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西服与田中——想象田中穿一身肥大的西服在跳舞;
(4)田中和邮票——想象田中的像被贴在一张邮票上。
关于第一件购买电视机的事,如果把公司大门想象为电视画面,那么每当出人大门时,这5件事就立刻俘现在眼前。
又如:
用联想法记忆历史事件,汉代的农民起义较大规模的有三次:
一是公元17年绿林起义,发生在西汉;
二是公元18年赤眉起义,发生在西汉;
三是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
这三次起义的时间可以用对比法来记,最令人头痛的是起义名称的先后顺序容易搞混。为此,可采用联想记忆法来记忆。这三次起义的名称都有颜色,即绿、红、黄,可与枫叶联系起来记。枫叶春夏时绿,秋天变红,冬天变黄。
那么这样记忆相对与死记硬背要快速。
现在市场绝大部分关于记忆的书籍,均不能离开此原理——右脑记忆(感觉记忆:视觉,触觉,味觉等等)。
○感觉的补位
(注意,这一章的感觉,是指感觉认识,和太极归宗里面提及的感觉是不同的概念)
假若关联性是我们可以理解的,我们称为联想;反之,如果关联性以我们现有能力不能理解的,那么我们称为感觉。
“我感觉他不喜欢我。”;
“我感觉他不是一个信得过的人。”;
“我感觉他是一个很有气质的人。”;
……
这种对事物的感觉判断分析,是一个复杂的精细的而且非常迅速的过程。你可以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得出一个人的大概特性,而且有一定的准确度。而此又是我们细细分析,琢磨所不能比拟的。通常我们称这种思维为,直觉,第六感,感觉等等。
那么这种感觉,直觉,第六感是怎么得来的呢?
不妨从人类出生开始说起,一个小孩刚出生,当你的手流血了,给小孩子看到了,小孩子是不知道这是刀伤的,也不会感觉到疼的(疼不疼,可以看看小孩子的表情)。当小孩子逐渐长大了,有一天你的手再次流血了,这时候小孩子必定会紧张起来,可能会慰问你,关心你。当小孩子再长大了,看了一些恐怖片,看着暴力的镜头,从后背里面开始发凉,好几天都心惊胆跳,甚至噩梦连连。——这是为什么?因为小孩子有类似,关联性的阅历!
这是大家的共同的经历。
我们的感觉是透过自己的感悟,经验而获取。而这些感悟,经历通过叠加,弥补,从而构成一种类象能力。
也就是当你看到一种事物,这时候你的大脑就通过获取与这种事物相关信息,从而实现了感悟,经验,情绪等的再现。
好比如:
我们吃过菠萝,吃的时候会流口水。当你下班路过有人在卖菠萝的时候,你就会自然地有流口水的冲动。那是因为你看到了菠萝,你的潜意识会把与之相关联的感悟,经验,情绪等重现出来,以致于你流口水。成语“画梅止渴”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在电视镜头上,看到主角自杀了,我们会感觉很沮丧,会感觉到很疼。我们有这种感觉,并非是因为自己自杀了,而是我们看到了别人自杀,而我们生活中有过类似或相关联的情景,如流血会痛,由痛会关联很多的经历感觉,自杀这一幕正好调动了这些感觉。
所以对于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孩子来说,他们对于自杀,受伤等等经历是一无所知的,遇上这些事,也会无动于衷。
于是,就有人对此得出一个总结,“必须经历过,你才能有感觉,你才能知道。”。
这句话其实说中了很多人的心声。好比如,当你没有经历过磨难的时候,你并不知道困难的苦楚。但是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因为本文也说了:感觉的产生是通过经验,感悟的综合交织叠加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真正去经历!
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例子:
我的朋友A和朋友B都是很害怕老鼠的。有一天她们两个在宿舍里一起打扫卫生,突然老鼠从床头上冒出来,这时候,A尖叫起来,整个人都僵了;而B显得很平静,但是很快就倒地了,给吓晕了。
同样是老鼠,两位女生同样是害怕,但是害怕的程度,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后来我经过对她们经历的询问,发现了很多核心的问题。A,B在童年的时候心里对“恐惧”的表现是差不多,A一直维持这种状态,但是B,因为有一次在街头上遇上两伙人互殴,当时场面比较血腥,那次她晕了过去。自此以后,她每次遇上一些惊怕的事件,都会有短暂性的休克。我们可以一副图来进行描绘:称为害怕的成分。刚开始大家的害怕的成分都是一样的,害怕的表现一样,但是B自从那件事情之后,其害怕的成分就增加了。同样遇到老鼠,其害怕的表现就不一样了。(可跳读太极归宗原理一章信息的成分一文)
如果你要自己的儿女孝顺,你可以怎么办呢?不一定要等到自己儿女成为父母后有了自己的孩子真正体验到做父母的辛酸,他们才会孝顺,你们可以让他们做成功一件事情,所做的这件事情让他感受到里面的辛酸,从这种感受里面,此时你可以引导他补位,比如说,你告诉他“父母也是这么辛酸地把你拉大的。”这时候他能够积累这些感受,继而能真正地感恩!所以我们会发现为什么大部分穷苦出身的孩子都能体谅别人,感激父母,为什么当我们真正学会自己赚钱,我们才觉得父母不容易,继而心怀感恩。
人生最甜蜜的欢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然后才懂得怎样去安慰别人。
(最根本的是感觉的补位,因此假如自己当了父母后,没法体验感受到父母的辛酸,也不一定会孝顺,读者要抓准笔者的最原始的意思,以及举例的片面性作用。)
而我们现在很多的感恩教育怎么做的呢?在字面上,在口头上喊着要感激他人——这作用根本不大。我们经常会谈到,现在的年轻人太轻浮,太狂蟒,太不会感恩,而笔者那一代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感恩教育”。根源就在于年代的优越没有让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多的“感恩体验”!
