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思古人兮俾无尤——语用《诗·邢风·绿衣》:“我思古(故)人,俾无訧(尤)兮。”古人,本指故妻。俾,使得。尤,过失。本说“故妻能匡正我,使我无过失。”在这里则说思念老朋友,但凑泊“经”语,补纳痕迹显著。
8。斯世——这个世界上。
9。夙因——所谓旧缘。迷信宣扬恩怨聚散、生死祸福皆前世因缘所定。
10。惙——通作“辍”,停止,断绝。
11。“素心”句——此诗每章都用平声协韵,这一章末句本来也应用平声字与一、二句“尘”、“因”相协,现在转而用入声字“月”,与“惙”协韵,打破了常格。这种出人意外的换韵方法,在古体诗中多用以表现一种激越或突变的情绪。所以书中妙玉说:“如何忽作变徴(音止,五音之一)之声!”后两句用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意思。
'评说'
前八十回黛玉之作多写环境的严酷无情,如春花遭风雨摧残之类,与人物的思想性格扣得比较紧;这里所写秋思闺怨,如家乡路遥、罗衫怯寒等等,多不出古人诗词的旧套,在风格上也与宝钗所作雷同。这些都反映了原作和续作在思想基础和艺术修差上的差别。
诗的后两章明说宝钗,暗指宝玉,但以宝钗与宝玉二人作表里未必恰当,因为两人所代表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同用“不自由”、“必相投”之类的话,就容易模糊原作的思想倾向。末章叹人生变幻、一切都是前世命定。
妙玉听琴,如果只限于写她深通乐理,知曲调过悲关系到人的气质,倒是合情理的。现在写她先听“变徴之声”讶然失色,又听“君弦”崩断,起身就走。宝玉问她怎么了,她只回答说:“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说。”这就过于神秘化了。旧小说中多有“屈指一算,大惊失色”或“天机不可泄漏”之类的俗套。妙玉的形象本来是刻划得很现实的,而续书者却未能免俗,在这位世俗的道姑头上也画上了这道光圈,这实在是不合理的。
悟禅偈(第八十七回)
大造本无方,云何是应住?
既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
'说明'
惜春听说妙玉坐禅中了“邪魔”,叹息她“尘缘未了”,便想自己若出家时定能“一念不生,万缘俱寂”,于是口占了这一偈。
'注释'
1。“大造”二句——神力创造万物本无迹可寻,什么是应该留恋的呢?大造,佛教鼓吹佛法无边,能造大千世界,故称大造。
2。“既从”二句——禅宗的答问中本有“从来处来,向去处去”的机锋语。两句套此,说人的生来既是从空到有,那么他也应向空门去寻求归宿。其实,物质不灭。空能生有,有皆归空是宗教的思想观念。
'评说'
说妙玉欲念未尽,所以内虚外乘,先中邪魔,后迫劫持,说惜春能领悟万境归空的禅理,暗示她与佛门结有夙缘等等,都是离开了她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特别是离开了当时大家庭的衰败过程,孤立地来描绘她们的思想、遭遇和生活道路的。
??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
望江南·祝祭晴雯二首(第八十九回)
随身伴,独自意绸缪。谁料风波平地起,顿教躯命实时休。孰与话轻柔?
东逝水,无复向西流。想象更无怀梦草,添衣还见翠云裘。脉脉使人愁!
'说明'
天气转冷,茗烟到学房给宝玉送衣,拿来了晴雯补过的雀金裘。宝玉见物伤感,关了门,点了香,摆好果品,拂开红笺,口祝笔写道:“怡红主人焚付晴姐知之:酌茗清香,庶几来飨!”接着写了这两首词。
'注释'
1。绸缪——情意深长。这两句头三字相连,容易产生歧义,使人误以为“意绸缪”者是“随身伴”,其实是说宝玉对随身之伴晴雯情意绸缪。
2。孰与话轻柔——跟谁再去轻声柔语地谈心呢?
