鞘利,只留辽东郡兵马警戒,同时鼓励靺鞨人到高句丽境内“发财”,对于高丽参等东西“高价收购”,靺鞨人受到利益诱惑,“劫掠高句丽北边,数月不绝”。

    而阿史那叱吉也得到张须陀统领的右骁卫、右翊卫两卫和云内等三镇支援,得以和阿史那咄吉在今天内蒙古的锡林浩特一带对峙。

    阿史那叱吉和契丹等部都很卖力,因为阿史那咄吉攻的是他们的地盘。

    隋军也很卖力,因为如果阿史那咄吉得手,接下来就会攻入大隋的本土。

    靺鞨人本来不大卖力,不过朝廷出了赏格,斩首突厥兵一个,给十两银子,于是靺鞨人也变得卖力了。

    正月里,突厥人策动室韦南侵契丹和靺鞨。安东都护大将军急调屯所之兵万余,靺鞨军两万,才算把室韦人打了回去。

    二月初,早已经摩拳擦掌的关内、河东两道四卫、八镇、稽胡两营和两道镇守使所部,官军十七万(比突厥南线守军兵力稍多一点),号称三十万,攻入突厥南境。

    突厥南线守军本来并不处于下风,可是十五万人马中,却有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的六万人马。

    隋军见到阿史那咄苾的旗号一概不打,而阿史那咄苾见到隋军旗号也是从不主动出击。

    不仅如此,阿史那咄苾还以“救援”为名,吞并南线属于阿史那咄吉的三万部众。

    如此一来,隋军自然占了上风。

    三月,阿史那咄吉命再征军马二十万,并且只留五万人守牙帐,令史蜀胡悉领五万骑兵增援南线,阿史那塔奇格领五万骑兵增援东南方向的自己。

    阿史那叱吉已经动员了突厥兵五十五万,再动员,就必须动员铁勒人了。

    而铁勒人真的动起来了。

    三月十九,铁勒二十余万攻破阿史那咄吉的牙帐,五万守军损失近半,守将好不容易保着阿史那叱吉的母亲、妻子和孩子们逃出,牙帐被洗劫一空。

    三月二十三,隋军屈突通、秦琼、史大奈、尉迟恭、王威、李世民等部八万,围史蜀胡悉五万骑兵于今天中蒙边境蒙古国一侧,大概在今天蒙古国东戈壁省额尔德尼一带,激战两日,阿史那咄苾坐视不援,史蜀胡悉力战被俘,五万骑兵战死万余,被俘万余,剩下两万逃出隋军包围圈百里,遇到阿史那咄苾的“援军”,全被吞并。

    三月二十五,阿史那咄吉主力回撤,隋军置之不理,只由阿史那叱吉慢慢跟着阿史那咄吉的退兵“收复失地”,集结夷汉骑兵十三万(其中靺鞨就有五万,契丹、奚、霫也有六万)攻击康鞘利所部,在今天内蒙古的阿尔山一带大败康鞘利,斩首两万,俘获数千。

    到四月,东突厥撤回,阿史那叱吉等收复了失地。

第九十章 战争准备
    阿史那咄吉吃了不小的亏,损失十余万人马,还有五万部众被阿史那咄苾打着“救援”旗号吞并。

    阿史那叱吉也吃亏不小,因为仗主要是在他的地盘上打的,虽然收复失地,人口、牲畜却丧失不少,最后倒是也掳回近万俘虏,却远远弥补不了损失。

    契丹、奚、霫等部也损失了一些人口和牲畜,不过战后朝廷拨银二十万两,粮食十万石,布帛两万匹赏赐参战诸军(算是雇佣费,因为他们是不拿军饷的),赏赐各都督黄金百两,也算弥补一些。

