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很多人是没有思考方向去正确从一个人的过去中提取出准确的底线,和准确处理底线(信息)(阅读提示:请联系信息对抗)。如果偏差了,有可能造成原本一个想改过自新的人得不到接纳,只能复归原本,这样原本趋好的现象最终变成遗憾。
所以面对这些问题,你必须要清楚,底线究竟有什么作用?——底线只是变数的参考,而不是过去就等于未来!
因此你可以这么做:
(1)分析现在已有的情况,其维系现有平衡的各个因素。
(2)底线就是引起变化的引动条件。你要想不变化,就要避免这些引动条件的出现;反之,则引入引动条件。(注意运用太极归宗提到的虚实,以便更好归门别类,条件不一定完全一样,可有类似。)
(阅读提示:更深入启发,请阅读一念化三千一文)
………………………………………………………………………………
知识拓展:21天效应:
(笔者提示:这篇补充文章说的是习惯,惯性,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书写到这些理论,譬如第一次见面只使用几分钟时间能增加印象好感,三个月内让早恋的孩子不再与对象交往可消除早恋等等这些结论都是有局限性的,并不适合任何人,若要有准确的结论,那么我们必须要懂得分析这个人的底线!这才是最关键的。此文旨在告诉读者是有这么一个时间,至于真正是多少,还需要细心研读本书的方法理念。)
心理学中说,要形成一种新的习惯,比如每天早上起来喝一大杯水,这个需要21天。也就是说,如果你坚持做了21天,那么你就习惯成自然,就不要意识去控制调节这件事情了。通俗来说,你就不会忘了。这个举动最初从由你的大脑掌控,转而由你的小脑掌控(小脑储存了很多无意识动作,比如刷牙、洗脸),喝水成了一种习惯。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这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据研究,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
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需要不断地重复,即使简单的不断重复也是十分有效的。 21 天效应不是说,一个新理念、新习惯只要经过 21 天便可形成,而是21天中这一新理念、新习惯要不断地重复才能产生效应。这也是现在许多广告不断播报的原因所在。
当然,这里所讲的21天是对新理念、新习惯的中等程度而言的,强度低的、简单的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就可能会形成的快一些,强度大的、复杂的新理念、新习惯就可能形成的慢一些,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新理念、新习惯的性质对形成的时间来说也可能会有影响。但目前尚不知影响有多大,也需深入探讨。
此外,旧理念、旧习惯的改变或消退是否也如同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呢?其机理是否一致?尚不得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如果这一旧理念、旧习惯就是我们想要改变成新理念、新习惯的,也就是两者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应该说它们是同步的,立的时候,也就是破的时候,也就是说,同样需要21天才会产生效应。
………………………………………………………………………………
(2)人性太极演化模型
上一节提到的思路,是我们认识中的一种捷径。弊端已经说了,我们仅是得到统计上的大概率,读者你可以留意一下市面上的观人书籍,均离开不上一节的思路,他们提供给你观人的常用窍门,但是没有给你解释这些窍门,这些结论得来的原因,所以我们会经常感叹“想不到短短几年,他的性情变化那么大呀”,也如同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计划跟不上变化”。
按照太极演化的思路:太极→阴阳→……→万物万象
人性的最原始就是一个太极,接下来就要配阴阳(详见下一章)。我们对这条思路,使用一条公式去理解:
(正性情+负性情)+(正环境+负环境)=常量
解释:
1)相等性(人与人的平衡)
在这里,笔者创建一个模型(可跳读太极建模一章),性情与环境构成一个系统(太极),那么这个系统总能量是恒定的,即是常数。笔者相信,读过初高中的我们都比较容易明白这点。
这个常数意味着什么呢?佛家里有一个很清晰的说法,就是万物众生平等。
