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死守的意思。我之前和叶利钦书记谈判的时候,要不是我特意的说明了我并不需要军工方面的人才,说不定在我们公司和苏联之间签订的合同的那一千个高级人才,就会被他们塞进很多军工方面的人才。南巡首长您知道这里面的含义。”刘东说到。
“你这样说,好像也很有道理。但是,这些苏联的军工专家,我们国家现在也不需要,我们现在是在大搞经济建设。军工方面的问题,就要先放在一边,他们苏联不需要,我们华夏就更不需要。而且那些人才,拥有的知识我们自己也有,那我们华夏又为什么要帮苏联背这个包袱?”南巡首长反问到。
听到南巡首长这么说,刘东内心在呐喊。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啊,就连南巡首长这样的伟人,看东西也有失偏颇。刘东知道南巡首长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因为现在这两年,是华夏在军事问题上,过得最好的几年。
虽然直到现在,越南的猴子还在被南巡首长打屁股。但要说这样的局部战争对于华夏的经济有什么影响,那纯粹是扯淡。和越南打,老首长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练兵,和消耗弹药。
当年大搞国防建设,弹药军火这些东西,都是不计成本的造出来。但这些东西,实际上却没有发挥任何的作用,仅仅是一种威慑力。可弹药这些东西,也是有保质期的,放在那里久了不用,不但要花费格外的人力物力来保证这些东西的安全,还要为这些东西的出路头疼烦恼。
所以,越南就成为这些东西的倾销地,全往他们那边放。打完了不仅有练兵的作用,还会把这些麻烦给消耗掉。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华夏和越南过家家,玩了这么多年都还没结束。和苏联占据阿富汗,虽然都是在打仗,但意义却完全不同,而且最后造成的效果,也完全不同。
不仅如此,这年月,美国看待华夏的问题上,也是非常的友善。虽然依旧有很多军事技术是对华保密的,但也有很多原本保密的东西,现在也被美国推销给华夏。要知道,两国之间关系最紧密的时候,美国人就连他们的航母,也想卖给华夏两艘。
虽然美国卖航母也不安好心,想要利用华夏买航母这样的大块头,对苏联造成更大的威慑力,也想让华夏的经济,被航母这样的玩意,给拖住发展的机会。航母虽然威武,但全世界也没有几个国家能养得起。这年月的华夏,养这东西,当然非常困难。但是,不可否认,美国能把这些东西卖给华夏,还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关系没好到一定的程度,根本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买卖。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南巡首长才会对苏联的那些军工专家看不上眼。如果说是尖端科技军工,南巡首长肯定会认真起来,但听刘东那意思,仅仅是普通的军工人才,这样的人才就算再多,也让南巡首长提不起性质。对比起美国货来说,苏联货实在不怎么样,成本和实用性,都达不到美国货的标准。
可南巡首长不知道啊,这样的好日子,根本就没多少时间了。等到苏联解体以后,美国的目光就会瞄向华夏,那个时候,日子就难熬了。但这样的预言,刘东却也不敢提,所以,要让南巡首长知道这些人的用处,还得从另外的方面入手。
“首长,您听我说。您知道为什么我要花费这么大的代价,把苏联的这些人才给请回来么?还要答应这些人才八年后要还给苏联。”刘东说到。
听到刘东这话,南巡首长也奇怪的问到:“对了,你为什么要答应这样的条件呢?实在是太亏本了,这买卖虽然对你来说,非常有好处,但投入也大。而且这些人还不是一直都跟着你干,到底是亏还是赚,只有你自己晓得。”
“对于我们公司来说,这笔买卖,无论怎么看,都是赚了。因为这些专家,我原本就没有期望他们能够一直在我们公司里面。他们真正的作用,在我的眼里,就相当于种子,为我们国家培育自己人才的种子。就好像当年我们国家一穷二白的时候,就是靠着这些苏联专家,才使我们国家真正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我的目的,就在于此,至于这些专家以后的去向,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只要他们的知识被我们学到了,那他们的作用还能有现在这样大么?”刘东自信的说到。
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有可为
目前国内流行着一种说法,那就是造不如买。相比起自己制造,花费大笔的资金来创造,买国外现成的东西,无疑是会减少这方面的投入。这种说法,在国内占据了很大的市场。
之所以有这样的市场,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就是因为现在国内还不够富裕,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需要投资建设。有限的资源,必须要利用好。买东西,虽然花费也很大,但比起自己从头研究来说,实在是要好太多了。
而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现在国际形式十分有利于华夏。美国拉拢,苏联疲软,比起建国时随时打仗的危险局面,要好太多了。美国连航母都肯卖给华夏,这样的情况下,技术封锁的风险,也就降到了最低点。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局面会一直存在,只要苏联还在,美国就绝对不会把枪口对向华夏。等到以后资金富裕了,再研发也不迟。
