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业风云-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我倒也想了几个人选。  然而正月十五刚过,我还没有顾得上处理自己计划做的几件正事,底下的大臣却先“群议沸腾”了,挑头的正是吏部尚书。  他们的矛头,直指还在江南的窦建德。  我去年重用的人,一个是张须陀,一个是窦建德。张须陀还好说,以前毕竟是做过郡丞,也算“经历清白”,平定黄淮的大功又是摆在那里,就算有人妒忌,也不好明说什么。  窦建德不同,以前不过当过清河的小吏,最高担任过“二百人长”,一个普通百姓而已,最要命的是还当过“反贼”,不杀他已经是开恩了,居然两三个月就成为一方大员,任谁也难免眼红。江南变乱未平的时候,这些人还可以隐忍,而窦建德平了东阳的民变,又乘胜西进,把从大业七年(公元六一一年)就割据歙县(今安徽南部)一个自称吴王的反叛官吏汪华也给灭了,这些人只好又忍了一些日子,等到江南彻底安定,加上窦建德又奉命“反腐”,更是得罪了一班人,于是在吏部尚书的领头下,近百名大小官员联名上书,给窦建德安上各种罪名—主要是放纵反民,虐待官吏之类,要求严处。  我“新政”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吏治”,这样的一个吏部尚书,自然是不合意的。  我的反应可以说是“雷厉风行”,下旨申斥:窦建德归顺朝廷,功勋可嘉,先在河南河北战抚得宜,更在江南保境安民,居功仅次于张须陀,宽待降民,是代朕行安民之举,深慰朕心,至于查肃吏治,更是出自朕的亲自授命,而今敢非议者,便是与朕过不去!  吏部尚书免职,归府思过,其他一干上书的臣子,一律罚俸—近来开支很大,省点是点吧。这件事,可以说是被我强力压制下去的,这还得谢谢杨广,他这些年独断专行,说一不二,大臣们早习惯了不敢说不字,我这一年多虽然有些改变,但是雷霆一出,还是立马噤若寒蝉。  吏部尚书出缺,正好实行我的计划。黄淮的民变已经平定小半年了,张须陀的善后已经完成了八九分,我命他把事情移交,到东都接任吏部尚书之职,并入内阁核心。  诏书是在正月二十一下达的,二月初五,张须陀至东都。我在宫中设宴接待了他,其实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他,在此之前,我曾经命画师画过他作战的画像,挂在墙上,而今见到本人,却觉得比起画像上那个威风凛凛的将军,要儒雅得多。  宴后,我秘密召见了张须陀一个人,向他说了我改革吏治的打算,张须陀大力赞成,他本非关陇贵族出身,对豪门高姓无德无能却占据高位,早已经心有不满。  正月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元嫔为我生了一个女儿。算起来她早产了有半个月,幸好母子平安。  我、皇后,还有沈莺去看她,沈莺特地做了黑芝麻粥带去,她一个姑娘家,原本也不懂得,只觉得元嫔身子必定虚弱,该做些吃食带去,问我,我虽学医,却不懂产后食补,还是皇后细心而有经验,让她熬的黑芝麻粥。  元嫔是首次生产,出血不少,身子果然虚弱,一张俏脸却是没有几分血色,躺在床上,见了我和皇后来,还要起身相迎,我和皇后连忙叫她不要起来:“你而今身子弱的紧,不要拘礼了,还是躺着好。”  “若是病了,还得皇上操心,快歇了吧。”  元嫔见着我,又是欣喜,又是歉意:“臣妾没有用,没用替皇上生个龙子,只生了个女儿。”竟似要哭了。  “哪里话,朕喜欢女儿,听你生了个女儿,心中倒更是欢喜。”我说的倒不是假话,以前见父母为我这也操心,那也操心,心里厌烦之余,就不免想,如果是个女儿,他们也许能够省不少心,至少不必操心儿子买不买的起房子娶不娶得起媳妇。以前和人聊天,也说过自己想要女儿:“生儿子那是面子,生女儿才是里子”,“这年头,儿子是替别人养,女儿才是给自己养的”等等。想起父母,我不禁心下黯然,他们可曾知道,而今他们已经是做了爷爷奶奶了。

第三十三章 七个“老婆”
  况且,我知道,元嫔此番生个女儿,皇后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必定也是轻松了不少。  我替元嫔拭去她眼角的一滴泪水,于是她很快破涕而笑了。  皇后便说要见了元嫔的千金,早有奶娘抱了出来,小家伙眉眼还没有打开,皮肤皱皱的,倒似个小老头般,因为早产,有些瘦小,而今犹自睡着,我从奶娘手中接过孩子,忍不住在她的小脸上亲了一口,却忘了自己现在已经是蓄了胡子的,她一下子就醒了,哇地大哭起来。我一时间手足无措,苦笑道:“她的哭声,倒是响亮。”皇后把孩子接过去:“这抱孩子,还是我们女人家的事。”过不多时,哭声果然就停了。  那边沈莺正把黑芝麻粥亲手喂了给元嫔,她纯真善良,元嫔也没什么心机,两人倒很是投缘,这些日子,沈莺常做了东西给元嫔,两人已经是情若姐妹,我也颇感安慰。  