所以如果一个人在嘴里跟你说“谢谢”的时候,如果你有必要要跟他深入相处的话,那么你最好不要停留在这语言上,特别是当“谢谢”已经成为习惯之后。
总而言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感觉,情感,都是由无数的“感觉碎片”所组合而成的。如果是自己亲身经历,那感觉是100%,如果通过其他碎片组合,有些人感受力强,感觉思维比较强的,那么就能组合成接近100%。也就是说,认识或感觉,不必一定需要自己经历才能获取!
在这里读者最好MASK(马克)一下,这里可以很直接联系后面内容的地方很多。因为感觉是很抽象的,读者看到太极归宗以及万象演化一章就容易知道,比如爱的感觉可以演化为爱狗的感觉,爱猫的感觉。假如你只养过猫,那么虽然你并没有养过狗,但是你也能通过养猫而大概能感受到养狗的感受。
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一样的,比如有为读者问:“一个人做事情总是犹豫不决,是怎么回事?”
如果你理解不到,那你不妨以其他事情去类比,比如“一个人在路口徘徊那是什么回事呢”按此去类比,去想。这个经验一般读者都有,如果没有的话,也可以容易获得。这么类比,有读者得到一个答案,就是“不明确目标”,那么你就把“不明确目标”去表达成为最初问题的答案——不知道做事情的结果,目标是什么。并不是说这个答案是完美的,在此只是提供一个思考方法,读者可以按此方法去完善。(阅读提示,尤其注意同时联系化文为象一文。)
☆衍例之梦的成分
感觉有补位,同样梦也是有补位的,笔者将之诠释为梦的成分。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中的梦是十分奇妙的。其实梦,也是由生活中的“感觉碎片”所组合而成的。本书将引入其他维度的学问去解说,读者们如果对文化,宗教有所了解,应该会更能深入对梦的来源的认识。
任何一种梦,以现有的心理学体系的方法均不能脱离与做梦者直接交流而获取梦的解释,除非使用类象原理,通过与外界事物进行类象,从而推知梦的含义。
有位朋友问,孩子午睡作梦,梦见妈妈坐牢去了,心里很害怕。晚上又梦见妈妈给别人家带小孩子了,而把自己给冷落了,两个梦境都梦见妈离开自已身边,请问现价段小孩子处于什么样的心理?
朋友A:分离焦虑,可能是曾经与你是否有过一段分离的经历。
朋友B:心智成熟过快,与实际年龄产生差距。
……
当时笔者正听着曾经悼念地震灾难的一首音乐,通过万象演化一章的知识,回答如下:
如果是这几天开始作这梦的,不用担心。这小孩的感觉力比较强。他的梦只是反映了他感受了前几天地震中人间分离的情愫而已。
毫无疑问有人会说,笔者这种想法非常无厘头。但是笔者是有根有据的。
当然无论以上怎么回答,都是验证不到谁是准确的,所以纠缠这个问题并没有必要。
不过我们想想,假如你看了某一本书就明白了如何跟人解梦,笔者坚信梦亦不会让人感到扑簌迷离。
因此首要之事就是需要明白梦的来源/成分,本例仅为抛砖引玉。
○梦的成分
如下图:
梦的成分来源于三种:
(1)现实空间
比方说,一个人遇上了工作压力,晚上可能会做与压力相关的梦,如:
反映感受:被人追逐;
释放感受:吊颈自杀;
扭曲感受:变成皇帝;
……
很多杂志上都有记载,睡觉时有东西压着心脏,可能会做一些奇怪的梦。比如你可能会做了一个关于万里长征的梦,见到有位老同志气喘吁吁的样子。
梦境空间里面的素材有可能来自于人在现实空间中,所储存的人的感受,人的所见,人的所闻的某一个时空片段。通过各种类似于电影的拍摄方式演绎了梦的世界。
要解释梦境空间这方面的内容相当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