虽然南巡首长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但多少也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且现实情况的确不允许华夏自主研发很多东西,所以多少有点随大流的意思。
可刘东知道苏联已经撑不了多久了,等到苏联解体后,华夏哪里还会有现在这样宽松的政治局势?早一天做打算,就早一天能形成自己的抵抗力。
虽然刘东不能明确的说明苏联要挂掉的事实,但却可以曲线救国,就好似他现在所提出来的种子理论。相信南巡首长会明白他的意思。
果然,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南巡首长,危机意识并不比刘东要少,就算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也掩盖不了他的睿智。他一下就明白过来刘东这所谓的种子理论的内涵。
可明白归明白,南巡首长依旧觉得,请这些苏联专家,代价太大了。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像刘东这样大方。一个亿美金打头阵,他看着都心疼。这些钱,要是全都拿来给华夏的那些专家教授搞研究,说不定出的成果并不比请那些苏联专家少。
虽然他的确看着很眼馋,但从实际的角度上出发,这样做对于现在的华夏来说,还是压力很大。虽然是一条不错的路子,但也不能盲目的把这条路给扩大开来。因为现在的主要目的,还是在经济问题上,科学研究,可以适当的放下。毕竟,现在这么好的外部条件,也不知道能撑多久。要是形势恶劣起来,经济的发展也会停滞。
有了这样的考虑,南巡首长开口说到:“种子理论,确实不错。但小伙子你也晓得,我国现在的情况。如果把大笔的资金流入到苏联,虽然肯定会有收获,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国家现在还很穷,远不到大方的时候。”
听到南巡首长这话,刘东说到:“的确,我们国家现在还不富裕,想要单单依靠这些苏联专家作出成绩,那我国根本就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但有限的区域,还是可以考虑的。我国现在出口创汇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量大,但并不值钱。但如果引进了这些苏联专家,让他们的科技知识武装起我们的企业,那我们国内的企业,就可以完善自己的产业链,从出口初级产品,过度到更高的阶层,那样,能得到的经济利益,比起现在来,要好很多。我们不能单纯的把这些科技经验,当成一个数据,而是要用实践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你这个说法不错啊,小伙子有水平,看来你经商还是屈才了嘛?有没有想去政府工作?”南巡首长被刘东最后那句话搞得一愣,然后很有兴致的问到。
南巡首长楞了,刘东就更愣了。这话不是南巡首长你自己说的么?但当刘东看到南巡首长那脸色,并不是在像开自己的玩笑。于是,刘东知道,他窜词了。可能这个时候,南巡首长还没有提出这样的话来,他刘东反而成了首创。
事实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后世耳熟能详的话,南巡首长第一次提出来的时候,是在八八年的九月,离着现在,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刘东现在说出来,当然是窜词了。好在南巡首长仅仅是欣赏刘东这话,而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因为他现在也仅仅是有这个概念,但并不是那么深刻。现在突然被刘东这么一提出来,想了一下,就觉得非常妙。
这种李鬼遇到李逵的事情,无论是谁碰到,都相当的尴尬。更何况刘东这是抢了南巡首长的台词,那就更不妙了。但现在话都说出来了,又不能再吞下去。
于是刘东赶忙把话题给叉开:“其实把这些科研人员弄到我们国内来,对于我们国内产业的升级,也是非常有好处的。首长您也知道,由于我国的很多产品,技术力量不行,形不成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交易当中,并没有多少竞争力。但如果引进了这些人以后,依照他们的先进技术,就可以使我国多个领域的科技水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从而形成自己的市场竞争力。那样,由高科技带来的高附加值产业,就足够让我们的回本。不但能回本,还能形成我们国内自己的生产力。”
“照你这意思,是要把这些人运用到工业科技的实用领域里面去,而不是让他们单纯的搞研究?让他们自己能够养活自己?”对于刘东这个提法,南巡首长若有所思的问到。
“对,就是这样。我把这个方法叫做产学研一体。其实这样的做法,在国外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但我们国内,这样做就比较少。很多东西都是研究出来的,但却没有把他们用到实际领域当中去,如果我们国内同样用这样的方法,那么研究的成本就会大大的降低。”说到这,刘东一下就把嘴巴闭上了。
因为他再说下去,说不定又要说出什么可持续发展的话题出来。那样,南巡首长可就不会是惊奇他的思路,而是会考虑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