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名画家佳作,有画家黎雄才的巨幅,也有叶剑英亲笔题字送给何贤的李可染佳作。
那批古玩中,最醒目是七个高矮相同、栩栩如生的清人坐像,单看其神态与衣褶,就知道不是工艺“行货”了。这七个黑铜色的人像,是广东石湾陶塑手艺最好的一位清代名家师傅陈渭岩亲手塑造的光绪皇、洵贝勒、庆亲王、肃王、端方、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人像。据说,何氏家族收藏的古董,有的价值连城,哪怕古董商曾出1000万港元买一件,何贤也不相让!
什么宝物如此稀罕呢?这里有最值得一提的话题。有不少外国收藏家,都知道宋代的“紫锭水洗”和清代的“醉红”两件珍品在何贤手里,便千方百计地想将它们买到手。何贤不是慷慨仗义之“哥”么?惟独这两样东西,无论怎样打他的主意,他都死活不肯出手卖给人家。
“贤哥”也有吝啬的时候?对。这两样东西,他居然“吝啬到了家”。何贤与人说:“这是中国的国宝,我要送,也得送回祖国去。”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老给买主们候着磨着问来问去也不好。何贤说到做到,心里一疼,送!
他终于割舍了宝物,将其送还“娘的怀中”。何贤和夫人陈琼一起,在黄子雅的护卫下,搭乘火车,日夜兼程地将宝物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馆展览。博物馆负责文物的工作人员,睁大了双眼,喜出望外地说着:“这醉红花清代仅做了三只,一只烧坏了,一只被盗卖到日本,而今就只有这只了,真是无价之宝,无价之宝啊!”
这两件宝贝,何贤当初究竟又是怎样弄到手的呢?何贤自己对人讲过,这两样东西,本来是平地黄的收藏。据说陈济棠那阵子想买下,出价到20万银两,但是平地黄无论多少钱也还是不肯卖出。平地黄的女婿见状,便揣测这两件东西定是比金子还贵重的宝物,也总惦记着算计着,他想将之拿到手。后来抗战期间,这女婿做了汪精卫的部下,好像是当广东财政厅长吧,他凭此显赫身份就将两件宝贝拿过来了。何贤又听人说当初这女婿爱这宝物如命,战事中一听到警报有什么不妥,就赶忙随身带上这两件宝贝一齐走……
抗战结束后,这位效忠过汪伪政府的女婿潦倒了,度日维艰。这时便找到何贤,何贤出七万银两买过来了。何贤一脸苦笑地对人说:“买到手就麻烦啦!威士忌都去掉我几百箱呢!因为那些外国人听见我有这两件宝物,成日从早到晚都有人磨着要看要买。”
何贤实为忠厚之人,他后来对人说:“如果有人肯捐十万元美金给澳门做善事,我就送给他。”
老朋友何柏劝何贤说,这两件东西如此珍贵,叫他不如捐给广东博物馆。何贤想想也是,就同夫人托着两件宝送回广州。哪知朱光市长一见,说这两件东西,应该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馆才对!何贤听从了朱光市长的建议。直到今日,国宝始终摆在故宫博物馆里。
何厚铧家族传44、艺苑知音爱粤曲
44、艺苑知音爱粤曲
何贤不是艺人,也没有从事过艺术工作,然而他从小就喜欢戏剧曲艺,酷爱粤剧和广东音乐。当然,这当中离不开“第五夫人”陈琼的熏染并得益于她的影响和“训练”。
何贤与陈琼结为夫妻后,因为陈琼的粤曲唱得字正腔圆,缠绵宛转,几乎达到了专业水准,故常常于春江花月之夜,伴着朗朗清风,在花园、阳台为“贤哥”高唱一曲,有时兴致所至,两人还常常你应我和地对唱开来……
陈琼虽不是职业演员,却可谓澳门一位资深唱家,她的粤曲唱得好听也是公认的。陈琼曾道,她学唱粤曲虽未正经八百地拜过任何人为师,但亦有许多名家指点过。
她唱曲的心得,总结起来,“基本功是最重要的”,起码的要求是板稳、吐字清晰、运腔圆滑、收放自如等方面。
书画家邓芬(徐柳仙唱的“梦觉红楼”的撰曲者)对陈琼演唱的“梁山伯归天”中的唱段,都提过他的意见。
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名门太太有如此大的冲劲和痴迷去钻研粤曲艺术呢?
陈琼说,是她的丈夫何贤平生最喜爱粤曲所致。换句话说,是陈琼对“贤哥”投其所好了。
何贤关注并参与了相当多的演艺活动,他不但组织过澳门著名的濠镜音乐会,而且组建了不少剧团,经常搞演出。
平时一回到家里,何贤就打开留声机听粤曲。而陈琼,就是为了丈夫的喜爱和参加演出活动的声誉,才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尽力将自己的这项特长,发挥到最佳效果,最棒水平,以不辜负何贤的期望。
一般人出台表演的首次经验,大概都是在一些较小规模或较不正规的演出场合吧?但是,陈琼的首次演出,却是在广州的海珠戏院(今称人民戏院)!