沈莺喂元嫔吃完粥,也去看孩子,我在元嫔身边坐下,抚着她的手,半晌才说:“辛苦你了。”元嫔原本苍白的脸上,也泛起红润:“臣妾有个心愿,想自己给孩子喂奶,却不知道奶水足不足。”宫中的惯例,皇子皇女们出生不久,就给奶娘抚养,做母亲的其实也很少见到孩子,元嫔说这番话,其实是想自己带孩子,她此时已经油然生出一种母亲的天性。她说完,许是怕我说她坏了宫中规矩,低下头去。  我尚未答话,皇后已经在旁说:“那有什么难的,回头叫沈妹妹每日给妹子做些黑芝麻粥、鲫鱼汤,保管让妹子的奶水足足的。”皇后的话,其实是叫我答允了她。  其实无需皇后提醒,我也不会反对的,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青年”,我对这种不通人情的“陋习”早就不以为然:“皇后既已经替你除了主意,你还担心什么?好好喂咱们的小公主,莫要让她饿着。”  元嫔自然大喜过望:“臣妾谢过皇上,谢过皇后娘娘。只是沈莺妹妹还要在御书房伺候皇上,怎么好烦劳她,只要给个方子,臣妾自己找人做就是了。”那边沈莺却说:“每日熬些汤粥,花不了多少时间,不妨事的。”  正说着,皇后突然惊喜地说:“瞧她,对着沈妹妹笑呢,倒像知道沈妹妹要做好吃的给她娘吃了,好有奶水喂她似的。”我扭头去看,孩子已经到了沈莺怀中,等我再起身去看,她却打个哈欠又睡去了。  过了两日再去看,孩子眉眼已经打开,皮肤光滑细腻,与前次大不相同,皇后直夸道:“皇上这个公主,他日必是和妹子一般,天生的美人胚子。”  我在这一天宣布:今后宫中皇子皇女,十二岁前皆有生母看养。那些奶娘相应分到各宫帮忙………许多娘娘是不懂带孩子的。这样一来,不仅元嫔可以名正言顺地自己喂养孩子,就是赵王杨杲,以及杨昭的三个儿子,也都回到了母亲身边。还有一个二女儿杨兰儿,今年七八岁,也回到了生母贵妃身旁。(杨广的二公主历史上是实有其人的,她在隋亡唐兴后成为齐王李元吉的侧妃,玄武门之变后,又成为李世民的妃子,生有吴王李恪和蜀王李愔。但是名字、年龄以及生母等等却是我杜撰。)  正月二十三,封元嫔之女为安平公主,小家伙名字还没有,倒先有了公主的封号。杨兰儿原未受封,此时也被封做安阳公主。  只是皇后身边,却无子女承欢膝下,除了已死的杨昭和齐王杨暕,她还有个女儿南阳公主,此时已经嫁给了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士及。我本叫她从三个孙子中挑一个陪伴,但是皇后是很识大体的。  “三个皇孙,各有生母,臣妾想儿孙了,唤来见了便是,何必使其母子相隔,违了皇上以亲情为念的初衷。况且,留一孙儿在宫,不免会使人揣度皇上的立储之意。”  正月二十五,下诏:文武两科科举于大业十年四月在东都举行,农工两科亦着民部、工部一力筹划,务必于年内完成。今后文武三年一科,农工年年举办,惟其内容却不尽相同。  不过,因为“全民教育”还只是刚刚推行,这第一次(甚至还有以后的两三次)的科考,士子们还不可能是从太学里“毕业”的“举人”,而是由各地官府挑选一定数量的人选,统一用车马送入东都,这其中难免有地方官徇私舞弊,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好在最后还要我亲自主持“殿试”甄选,应该能够选拔出一些人才。  二月初七,我第三次下达了“出宫诏”,这便是我在正月初二与皇后商议的第二件事情:世妇、女御去年未出宫者,除婕妤沈莺(皇后的建议,让我升了她的封号),一律照前例放出宫;九嫔除元、萧、高三嫔,其他一律赐银两千两,择贵胄官吏婚嫁。  如此一来,我的一堆“大小老婆”,就只剩了七个,外带一个还没过门的沈莺。  这一次,是强制休“妻”,我显得是蛮不讲理的,宫中一时间哭天喊地,我索性连皇后也避了不见,带着许安和沈莺在御书房躲了四五天。本想见元嫔和小公主,也怕碰到哪个要出宫的哭求,只好忍下。我心中有愧,这样“强行离婚”,比起“强行结婚”,也好不到那里。不过我狠下心还是要这样做,这些女人,我是基本上没有拿她们当“老婆”的打算了,与其让她们在宫里守活寡,倒不如“长痛不如短痛”,趁她们不过十几二十几三十不到的年纪,容颜尚好,早些找个可以托付的人。  留下高嫔,却是因为皇后的谏阻,她说,宫中留下的嫔妃,多是关内的世家,或者如她和萧嫔是江南世家………萧嫔虽然也姓萧,却是南齐皇族的旁裔,与皇后并非一家,出身算比较低微的,如我前言,原本不过皇后身边一个侍女,因为生了个儿子才有了点地位。只有高嫔,是关东世家出身,皇帝身边如果没有一个关东老婆,只怕关东世家心中不忿,影响大隋的安定团结。  我只能苦笑,皇帝的婚姻原来也是如此不自由。不过苦笑归苦笑,我还是采纳了皇后之言。好在高嫔也不过二十年华,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