    阿史那咄苾算是大赢家,一仗没打,一个人没伤,却添了五万精锐,声势更张,也就更敢对阿史那咄吉阳奉阴违了。

    铁勒人抄了阿史那咄吉的老窝,虏获许多财物、牲畜和女子,也就愈加和阿史那咄吉水火不容。

    靺鞨也得了不少好处,不谈从高句丽那里得的,仅就朝廷承诺的“斩敌一人,赏银十两”,就得了十几二十万两银子,朝廷又赏赐各位都督黄金各百两,布帛千匹,参战诸军银十万两,粮食五万石,布帛五千匹。

    而隋军不算靺鞨、契丹、南突厥的“仆从”军队,也动用大军近三十万,损失了四万多人马,不过掳回人口三万,马十万余匹(这些马非常有用)和许多牛羊。这些突厥人,大半被安置到陇右道与西突厥相近的地方。

    东突厥人西置,西突厥人东置(高句丽人也西置),这是裴矩的主意。

    隋军虽然也蒙受了很大损失,但是却取得了对阿史那咄吉的战略优势。

    在打击阿史那咄吉之前,还有一些事情要做。

    首先,参战将士的赏赐,死伤者的抚恤工作,是一定要做好的。

    三月,西突厥使者觐见,称西突厥射匮可汗去年秋亡故,各部已经拥立新可汗继位,称统叶护可汗。西突厥当时名义上还是隋朝藩属,不过内政完全独立,虽然如此,从礼仪上讲,册立新汗,还是应当报请朝廷完成一个形式上的手续。而西突厥过了差不多半年,一切已成既定事实,才向朝廷请求册封,于礼不合,加上此前屡劫西域贸易商队,不臣之心已经初显。不过我此时主要的对手还是阿史那咄吉,不想在西北另立强敌,还是予以追认,并且优加赏赐。

    四月,安东都护大将军李子雄奉旨调任“检校兵部右侍郎,兼领征北行军大总管”,领泸河镇官军、契丹、奚、霫和靺鞨等部联军,共六万兵马,号称二十万,讨伐此前帮助过阿史那咄吉的室韦各部。安东都护大将军一职,由李密接任,调驻怀远镇,不再领辽东本兼各职。

    同时,在伊吾郡(今新疆哈密)设置陇右护卫中郎将府,领哈密镇和阳关校尉府、玉门校尉府(都在敦煌郡),驻军七千。鄯善郡(今新疆若羌)设石城镇,且末郡设播仙镇,各驻军四千。乙支先的三千高句丽人中的大半,和一些东突厥降众,就分置哈密、石城、播仙三镇。还有一些高句丽人,随乙支先定居金城郡。其他突厥俘虏,两千经过甄选比较可靠的补充史大奈所部,一万交给阙达可汗(西突厥小可汗)阿史那达度统领,其余分散安置在陇右的西海、河源(都在今青海)两郡,还有数千被认为不可靠的,更是远迁川蜀之地。被俘的史蜀胡悉,给从五品朝请大夫,领漠北宣抚司“参政大夫”(顾问),不过史蜀胡悉倒是个汉子,并未屈服,所以实际上被软禁于东都,做了高级战俘。

    来护儿、周法尚领左翊卫班师,升新城寨为“宁远镇”,黄海郡城置“镇远镇”,三镇皆归黄海郡太守节制。至于左翊卫众将士,少不得也要各加奖励。黄海郡有镇兵一万五千,郡兵两千,还有堡寨屯垦的屯军和民兵,以及归顺了的当地武装,而百济新败,又失了高句丽的奥援,也不敢再主动出击了。

    也在三月,废齐王杨暕妃产下一子,我给他起名“杨正道”,希望他将来不要像他的父亲,继承齐王(已经降为郡王)爵位。

    刚到五月,沈莺就又给我生下了一个女儿,算来已经是我的第四个女儿了(高妃之女早夭,实际还有三个),我给孩子起名杨巧儿………老实说,我不是很擅长给孩子起名,依着和沈莺的约定,没有封什么公主。因为沈莺一再请求,我在沈光府邸旁置了个小院,沈莺领着杏儿为首的几个贴身宫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