3。怀梦草——传说中的异草。伪托东汉郭宪的《洞冥级》中故事: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想重见其容貌而不可得,东方朔献异草一枝,让他放在怀里,当夜就梦见了李夫人。因而有怀梦草之名。
4。翠云裘——指雀金裘。
'评说'
曹雪芹的“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一节当然是写得出色的。但是,后面是否有必要用“人亡物在公子填词”来旧事重提呢?续书者认为这样的呼应可以使自己的补笔借助于前文获得艺术效果,所以他仿效“杜撰芙蓉诔”的情节,也焚香酌茗,祝祭亡灵,并填起《望江南》词来了。这实在是考虑欠周。他没有想到在鲁班门前本是不该弄斧的。有《芙蓉女儿诔》这样最出色的淋漓酣畅的奇文,两首轻飘飘的小令又算得了什么?何况,它的命意、措辞又如此陋俗不堪!如果晴雯有知,听到宝玉对她嘀咕“孰与话轻柔”之类肉麻的话,一定会像当初补雀金裘时那么说:“不用你蝎蝎蜇蜇的!”原作之所缺是应该补的,但原作写得最有力的地方是用不着再添枝加叶的。
赞黛玉(第八十九回)
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
'说明'
这是形容黛玉美貌的话。
'注释'
1。亭亭——高高地站立着的样子。玉树,喻身材美。语用杜甫《饮中八仙歌》:“宗之萧萧美少年,学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2。冉冉——亦作“苒苒”,柔弱的样子。
'评说'
时到如今,再从宝玉眼中看出,是多余的。语言之庸俗令人几不可耐。续作者以为是在赞美黛玉,其实,连宝玉都被他丑化了。
黛玉照镜(第八十九回)
瘦影正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说明'
这是续作者叹黛玉病中照镜、顾影自怜的话。
'注释'
1。春水——喻镜子。
2。卿——对人的昵称。这里指镜 中形象。
'评说'
这两句诗是从明代风流故事中抄来的,写在这里以充小说文字,这也是续书者的故伎。故事原出明代支小白(如增)《小青传》:小青乃武林冯生之姬妾,姓不传(一说与生同姓冯,因讳之),早慧,工诗词。十六岁嫁冯生。生妇奇妒,命小青别居孤山。有杨夫人者劝小青别嫁。不从,凄惋成疾。命画师画像,自奠而卒,年十八,葬西湖孤山。姻戚集刊其诗词为《焚馀草》。这里续书者所取两句,即其临池自照瘦影后所作,流传颇广,明代徐翙取诗意作《春波影》杂剧演其事。小青故事又见于明代陈元明所作之传,后张潮《虞初新志》亦记其事,姚靖增修《西湖游览志》及《西湖志》等皆载入。阿英《小说闲谈》更辨其事之有无。所传冯小青全诗说:“新妆欲与画图争,知在昭阳第几名。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红楼梦》的续作者摭拾此类,滥竽充数,假托原作,这实在是曹雪芹的不幸。
叹黛玉病(第九十回)
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说明'
黛玉窃听得雪雁与紫鹃的谈话,说什么王大爷已给宝玉说了亲,便心灰意冷,顿时病势沉重,后来知是误会,病也就逐渐减退。故续作者发此感叹。
'注释'
1。“解铃”句——明代瞿汝稷《指月录》:法灯(泰钦和尚)性格豪放,不干正事,众人轻视他,只有法眼禅师对他很器重。一天,法眼问众人:“老虎脖子上拴的金铃,谁能把它解下来?”众人面面相觑,谁也答不上来。这时,正好法灯过来,法眼也把这个问题问他,法灯回答说:“拴上去的人能解下来。”法眼一听很高兴,就对众人说:“你们以后别再轻视他了!”后来就把法灯的回答概括成“解铃还是系铃人”,成了一句成语,用以说谁惹出的事还该由谁去解决。
'评说'
据脂评提示,曹雪芹原稿中黛玉“ 泪尽”而逝在先,宝玉成亲在后,当然不会有续书中宝玉忽然痴呆、随人家移花接木的事(二十回脂评说,宝玉与宝钗后来“成为夫妇时”有“谈旧”的事),写法要现实的多。可见,把黛玉疑心宝玉定了亲,或者知道宝玉将娶宝钗作为致她于死命的唯一的原因,并不是曹雪芹的原意。《红楼梦》虽然写了很多儿女情事,但并不以爱情为中心,也不是一本鼓吹“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的书,它的思想要深广得多。试想,宝玉挨了一顿板子,黛玉就流了多少眼泪!何以知道她后来的“泪尽”,不会是因为眼看宝玉受更大的痛苦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呢?黛玉的思想应该也是有所发展的。只限于描写黛玉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为自己而悲伤,这只能证明续书者的思想境界是不高的。
感怀(第九十回)
蛟龙失水似枯鱼,两地情怀感索居。
同在泥涂多受苦,不知何日向清虚。
'说明'
邢岫烟家境贫寨,来贾府后寄人篱下,日子过得不太好。其末婚夫薛蝌为之而有牢骚,又觉得自已也不得志,就混写了几句诗“出出胸中的闷气”。
'注释'
1。枯鱼——喻人困顿无助,陷入绝境。语出《庄子。外物》:“早索我于枯鱼只肆。”庄子寓言说:远水不救近渴,等远水送到时,活鱼因失水早变成店铺里卖的干鱼了。
2。索居——独居,离开朋友而居。这里说他俩未婚,还不能住在一起。
3。清虚——高天,喻能享富贵尊荣的地位。
'评说'
续作者是把邢岫烟、薛蝌作为夏金桂、宝蟾的对立面来描写的。前者是所谓正派人,后者淫邪。写淫邪比较生动(有人已指出它是有所模仿的),写正派就没有生气,面目也跟这首诗差不多。如果那这首诗与第一回中