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胡同往事 作者:董夏青青-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先后翻译和编辑了《西洋伦理学史》、《论语类抄》、《教育学讲义》等书,并著有《达化斋日记》、《杨昌济文集》。
  二
  历史信手涂抹的几笔重彩,没有被时间看在眼里。杨昌济故居里的廊柱、窗扇的颜色退得越来越淡,还原为原木本色。房屋已老,构架仍在,杨昌济的思想、操守都已浸润、依附在了老宅的构件之中。
  杨昌济生逢乱世,此时,大清王朝接近尾声,北洋政权也已行将就木。他穷其一生,探寻救国之路。早在岳麓书院读书时,他不顾书院山长的阻挠,毅然加入谭嗣同创办的南学会,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思想,为新学、新政奔走呼喊。

  戊戌变法失败后,杨昌济避居家乡,研究经世之学,为明心志,写下〃强避桃源作太古,欲载大木柱长天〃的联句。
  在日本留学时,杨昌济虽身处异邦,仍不忘祖国,改名怀中,并且积极参加〃拒俄运动〃。
  杨昌济回国后,设法营救被袁世凯迫害的杨德麟;规劝杨度不要逆潮流为袁世凯恢复帝制鼓吹;还为《新青年》撰写论文,推荐文章,支持新文化运动,为创建湖南大学奔走呼号。
  杨昌济到北京后,积极为赴法勤工俭学筹措经费,号召湖南有志青年出国学习救国之术。他写信给蔡和森、毛泽东,商讨如何让湖南学子到西方勤工俭学拯救中国。
  1918年8月19日,为了新民学会成员出国留学的事宜,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住进了豆腐池胡同杨昌济家中靠近大门的一间屋子里。
  三
  时光像遗失在人们柔软的心坎上的一颗种子,长出历史的擎天大树,所有的激情、混乱、动荡、名声都被迫缩写在一片薄薄的叶片上,被人们苛刻的观念噬咬、被政治的气候拷问,退去了初始鲜亮的面貌,不定什么时候,突然恍然大悟似的,脱落了。
  初到北京,毛泽东尝到了在小池塘中为〃大鱼〃,而放入江海作〃小鱼〃的痛苦:没有工作,身无分文。
  杨昌济注重发现、爱护和培养人才,此乃〃悠悠万事,惟此为大〃。珍惜人才的杨昌济,为毛泽东在北京大学介绍了一份图书助理员的工作。不过,在北京大学的红楼里,毛泽东的心境并没有因为这份工作变得亮堂起来。在这里,毛泽东不再是三湘才子,而只是一个整理书刊、登记阅览者姓名的小职员,他曾试图与前来图书馆阅览的一些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聊聊,可这些人根本不理他这个茬儿。一次,毛泽东在北大听一个讲座,他向站在讲台上的胡适提了一个问题。当胡适知道提问题的是一个没有注册的旁听生时,竟拒绝回答。
  〃北方是官僚传统的沃土,同时是达官贵人的世界。在权贵眼中,满头大汗的苦力是不会有脑子的,他们根本不能理解一个曾在韶山种过田的人的想法。〃在1918年至1919年间,毛泽东活动范围狭小,像一艘帆上打满补丁的小船,只能在浅滩附近摇晃打转,无法靠近时代翻腾起的焦躁浪潮。
  在北京,能够坐下来听毛泽东说话,而且能听懂他一脑子的卓思悬想的,恐怕只有杨昌济一个人了。豆腐池胡同没有对这个乡下来的年轻人,板起冰冷的脸孔,〃板仓杨寓〃不仅是毛泽东的藏身之所,更是他精神上的栖息之地,北京是地狱,也是天堂。在毛泽东一生中,除了马克思之外,对他影响最大的导师就是杨昌济。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杨昌济的哲学理念、道德思想,就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也深为杨昌济所欣赏,他的一篇名为《心之力》的作文,满分100,而杨昌济给了毛泽东105分。杨昌济长年坚持洗冷水浴,受杨昌济〃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影响,毛泽东读书时在风雨大作的夜晚露宿于岳麓山,到湘江击水,并一生坚持到江海中游泳,以此磨炼意志。
  杨昌济认为一国有一国之民族精神,〃吾人求学海外,欲归国而致之用,不可不就吾国之情形深加研究,何者当因,何者当革,何者宜取,何者宜舍,了然于心;确有把握而后可以适合本国之国情;而善应宇宙之大势〃。杨昌济反对全盘西化:
  〃国家为有机体,犹人身之为有机体也,非如机械然,可以拆卸之,日更可装置也。〃
  在杨昌济看来,中国当时的国情好比一个得了怪病的人,没有病例可供参考,也没有任何现成的药物可以药到病除,研究和学习西方思想,是把此作为医治病入膏肓的中国的一味药,要想治愈则要靠国人遍尝百草的胆量和韧性。
  在杨昌济的影响下,毛泽东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决定留在国内,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寻找救国的药石。毛泽东在当时对孔孟文化的一片喊打声中,一个猛子扎进了传统文化的深海中,遍游北京的名胜古迹,登临泰山、拜谒孔墓、游历孟子故里,在被时代砸烂了灯盏、一片漆黑的历史长夜中,窸窣的翻找、查阅,向历史与河山问路。