进一步说,你今天的环境,你的遭遇,你的才能,你的认识等等你的所有加起来=一个常量=别人今天的环境,别人的遭遇,别人的才能,别人的认识等等别人的所有加起来。
所以我们有时候看到别人很有钱,心理很羡慕,可是退一步想,别人有了钱家庭可能就因此而不安稳或者有钱其实压力也很大,比如有钱能有更多机会满足自己更多欲望,包括外遇。而你虽然没有那么多钱,但是生活其实比之要自在,要安稳,要快乐。
——这就是一个总的相等了。
(注意,多维考虑才能更全面,读者可以参看万象演化中关于维度的说法。)
2)正负性
所以正,就是有。负,就是没有,不具备。
比方说,你不抽烟,那么这就是属于负性情。一个人的负性情越多,我们一般看成是越单纯,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几乎什么都没有,几乎什么都不会(当然,他会哭,这属于正性情。)。同样道理,你经历过的环境,那叫做正环境,你没有经历过的环境叫负环境。
3)等式说明
正因为等式的存在,因此这四个因素遵循此增彼减的规律。比如我很努力地赚钱,那么我的正环境(有钱可以游玩)增加了,负环境(已经实现了某个愿望)减少了,正性情(脾气大了,身体坏了)增加,负性情(没耐心了)减少了。
4)核心说明
有读者说,很不解,“为什么不直接写性情+环境=常量,而分为正负呢?而且正负加起来似乎会等于零。”
这个问题就问到了核心了。目前所有的关于人性的理论都是基于一种统计经验,比如说性格测试,九型人格,萨提亚家庭理论,精神分析等等,因为人与环境的关系实在太复杂了,其关系的说明在国内市场上的书籍中是鲜见的,因为这涉及到佛家神学,轮回学说,道家玄学等等超四维的学问,如果摒弃这些,你只能取一种概率,广泛的概念去描述,加以运用。
正负加起来不一定等同零,这是时空关系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就能开始明白,思想为什么会遗传(孩子性格遗传自父母),文化为什么存在场态(东南亚,港台一带的“入童”、“神打”),宗教为何有因果说(三世因果说),深度催眠为何产生时空穿越(前世今生)。(可以跳读本书中梦的成分一文中)
正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含义:每个人都是不完整的,人的一生似乎都是追求残缺的另外一半。所以我们对于没有的,会有一种似乎是冥冥中注定的动力。(可跳读到阴阳流转一章中趋异一文)
如果考虑到超四维的因素,对于“性情+环境=常量”,生活上很多情况并不是遵循“环境增加,性情减少”这个规律的。你不见很多人出生家庭环境好,性格又好,境遇又好的绝世好人吗?所以我们不要仅仅只看到官二代,富二代证明了这条公式的准确。
笔者还在读书的时候,对这个问题苦恼了很久。终于,在埋首于紫微斗数一个岁月的苦读中,终于明白了那条公式是对的。只是这种增减的转化关系需要考虑到超四维的因素,而且因人而各异。
必须要提的是,最初是没有性格这一说法的,是人们为了更好将这个人对外界环境中的所想,所言,所做有一个更好的描述,而抽象为性格特征(太极分解所得)。而如果你将性情按照志气,廉耻,毅力,信用等等去划分,你将会把问题复杂化,因为所划分出来的,各者之间本身有交叉概念的关系。就像在魔方信息原理中,两个人如果见到魔方是有交叉重复的成分,但又有不同的内容,那么这两个人就会争论不休,如同在信息对抗中,你将面临对这些信息的舍,取或糅合。
我们要看透一个人的性格,相当于需要了解其各方面的情况。我们列为十二个方面:
此图称为人生十二宫,十二宫顺序源自于九宫格,其更古老的源头是洛书。九宫格最神奇的地方在于纵向、横向、斜向上的三个数字之和等于15,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结果,如果考虑时间和空间或者超四维的因素在里面,那其神奇之处就不可想象了。
这套模型,能解释人在时空时间各种各样的精确转化关系以及关联性质。就如同你知道f(x)具体的式子时候,无论x如何改变,你都能求得精确结果。
我们生活中有一种说法就是“应”。所谓“应”,举例说,你受伤了,就代表明天有一笔重大生意;早上的生意不错,意味着这天的生意也是很不错;她在结婚的时候哭了,我们就知道她家里不久后有重大事情发生……这些都叫做应。应反映的是人生十二宫之间每个宫位之间能量的关联性。
笔者将在《太极博弈原理》第三部中详尽探讨。
☆读者来信之性格; 人品
有读者跟笔者谈了一下关于与异性的一个交谈经历,然后问笔者“你认为这个人的性格如何?人品如何呢?”
笔者:
这种问法是不够好的。一个人的“人品”是人们对他的故事的一个总结。但,人品除了好与坏之外还有其他吗?所以你这样问,似乎就将人分为好与坏之分。
不过,回到你的问题,你这么问,其实是最想了解对方什么呢?是可不可以合伙,还是适不适合作为伴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