日后回忆起来,陈琼在百感交集中,流露出羞羞的怯意……噢,如梦如烟的往事,好似就发生在昨天,观众热烈的掌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那是1961年,丈夫何贤带领濠镜音乐会回国内交流,陈琼第一次登台,心情有点紧张。
何贤便安慰她说:“第一站去石岐,唱过之后才去广州,应当没有问题,不要怕呀!”
哪料到,当时的广州市市长曾生,却要求第一场在广州演出!
陈琼更为紧张,几天下来竟瘦了三磅!事实上,第一场招待的是地方首长、文艺界和戏剧界的同行,名伶马师曾等都是座上客,陈琼之心理压力当真不小,能轻松么?
不过,陈琼确实具有极坚实的功底,加上同台演出的演员也都是颇具分量的名伶,陈琼的临场表现丝毫不差。那一晚,她的平喉独唱《贾宝玉夜祭芙蓉神》,赢得了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那次巡回演出,奠定了她在澳门曲艺界的地位。也因夫人所长,也因情有独钟的何贤,对影剧艺人、名伶歌手们有一份情深如海般的关怀与体贴,跟他们一班人马接触起来更为平易亲切,其乐融融。
三十多年来,举凡来澳门演出的剧团、乐团、曲艺团、杂技团等,以及到澳门访问的红伶们,何贤都会亲自出面接待。其间有碰到困难的,比如上座率低,入不敷出;或囊中羞涩,脚钱短缺;或有天灾疾病,飞来横祸……何贤必定伸出救援之手,为替大家排忧解难,有时就自己倾囊相助,反正务求使艺人们心情舒畅,开心而来,满意而归……
何贤每每到香港,抑或来广州,只要是能腾出时间,他都会去看望这些粤剧艺人。有时为了节省时间,他不便来回跑腿,就索性设席于酒店宾馆,邀约上一些相熟的艺人们来此聚会,把酒言欢,畅叙一番从艺之甘苦,人人欢颜笑语,落泪中也有着知己互相倾心的痛快。
如此,省港澳的粤剧艺人们,都称何贤君是“小孟尝”,还称陈琼作“三姑娘”。
何贤夫妇成了艺人们的知心人。
何厚铧家族传45、慷慨解囊助艺人
45、慷慨解囊助艺人
抗战期间及香港沦陷后,不少艺人辗转流落到澳门,他们不能经常演出,又无固定薪水,处境令人怜惜。在这困难时刻,为保证艺人正常演出,解决他们生活的困窘,何贤先后买下平安戏院和国华戏院,安排各剧团演出。他还组建了一个新声粤剧团,自当班主,将流落澳门的粤剧名流任剑辉、白雪仙、欧阳俭、陈艳浓等吸收入团。
其间虽历经甘苦,却是从组建之日起,一直经营到抗战胜利,任剑辉和白雪仙重返香港才告解散的。所以,30年后何贤病故香港时,任剑辉带病在灵堂守了三天灵;而白雪仙看着何贤的遗体泣不成声,一直陪送何贤之灵柩到澳门安葬。她哭道:“与贤哥生不能再相聚,就让我们多陪他一会儿吧!”任、白两位名伶为何如此心痛感怀?那是因为她们永远都没有忘记,在30年前那段战乱时期极其艰难的日子里,何贤曾给予过她们雪中送炭式的援助……
也是在抗战后期,粤剧大老倌(演员)马师曾和红线女从香港到澳门演出,何贤亲自款待他们,食的住的花的,全由何贤包了。当时红线女身体不好,何贤就叫镜湖医院派最好的医生给她治病,使她能上台亮相。
年逾90高龄的著名粤剧老倌白玉堂,是与马师曾、薛觉先齐名,三足鼎立艺坛的粤剧泰斗。白玉堂在战前和芳艳芬演出时,也是由何贤当班主的。多年来,何贤始终惦念着老迈体衰住在香港粉岭的白玉堂,常常去香港看望他。
1983年当白玉堂从报纸上看到何贤逝世的消息后,不顾年老体弱,赶到灵堂守灵。他对人说:“贤哥帮助过不少人,有人求助于他,他必然会挺身而出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粤剧名伶红线女,90年代到澳门去,也曾由黄子雅陪同,专程到何贤坟墓致祭,表达哀思。
1955年初春的一天,在澳门利为旅酒店的地下餐厅(即今南通银行原址)里,马师曾就与“贤哥”面对面坐在一张餐桌两边,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谈着什么……
那几个月里的马师曾,正处于人生的岔道口,那或许就将成为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吧———他要告别香港,回祖国大陆工作。
中共港澳工作小组的吴狄舟已经就此事同他谈过许多次,回去后的工作安排、生活待遇、住房等等均已谈妥。而在这一系列计划的酝酿和决定过程中,马师曾的“每下一步棋”,都征询过何贤的意见。他俩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尤其是50年代初期,香港经济萧条,粤剧不景气,老马的叫座率明显下跌,收入锐减,手头也日渐紧缺。何贤每次到香港看望他,都少不了要问:“日子过得怎样?”
听到老马支吾以对,何贤握别时常常给他留下一笔生活费。
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