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自己也喜欢用免费的东西,但是免费往往是最贵的,如果一个女孩跟你很好,她又不想嫁给你,麻烦就很大了,男孩也一样,永远记住,免费是最贵。与其花这点时间去免费,不如花一点时间真正的去成长,电子商务会走的很长。我当时学了英文,我没有想到,天英文帮了我很大的忙,我的英文思考能力很强。做任何事情只要你喜欢,只要你认为对,就可以去做。我参加很多的论坛,这次我参加财富论坛,参加达沃斯,如果你脑子里有一种功利性很强的东西,肯定是很麻烦的,很多我认为对的事情不一定对你有用,但你思考、分析、消化以后肯定对你有用。
后记:与一个伟大梦想同行的时光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要求自己不要为一个公司激动。因为处于激动状态下的作者可以写出很好的小说散文,却写不出一个好的商业报道,在商业领域,冷静是第一要求。失去冷静是商人的大忌,也是商业报道的大忌。
所以在2005年的夏天,在与阿里巴巴同行的时光中,我还是要求自己冷静。尽管我确实为这个杭州小个子所构想的商业世界梦想所激动着,但在所有的采访过程中,我尽量用枯燥无味的问题打扰我所有的采访对象,把他们的激动消融在一个个平淡的问题中。
是的,所有这些人,他们共同拥有着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就像那个阿拉伯神话里的年轻人一样发现了一个缀满珍宝的山洞。但事实是,他们还仅仅站在这个山洞的门口,手里还只是拿住了最靠近门口的宝物,他们最值得自豪的事情,还不在于这一山洞的珍宝都属于他们,而在于他们知道了那句进入山洞的口诀。
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述阿里巴巴的梦想,也许应该是这个样子:阿里巴巴致力于做一件事情,就是用电子商务帮助全球(现在更多地是在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减少他们的营销成本、增加他们的成交机会,并且从这种服务的价值中寻找自己的利润。
就算是六年之后,这个梦想在阿里巴巴也还只是刚刚全面铺展开来。所有的局面都还只是用墨线勾出的轮廓,已经可以初步地已经看得出这幅大画的全景,但每一个局部都还有待填色,好把所有的细节都表现得有声有色。
无疑在这种大局的勾勒中,阿里巴巴的成长是巨大的。六年来,这个公司经历了创业、获得投资、盈利、每天营收一百万、每天盈利一百万、每天创造税收一百万六个台阶,最充分地表达了一个巨大梦想在良好机制运作下所能产生的力量。
我们说,梦想不足以决定你到达远方,但到达远方的都是有梦的人。
再来说马云,作为阿里巴巴这个传奇中的传奇人物,与其把他叫做总裁、首席执行官或者其他什么名字,不如把他叫做阿里巴巴造梦者更为合适。他无疑应该感谢互联网,只有这个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全新工具的东西才会给他带来这样一个机会。不错,他说过如果他去开一家饭店,那也会是一家非常好的饭店,但我想,最多那也只不过是一家饭店而已。只有互联网才能使他的才能发挥到如此规模的水平,因此我们有理由说,互联网真是个奇妙的东西。而我认为,他似乎更应该感谢的是他的命运,因为在所有的采访结束之后,我深感如果马云不是生在并创业在浙江这样一个地方,不是在完全一无所知地触网并正好在此时有着强烈的创业冲动,不是接下来一连串跌跌撞撞但却始终有一条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线连接着的创业经历,他的互联网之旅也不会最终落在阿里巴巴现在这样一个商业世界的起点上。所以我们更有理由说,命运真是个奇妙的东西。
商人的世界是躲藏在历史背后的世界,人们看待历史时一开始看到的都是前台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名字,而很少看到他们背后商人的名字,也许几十年后人们会估量出这个小个子所创造的价值,就像我在写作此书时人们正在重新估量陈云在中共党史中的地位;在民国之后才开始重新打量左宗棠背后的胡雪岩、李鸿章背后的盛宣怀一样。一旦选择了为商人们服务,马云的名字也将注定会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排在王志东、张朝阳、丁磊甚至陈天桥、鲍岳桥的后面,这当然与马云张扬的个性不符,但却符合商人们的习惯。
可是谁知道呢?虽然在我看来对阿里巴巴来说,他们的梦想已经可以支撑他们走得足够远,但谁能说阿里巴巴会在未来不会败给自己?虽然现在我看到能够战胜他们的只有他们自己,因为按互联网的规则,规模会自己复制,这也就意味着上了规模的阿里巴巴只要不犯错误就会继续领先下去。但谁又能保证他们会不犯错误?犯错误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我只能说,我,以及本书的读者是幸运的,如果我不犯错误的话,阿里巴巴所构建的这个商业梦想将会被清晰地描述出来,我们有机会一起了解这样一个梦想在它最初的六年中所经历的一切,从起步到现在。如果你是个商人,那么除了了解,你也许还可以有机会去分享这个梦想给你带来的便利。
另外还要感谢很多人为我们共享这个商业梦想所付出的工作,他们包括:阿里巴巴的彭蕾女士、蔡崇信先生、孙彤宇先生、金建杭先生、程小咚先生、王帅先生、戴珊女士、李旭辉先生、张朴先生,以及蓝狮子财经书系的吴晓波先生、陆斌先生、王留全先生等等,特别要感谢的是阿里巴巴公司的马振亮先生,我的工作都是建立在他的工作基础上的。另外我的朋友崔蕴泉先生作为本书的第一读者,给了我很多建议,也是我要在这里感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