  四
  为了工作便利,毛泽东搬出杨宅,与蔡和森、罗章龙等八人一起,在距北大红楼不远处吉安所左巷8号院租了一间房子。
  吉安所左巷是一条狭窄的胡同,明清时期,宫中冤死的太监、宫女,其灵柩大部分就停放在这里。为了镇邪、驱赶晦气,人们就给小巷起了个〃吉安〃的吉利名字。毛泽东租住在院内正房西侧的一间十多平米的屋子里,晚上,八个小伙子挤在一个土炕上,几个人同盖一床棉被,每逢翻身,都要先与两边的人打招呼。
  毛泽东为留法学生筹措经费、为开设留法预备班而四处奔走。但每逢星期天,他和邓中夏等人都会去豆腐池胡同,与杨昌济分析时事、探讨国内外大事,李大钊有时也来参加。杨开慧经常在一边旁听,渐渐地,毛泽东与杨开慧产生了恋情。
  当杨昌济这些人还急急地穿行于窄小的胡同里时,时光的缰绳被他们稳当地拽在手里,当他们隐没在胡同外的世界中时,时光便脱滑出缰绳,在胡同里狂奔踩蹋,把原有规则撂倒在地,如此往复,一棵棵树木,一幢幢宅院,就像花儿一样开了又败,败了再开。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在北京豆腐池胡同家中病逝,年仅49岁。去世后归葬于长沙县板仓冲。
  临终前,杨昌济写信给留日时的好友章士钊,向其推荐毛泽东与蔡和森:〃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重二子。〃
  杨昌济没有看错毛泽东、蔡和森,毛泽东与蔡和森也没有辜负杨昌济。蔡和森成为建党初期的领袖,毛泽东则成为改天换地的伟大人物。
  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的
  1918年11月7日,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刚要出门,碰巧遇上他,父子二人说起关于〃欧战〃的一则新闻:
  〃世界会好吗?〃梁济问。
  梁漱溟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离开了家。
  三天之后,梁济在净业湖投水自尽。
  梁济认为一个朝代灭亡,没有人为其殉死,是这个社会道德沦丧的标志!
  一
  梁漱溟,清光绪十九年九月九日(1893年10月18日)生于北京一个世宦之家,祖籍广西桂林,名焕鼎,始字寿铭,后又字肖吾、漱溟,并以漱溟为世人所熟知。远祖曾是元朝宗室,姓〃也先铁木耳〃,旅居河南汝阳,明朝建立后,因所居为战国时梁地,故改汉姓梁。父亲梁济,字巨川,曾任清内阁侍读,官至四品。梁济身处国家风云激荡的年代,眼见外侮日益激烈,国势日益衰微,因而大力主张事功之学。认为一切学问都要以富国强邦为任,否则就是无用之学。基于这种思想,他痛斥八股、科举之弊,而极力推崇维新派之变革主张。
  也是因为父亲这种不同寻常的远见,梁漱溟的早年教育便注定与同时代的读书人走上不同的路。别家的孩子进私塾大背四书五经时,梁漱溟却在北京第一家中西小学堂里学习ABC和《地球韵言》之类的科目,手头上常翻的课外读物则是《启蒙画报》和《京话日报》。1906年,梁漱溟考入北京顺天中学堂,开始了长达五年半的中学生活,现代著名学者张申府、汤用彤都是他这时的同学。除了上国文课外,还学习英文和数、理、化各科。
  1911年,梁漱溟中学毕业,辛亥革命也赶在此时爆发,梁漱溟抛下升学机会,到他早先便已加入的同盟会京津支部的机关报《民国报》当记者。梁漱溟开始驾着独木舟朝国家的遇难地点出发,他整日出入总统府、国务院、学校、团体与街头巷尾。
  社会不是演出高级剧目的戏园子,各位看客们,并非皆可以穿着光鲜打扮时髦,二郎腿一跷小白眼一翻。这是一个汹涌澎湃的交易场所,时刻会有大量的鲜血和墨汁泼撒于此。无论账目现已亏空多少都得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就像拿破仑在火光冲天的莫斯科,眼看着周围都是狼群一般的铁甲部队,还有比荆条犀利的西伯利亚冷空气,但仍然能高声发布最为雄壮的挑战书,将自身的风度和姿态做到使人毛骨悚然。而作为一个读书人,梁漱溟似乎并不适合承受颠来覆去的无常世事。
  1958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梁漱溟与国民党政见不合,离开了报社。梁漱溟一开始随父亲倾向于立宪派,不久即投身革命派。但是,辛亥革命不但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帝制,国家反而陷入军阀混战的恶性痉挛。梁漱溟开始感到由对一个事物过分集中注意力而产生的烦躁和恶心,他整日醉心研探佛典、佛法,仍觉不够超脱,还两次企图跳水自杀。
  1916年,袁世凯帝制失败。梁漱溟这才从自己的精神牢狱里刑满释放。他出佛入儒,将孔子的儒家之道作为一生执著的信仰。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逝者如斯夫!〃儒家的本质精神就是一汪接载了道之灵动的水,梁漱溟跃身而入,沉浮其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