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适〃在此处应是〃莫〃的对立词,〃莫〃在此处当〃不可〃讲,〃适〃则当〃可〃讲,就准确了。
那么这句话应解释成:“君子对于天下的事,不随意认可,也不随意否定,要以义为依据。”
《论语·微子》有一段孔子论述逸民的话,孔子说: 〃虚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最后一句,孔子强调他与逸民的不同在于〃无可无不可〃,也就是没有什么可以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而“无适也,无莫也”也是“无可无不可”之意,所以于丹解释成“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则违背了孔子的真意。
于丹还在44页上引用了《论语·为政》上的一段话: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力,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于丹在解释这段话最后一句〃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时说:〃一个人如果在说话里面少了指责、抱怨,在行为中少了很多让自己后悔的经验,这个人出去做官做事,就能成功了。”
接着她又强调说:“这段话多实用!言寡尤,行寡悔'这六个字,对我们今天不是照样有用吗?
〃随后她意犹未尽,又讲了一段寓言,并说:〃这个寓言,可以用来解读《论语》中的‘言寡尤,行寡悔’这句话。”
于丹费了这么多笔墨去讲这六个字,却不知她将〃尤〃字讲错,〃尤〃在此处应当〃过错”讲,而不能当“指责、抱怨”讲。
因此“言寡尤,行寡悔”,应解释成:“说话过错少,行动悔恨少”。
于丹在书的47页,引用了《论语·子罕》的一段话: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于丹这样解释:〃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
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一种自我修养。
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
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
你不要打扰他们太久,不要惊扰了他们的伤痛,你应该悄悄地从他们面前经过。”
于丹误将〃冕衣裳者〃当成〃做官的人〃、〃有官位的人〃,或许于丹女士官本位思想过于严重,见到冕就想到官帽子。
这段话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原文是将“齐衰”排在“冕衣裳者”之前,译成白话也应该是“穿丧服的人”在前。
但于丹却特意将“做官的人”放在“穿丧服的人”之前,可见于丹女士对“官”是情有独钟的,在她心目中“官”比任何人都有分量和地位。
于丹在书的47页中写道:〃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孔子告诉他说:‘修己以敬’。
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做到这四个字就能当君子了?
不会这么简单吧?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4)
于是又追问,说:'如斯而己乎?
'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
'在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 于丹将〃修己以敬。”
解释成〃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错在 没有解释出“敬”的正确含义。
“敬”在这里不应当成“恭敬的态度”,而应当成“恭慎做事”之意。
我认为于丹在这儿解释成“恭敬的态度”是为了贴近她全书的主题,也许她本人也觉得这么解释是有些牵强,但她更知道突出主题的重要性。
主题才是她读《论语》的主要心得,才是她出书、在“百家讲坛”上演讲的目的。
她的主要心得在该书的6页上如是说:〃《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于是“恭敬的态度”就和“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合拍了。
于丹还将〃修己以安人〃曲解成〃在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
其实词句上的本意只是“修养自己而安抚别人。”
“安”是当“安抚”讲,不能当“安乐”讲,何乐之有?
〃乐〃是于丹教授强加上去的,这种〃强加〃,是有意为之,虽牵强,但还是为了这本书的主题服务。
主题是:〃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论语》所传递的〃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只要学会,每个人都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清亮的欢乐”。
“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你们看,于丹教授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美妙的人生挂图呀! 欢乐、快乐、安宁将日夜环绕在我们身边,不能没有乐,不能没有!如果实在没有,那就设法加上,好在还有个“安”字在,那就在后面加上“乐”,好在还真有一个可爱的词叫“安乐”。
对了,于丹一定知道还有一个歌呢!里面有一句歌词也提到了安乐,那歌词是〃大雁在草原上飞翔,是为了寻找安乐。”
我们按照于丹大作的从前到后的顺序,挑她的曲解《论语》之处,已经到了她大作的56页。
在这一页上,于教授写道:“孔子曾经直截了当地跟他的学生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就是说,你要想着提高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
于教授的毛病又犯了,又向上加东西了,加上她的私货了。
其实孔子的〃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就是说:“你要做一个有修养的儒者,不要做一个无修养的儒者。”
很简单很明了,没别的意思。
于教授为何要加上“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
还是为主题思想服务吗?
当然是要为主题思想服务了!于教授写此书不完全是为赚稿费,还要用她的思想引导读者呢!她是要引导广大读者修身养性的,她不愿〃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当然也就更不愿意看到有人“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了,她强调指出:“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这一页上于丹教授还引用了(《论语·宪问》)上的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她的解释是:“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
从字面上看,这种解释也无不可,但是因孔子此处是讲“内圣”之学的,所以孔子的“为己”是讲一种身心受用的学问,一种自我修行之功。
“提高自己”只是一种空泛的不准确的注释。
因此,孔子的这句话应解为:“古人学习着重的是自己身心的修养,今人学习是为了装点门面,给别人看。”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5)
我这样给于丹教授挑毛病,似乎有〃鸡蛋里挑骨头〃之嫌,但是孔子的语录不能仅仅从字面上讲,要从他整个思想的高度上去理解,才更为准确。
到59页了,于丹教授写道:〃但孔子认为谋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能不走正路,一心想走捷径,一心想贪小便宜。
孔夫子认为,走正路还是走捷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
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孔子讲的这句话已经成为格言在民间流传,意思很简单,说的就是〃君子知道的是义,小人知道的是“利”。
“义”在这儿应当一种德行来讲,是作人应有的一种德行。
于教授是当“宜”来解,从字面上看虽是可以的,但“宜”的具体形象是模糊不清的,远不如“德行”清晰。
“宜”并不能涵容公平正道,要求别人公平待我,我也要公平待人等道德内容。
因此用“宜”并不准确。
于教授用“宜”,是为了说:“走的是一条适宜的正路。”
以衬托出“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论语》上多次提到〃义〃,孔子并没有给〃义〃下过定义。
到了唐代,韩愈在《原道》中给义下了定义,他说“行而宜之之谓义”。
于教授用“宜”解“义”,显然是从韩愈这儿来的。
韩愈的定义很难说能得到孔子的认同。
我认为“义”是指的一种德行,是因为“义”的繁体字是“〖FJF〗义〖FJJ〗〃,是由羊和我两个字合成的。
在孔子的时代合成〖FJF〗义〖FJJ〗字的〃羊〃是一种装饰品,就像如今也有人把羊头挂在家里的墙上一样。
在古代那“羊”是放在人的头上的,就是一种面具,面具放在“我”之上,成为假我。
别人若能透过面具看清真我,那目光就是公正的,公正就是一种德行。
《论语》中多次提到“义”的地方,只有当“德行”讲才能讲通,当“适宜”讲就不通了。
例如《论语·宪问》中写道: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